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文化建设偏向及政策介入策略分析

2014-07-23邓线平

科技视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偏向政策政府

邓线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10)

政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介入,要么介入太多,要么介入太少。政策介入企业文化建设太多,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干扰企业正常运营,二是在企业需要政策支持的地方,没有政策介入,企业不需要政策支持的地方,政策介入太多,或者说政策介入出现偏差。政策介入企业文化建设太少,起不到政策应起的公共效果,不符合社会对企业文化发展的要求。由此提出政策介入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问题,首先应清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是政策如何介入企业文化建设。

1 企业文化建设偏向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机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自主文化建设的意识和方法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既适合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营造了社会文化多样化氛围。

但在企业文化自主建设过程中,产生文化偏向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文化偏向,是指企业文化建设偏离自身的市场化建设目标,从而也偏离社会文化正统,将社会文化引导进不规范的场域。企业文化产生偏向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处于社会传统之中,企业文化建设很容易陷入到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企业不能以传统塑造自身文化,而是有些传统文化并不适合现代企业目标,毕竟,社会在向前走。过度陷入传统,既不利于企业管理,也不利于企业目标实现。二是,外来文化影响。外来文化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适合中国企业建设目标的,也不不适合中国企业建设目标的。外来文化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偏向,归根到底在于中国企业所面对的消费者具有本身独特的消费倾向和文化氛围。三是,企业受区隔化、碎片化文化影响。随着社会的开放,产生了文化的区隔化、碎片化。企业独特的经营目标,很容易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当区隔化、碎片化文化相互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并形成大的企业文化潮流,就产生企业文化建设偏向。

当前有两种不好的整体文化偏向非常明显,一种是功利文化偏向。企业的功利文化是指把自身经营的外部目标内化为内部的经营管理及文化氛围营造。本来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很好的。然而,在将企业经营目标与企业文化相联系时,很多企业忽视了,企业经营目标,本质在于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不是单纯提供产品本身。企业在取得一定业绩后,往往把简单提供产品而不是改进市场化服务当作企业经营目标,由此,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倾向。只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希望立竿见影,似乎只要一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攀升。

第二种偏向是文化模仿。文化模仿,是指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简单的模仿,而忽视文化建设与自身经营内外环境、目标相联系。企业文化模仿,包括模仿别的优秀企业文化和简单把传统文化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模仿别的优秀企业文化,认为别人成功了,可以嫁接到自己身上。这至少忽视了三个问题:一是时空变化,给别人带来成功的企业文化不一定能给自身企业带来成功。二是企业结构不同,简单的文化模仿只会带来企业经营的不适。三是忽视企业自身经营目标。别的企业文化是适合别的企业经营目标的,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还需适合自身的经营目标。

简单把传统文化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上,往往忽视将传统的政治文化与家庭文化相区别,企业经营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这些都是抵制企业创新的隐形杀手。另外,人情交往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许多企业家长期依赖于由人情交往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即社会资本,而不把重点放在企业经营,认为这样也能赚到钱,这样下去会逐渐形成对关系的依赖,而削弱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2 政策与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政策在逐步放开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包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介入。但放开管理,并不意味着政策完全不管,完全不介入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偏向引发社会文化的整体失衡趋势和状况。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宏观态势和微观状况都有关系。企业文化可以引起社会与外部文化整体失衡趋势和状况。社会文化对外表现为沟通、输出、引入等功能。社会文化的对外失衡,意味着它已丧失这些功能,或部分丧失这些功能。企业文化偏向并不只引起企业与外部沟通困难,当它发展成一种社会文化倾向时,它引起社会整体与外部文化沟通的困难,由此对文化输出和输入都带来障碍。企业文化还可引起社会内部文化失衡趋势和状况。社会文化在内部表现为维持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创造、保持社会凝聚的功能。社会文化内部失衡,意味着社会将失去推动整体和谐发展的文化纽带。企业文化偏向不只是引起企业与社会的不协调,当它发展成一种文化趋势时,会引起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失衡,导致社会失序、整体性分裂或刚性冲突。企业功利文化明显,模仿现象普遍,都会影响到社会与外部的整体交流。当企业文化引起社会整体文化失衡时,政策有介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

其次,企业文化可能产生有违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后果。企业文化只注重外部发展,或者只注重内部建设,都可能导致有违基本道德,有违法律法规的后果。例如,企业功利性严重,可能引发对企业员工基本权益的侵害。或者,一味对企业员工严要求,忽视企业员工权益保护。这在目前有关企业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是屡见不鲜的,其极端表现就是因种种原因而欠薪,或迫使员工加班。有的企业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迫使员工做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事情,坑蒙拐骗,向消费者推销伪劣产品等。一味地模仿别的企业文化,也会产生这些现象。名为模仿好的企业文化,实际在文化形式的背后,做一些有违道德和法规的事情。事情的社会恶果往往被文化的形式所掩盖。

