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7-23焦自良
焦自良
【摘要】时代要求我们构建出一个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一些尝试性研究,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学生
传统教育一贯主张“主知”,是一种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强调的是学习结果,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积极性的发展。相反,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中心,强调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学习时的良好心态和心理素质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果只是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来看,这两者同样必不可少。小学语文教育的写作课,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
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其他优良的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优秀的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并不仅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兴趣出发
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人格的教育与兴趣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学生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去学。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了学习的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得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化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体,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都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灌输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这种讲课方式学生只是一个“袋子”,是一个装东西的死的“袋子”。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树立学生课堂的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接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 “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三、提高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要想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全面地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活起来,多多质疑,多多思考,多多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动”。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提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课堂中有很多疑问,如果老师允许提问,他们不会没有反应,他们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全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小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四、重视发散思维,提升聚合性思维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追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
语文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很多知识本身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运用。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的看法不同,教师应当主张学生发挥想象,不能只为答题而答题,关键是在答题的时候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
(二)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
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的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几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1)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2)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3)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就拿语文课的作文训练来说,教师在直到学生解题立意时,应当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解题,这不失为求异思维的好方法。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三)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
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与固有的模式,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过程,有不同的思想融入。一名优秀的教师,必然会有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固定的风格,形成某个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也就越多姿多彩,学生也会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借鉴外国经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N] .中国教育报,2007-01-17(4).
[2] 张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J] .渝州大学学报,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