APP下载

依托化学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2014-07-24李德前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酚酞化学实验教学

【名师档案】

李德前,江苏省特级教师,从事初中化学教学31年。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初中化学中心组成员,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第三批人选。1999年参加化学优质课评比获省级一等奖,2012年参加中国化学会组织的现场赛课获全国一等奖。近10年来,主持和参与7项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两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省内外开设讲座和示范课近30次,其中为“国培计划”讲座7次;在《江苏教育》《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

30年前,我刚从事化学教学时就备加喜爱实验教学,当时虽然工作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我以化学实验为抓手,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化学成绩。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的浪潮滚滚而来,此时我参加了首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导师的指导下,认识到“实验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此,注重依托化学实验开展创新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在实验中引导学生享受,营造创新的氛围

中学化学实验充满魅力,是学生发现化学美、体验真科学的大舞台。不管是欣赏奇妙的实验现象,还是感悟简洁的实验结论,或是体验成功的实验设计,都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成为学生学好化学、渴望成功的动力。在每带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堂化学课上,我都会设计简捷、有趣、神奇的小实验,比如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下几句顺口溜,写好后将其放在浓氨水瓶口,白纸上很快就出现了红字:“化学是个创造家,无中生有众人夸,点石成金是假话,变废为宝需要它。”或表演一个化学魔术,如滴水生烟、水火共容、自吹自擂、水往高处流、于无声处听惊雷等,实验现象常常让学生兴奋不已,因而点燃了学生期待学习化学、渴望学好化学的激情。

化学教学要重视引领学生关注化学实验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停留于造型与声光色上,从而激发学生为巧妙的设计而折服,为出乎意料的现象而惊喜,为简明扼要的规律而赞叹,进而为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而愉悦。比如利用长柄V形玻璃管,将“火柴头爆炸”实验与“检验二氧化硫”实验组合,只要微热火柴头,火药就会爆燃,同时左边的橡皮塞被爆飞,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个巧妙的组合实验,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内涵美和创造美。

二、在实验中引领学生探究,把握创新的途径

化学实验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后,教师可以适时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真实直观的探究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实验验证、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提升化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碳酸钙”的内容时,可以做如下的实验探究活动。

问题情境: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正通过“宝成铁路”109号隧道的一列运送燃油的火车脱轨并燃起大火,救援人员历时两天终将大火扑灭。但是火烧水浇,严重破坏了原本坚固的隧道,造成这段铁路只好重新选线。

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烧水浇会破坏石灰岩隧道呢?

学生猜想:石灰石在煅烧、浇水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不再具有坚硬、难溶的性质。

实验验证:(1)用锤子用力敲打一块石灰石,不易破碎;将这块石灰石投入水中,不溶。(2)再取一块与上述大小一样、质地相同的石灰石,将其在酒精喷灯上灼烧1~2分钟;冷却后用锤子轻轻敲打,立即变碎。(3)将敲碎的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又“粉身碎骨”;再向其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立即变红。

拓展反思:(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利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开渠、修路,如李冰修建都江堰、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等。请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2)传统的奇石加工,多采用机械凿磨的方法,这不仅费力劳神,且产品不易达到要求。若用氧炔焰灼烧石灰岩表面,则能随心所欲地将石头打造成理想的形状。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原理?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了实验能力,增强了探究意识。还可以将实验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通过寻找实验替代品,指导学生设计并演练一些因地制宜、联系实际的探究活动,如检验地窖里二氧化碳的有害浓度、探究暖宝宝的成分、验证深水炸弹糖里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制作番茄电池等。

三、在实验中倡导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的思维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的“氧化说”,中国近代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等,无不起源于“疑问”。所以,质疑是除旧布新的桥梁,是发明创造的先导。

每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仪器装置、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这些都是质疑的对象、问题的源头、创新的起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示范质疑,使学生愿意问;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倡导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发表不同见解,使学生敢问;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实验中的疑问,使学生善问。

在做“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6个问题:(1)实验前,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实验中,乳胶管上为什么要夹个弹簧夹?(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4)为什么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5)实验结束,为什么集气瓶里能吸入约占其容积1/5的水?(6)读数时,为什么集气瓶与烧杯里的水面必须持平?学生明晰了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摸清了这个实验的来龙去脉,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围绕化学实验的质疑,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从身边“发现为什么”,如游泳池里的水为什么是蓝色的?铁制品锈蚀的速率为什么夏天比冬天快?烤羊肉串为什么使用木炭而不用煤炭或焦炭?银碗盛放马奶为什么不易腐坏?等等。只要学生的学习是在生疑和质疑的循环往复中,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矛盾运动中,那么学生就会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追求创新。

四、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创造,熟悉创新的技法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改进,要利用学生喜爱化学实验的心理,引导学生由观察现象到动手操作,进而上升为质疑创新。实验创新首先要从课题的选择开始。在完成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质疑,分析哪些实验不够合理需要改进,哪些仪器可以使用替代品,哪些地方还可以增加实验等。通过思维碰撞、信息搜集,从而捕捉实验创新的最佳课题。教师可以运用缺点列举法、组合法、移植法、替换法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创新活动。

例如课本上“探究微粒运动”实验,就有如下明显的缺点:(1)用3个烧杯进行实验,装置不能固定,操作不方便。(2)氨水用量大,且氨气极易大量逸出。师生探讨,得出三次改进的思路。第一次:(1)将浓氨水装在细口瓶里,将酚酞试液固化(滴在纱布条上)后装入玻璃管。(2)用导气管将细口瓶和玻璃管连接起来,并在导气管上增加开关(内含玻璃球的软胶管),以控制氨气的运动。这样不仅操作方便,只要轻捏乳胶管内玻璃球,纱布条就会从下往上逐渐变红,而且绿色环保,便于连续使用。第二次采用缩小省略法改进:(1)把盛有浓氨水的细口瓶与盛有酚酞纱布条的玻璃管,压缩为一个广口瓶。(2)在广口瓶里盛适量的浓氨水,在单孔橡皮塞反面固定酚酞纱布条。(3)将上述实验用品上下组合。学生很快就能看到酚酞纱布条逐渐变红,从而说明分子不断运动。这样操作更简洁。第三次:利用数字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性,将氧气(或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探头,放入敞口正立的充满氧气(或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数据采集器上就会直观显示氧气(或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下降,从而说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这样也体现出实验走向了现代化的方向。

鉴于中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教师在实验创新活动中应该采取边扶边放的策略,既适时指导和服务,又敢于放手,并注意及时倾听学生的意见,力争实验设计科学,装置组合简洁,实验操作简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

猜你喜欢

酚酞化学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酚酞在酸液中的变色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