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设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4-07-23杨玉凤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

杨玉凤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设疑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设疑教学法的原则,恰当地运用设疑教学,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设疑教学法;小学数学;有效性

设疑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疑问,利用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运用设疑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和指向性

课堂中“设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明方向,因此,运用设疑教学法时,设疑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论是设疑前、设疑中或是设疑后,教师设置疑问时均要清楚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并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

同时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设疑的针对性不仅包括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的目标、任务和内容,还要针对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设计不同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应以直观类、形象类、较为简单的问题为主,对于基础知识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提出偏重逻辑思维的问题,以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二)及时性和典型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好设疑教学的方式,教师就必须把握好设疑的及时性,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如在课前精心设疑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除遇到教学重点、难点时提出问题外,抓住课堂上的一些“小意外”,如某个学生的“非常规”答案或学生提出的趣味性问题等,发挥教育机智,及时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维开展教学,不仅能很好地应对课堂“小插曲”,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提出的问题还应具有典型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问题的提出到解答出答案均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尽可能地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均能发挥其启迪思维或巩固知识的作用,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启发性和知识性

课堂教学中设疑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设疑教学应把握好设疑的启发性,设定的问题要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启迪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通过提出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促使学生顿悟,以疑解疑,解决学生的疑惑。

另外,提出的问题还要具有知识性,问题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把握好知识的正向迁移导向,在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难易合适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化或复杂化,以免带来负效应。如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这会导致课堂设疑失去价值;过于复杂的、难度过大的问题又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同时也不利于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四)艺术性和巩固性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必要环节,在引起学生思考、唤起注意力、交流信息、活跃课堂氛围、调节教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有关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希望被老师提问,学生普遍存在着害怕教师提问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过于紧张、焦虑、害怕等心理可能给学生带来疲劳,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学生害怕教师提问除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问题较难,学生不会回答外,还与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方式等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学中教师提出疑问时应注意设疑的艺术性,将语言艺术美、形体示范美等艺术化方式融入到问题情境中,避免设疑的单一化、程式化,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但也应当注意,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其特有的严谨性。因此,艺术化语言、方法的采用,应在把握数学严谨性的前提下进行,以保证课堂秩序井然,否则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活跃,实际却流于形式。

二、设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于趣味之中设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数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学习较为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高,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出趣味性的问题,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体积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提出“瓶子里的水还是那么多,但为什么乌鸦将小石子丢到瓶子里后水面却却上升了呢?”学生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但从来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教师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纷纷提出“小石子本身有长度”、“小石子本身有厚度”等设想,在充分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及时地讲述体积的相关知识,并在讲述完知识后,让学生们重新利用新知识解释“水没有增加但加入小石子水面上升”的现象。通过趣味性的设疑,激起学生热情,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于矛盾之处设疑

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从接触到的生活经验中形成一些惯性思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定与惯性思维有冲突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与问题撞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可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们都十分熟悉小哪吒的故事,先设定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们想一下哪吒的风火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回答出“圆形”后,提出“为什么是圆形的呢,如果是方形的或者是三角形的行不行呢?”在学生们陷入思考后,教师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提出“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它们能不能换成方形或者三角形的呢?”从学生们十分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例子,学生们很快回答出“不能,如果自行车车轮是三角形的或者方形的就没有办法骑了。”此时再回到趣味性的问题上,学生们回答出“哪吒的风火轮如果不是圆形的也不行。”然后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不行呢”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不仅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于重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部分。在重难点处设疑能够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重难点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掌握知识。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教学法,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后,为学生出示两组数学题:

(1)10÷2.5=? 15÷0.5=?

(2)20÷3=? 17÷4=?

接着比比看哪一组学生能够最快地给出答案。学生们通过计算,几个小组都很快得出第一组题中的答案为“4”和“30”,但却发现第二组题却无论如何都除不尽。经过一番思考仍没有办法得出答案后,有学生举手提问“第二组的题没有办法除尽,应该怎么办?”教师此时利用学生的疑问,自然地引出“循环小数”这一概念,为学生们讲授相关知识。通过在重难点处设疑,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除法运算中如果除不尽应该怎么办”这一点上,同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集中精力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实现有效性教学。

三、结语

“学源于思,思始于疑。”小学生的好奇心较为强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把握设疑需遵循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及时性和典型性、启发性和知识型、艺术性和巩固性的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在趣味中、矛盾中、重难点和易错处设疑,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多疑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欲和求知欲,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倪晓艳.运用设疑布阵教学 促发学生探究意识——浅谈设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程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0).

[2]孙光友.设疑提问 抛砖引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微[J].试题与研究,2011(22).

[3]戈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新策略[J].科学大众,2011(12).

[4]蒋宇彬.置境设疑 灵活求变——浅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0(12).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