政策放开对企业文化建设影响是重大的,企业从一开始是适应政策强势介入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在政策强势介入下形成的。当政策逐步放开时,企业首先面临着企业文化重建问题。企业文化重建在面对政府与市场选择时,容易偏向。另外,政策放开可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三个层面产生不协调,使企业文化建设面临困境。企业文化有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道德等。制度文化层面,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等。物质文化层面,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政策作为外部介入因素,在放开过程有其自身的考虑,或有认识的局限,使得企业文化内部建设上产生不协调状况。这种不协调是产生企业文化偏向的重要因素。不协调表现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某一层面介入多,而对另一层面介入少。在政策逐步放开的大的背景下,政府往往首先放松的是对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介入,重视对企业文化物质或制度层面的介入。其后果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偏向和文化模仿偏向。以功利来完成政策目标,以模仿来达到文化功利效果。

3 政策介入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政策介入企业文化建设容易走向两种歧途,一是,依靠惯性介入,或者只从政府利益考虑,介入企业文化建设。政府放开对企业自主经营的限制,但政府自身有管理惯性。在放开过程中,这种管理惯性又往往表现为自身利益的维护。政府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不利于企业文化良性建设。首先,它干预了企业自主经营,违背市场化基本规则。企业文化只有在健全的市场环境下,才能逐步完善,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其次,它直接损害了企业利益,企业损害的利益只能通过不规范的行为从市场中获取,这种不规范行为影响企业文化建设。

二是,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偏向进行具体指导。政府传统上是强势干预企业的,当企业文化建设出现问题偏向时,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具体的指导,使问题纠正过来。但政府的具体指导,违背了市场化原则,干扰了企业的具体经营。政府与企业的正常关系是,在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政府并不对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而是通过完善市场规则,让市场去纠正企业出现的问题。政府的过多干预,会产生诸多不好的后果,对企业来说,在政府强势干预下,缺乏自主性,丧失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对政府来说,根本不了解企业建设现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干预往往是粗暴和不得法的。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也是对市场良性竞争环境的破坏。对企业文化的具体指导,不可避免地介入企业经营,这种介入于企业可能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政府介入对整体市场环境下的良性竞争破坏是一定的。有的企业可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指导,获得政府资源,而有的可能得不到政府资源。

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偏向,政策在放开对企业文化介入的同时,要有策略地介入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放弃对企业经营不必要的干预,符合市场化规则,其次,促使企业走上正常的企业文化建设道路,再次,政府政策并不对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负责,只对其中形成社会潮流的企业文化建设偏向负责。这种思路下,政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介入策略应是:

(1)完善企业文化环境,让企业文化建设在良性竞争和正确评价中健康发展。一是,提供正确的企业文化建设指引。可以更深入解释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结构及功能,让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变迁的历史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企业文化的两种偏向,当然与企业自身建设有关,但当出现整体性文化偏向时,与整个社会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不无关系,与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发展历史不了解有关系。功利性企业文化带来的可能是短暂的经济利益,并不能带来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企业文化建设相比于短暂的利益获取,却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短暂的经济利益而丧失企业文化的长远建设,对企业而言,是得不偿失的。二是,竞争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偏向,往往与企业缺乏良性竞争环境有关。对健康的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应引导良性竞争。特别在是企业文化建设偏向严重的领域或区域,更应加强完善企业相互良性竞争环境建设。三是健康企业文化评价平台。文化归根到底需要展示,展示既宣传了企业文化,也让群众有正确评价企业文化的平台。对此,政府应建设企业文化展示平台,定期对企业文化进行评比,或者组织市场化力量对企业文化进行评比。通过这样一种展示,优秀企业文化被筛选出来,也得到了宣传和奖励。

(2)完善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权益基础。企业文化建设偏向,最终表现为对系列权益的侵害,如,对员工权益的侵害,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对权益的侵害,反过来印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偏向,因为任何健康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为企业赢得利益的同时,首先应遵守的原则是维护社会各种权益。为此,政府应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权益保护,而不是对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指导。例如,完善企业内部员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追究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等。虽然,政策介入没有就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偏向问题进行指引,但做好基础性工作,等于提供了企业文化整体良性发展的基础,这种情况下,可能还有企业文化建设出现偏向,但已不表现为整体性,而是良性市场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3)活跃社会文化,以社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偏向,一方面与政府过于注重经济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文化被抑制有关。活跃社会文化,需要政府放宽对社会的管制。放开社会组织登记是活跃社会文化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主动引进外来文化,激活内生文化动力,让社会文化之花盛开。社会文化的活跃和丰富,为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土壤。社会文化的活跃和丰富,也会纠偏企业文化,抵消企业文化建设偏向所带来的危害。

猜你喜欢

偏向政策政府
政策
政策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助企政策
政策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