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酒文化博物馆解读西域酒神精神
2014-07-23眉宇
眉宇
自古以来西域各民族就有“尚酒”的习俗,酒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已不是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西域酒神精神的象征,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精神,即乐观、开放、博大、包容、弘扬个性活力的精神。
《粤西偶记》录文:“平乐等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酒”。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酿酒已很盛行。《天有樽酒行》“天有酒星,酒之作以,其与天地并以”。科学发现很多食物经过自然发酵都能形成酒,所以说人类不是发明了酒而是发现了酒。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掌握了以谷物为原料的酿酒技术。商代,嗜酒成风,出现以黍为原料酿造的甜酒和香酒,青铜器种类丰繁。周代,中国已有了专门负责酿酒的机构。秦汉,国家的统一,水利设施的改善,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曲业的兴盛与曲种类的增多。魏晋南北朝,社会上群聚饮酒之风日盛,酗酒豪饮成为时尚。唐宋两代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同时,各种名酒品类增多,家庭酿酒普遍。元明,蒸馏酒开始迅速发展。明末清初,烧酒已基本取代了黄酒。
1937年,中国考古学家吴其昌先生提出:人类的主食是肉食,当人们发现谷物自然发酵能自然形成酒以后,就开始种植谷物用于酿酒,所剩的才用于食用,可以说谷物酿酒先于农耕时代。
4月春暖花开之际,我们来到伊犁新源县,走进西域酒文化博物馆,记述在那里看到的西域酒神文化。推开酒厂的现代之门,走进酒的时空隧道,跟随酒的发展,我们仿佛从古代走到今天。
酒故事:自从人类有了酒 就有了酒的故事
穆王西巡闻酒香
一十七年,周穆王来到西王母国,穆王得见西王母,受到隆重接待,西王母用美酒盛情款待了他,互致交好之辞,宴饮唱和,以致“乐而忘归”。穆王临别前,在瑶池设宴回报西王母。之后,穆王又登上山顶,手植一株槐树,以示友谊,并在山顶上题写了“西王母之山”5字。
当时西域最大的礼仪就是献酒。周穆王西征是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中西之间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远距离的交往和交流活动。
西域自古出美酒
“中原人最早认识西域的酒是“青田酒”。西域有许多奇酒:紫酒、肉酒、胡椒酒、花椒酒、蜂蜜酒等。1984年在库车出土了18个大陶瓮,在陶瓮发现有残留的葡萄籽,同时在吐鲁番善善县发现长1.15米长的葡萄藤,说明葡萄的发源地是西域,西域最早的酒应是葡萄酒。当时从西域到中原由于路途比较遥远,酒运到中原价格非常昂贵,与黄金同价,主要作为皇室宫廷的贡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
西域盛产葡萄,是我国葡萄酒的摇篮。公元前118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籽及葡萄的酿酒技术带到中原,这时中原人开始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
西域雄鹰醉酒霄
“在北疆草原地带,历史上曾有几支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塞人、匈奴、乌孙、突厥人。(塞人):公元前6-5世纪,已入居伊犁,是伊犁最早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世纪初,大月氏人西迁进驻伊犁,迫使塞种人大规模向帕米尔高原一带西迁,只有少部分留在伊犁。(匈奴):称为胡人,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渐强逐渐统一了西域和大漠西北,汉武帝时进军攻打势力渐衰。(乌孙)是“联合”、“团结”的意思,是西域第一大国,曾生活在河西走廊,有完善的政治、军事、组织,昆弥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公元2世纪西迁伊犁河流域建立乌孙国,国都赤谷城。历经600年消亡。突厥人是亚洲草原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之一,是北方草原使用文字的骑士民族。6世纪中叶在土门首领的率领下打败了高车、柔然等进入漠北草原,自称伊力可汗,建立了突厥汗国。西域部落之间相互征战,将战败部落首领的头盖骨作为饮酒的容器。
萨满巫师的神幻之酒
这是一个真人的头盖骨。西域草原牧民普遍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世界分为天堂大地和地狱三界。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萨满神为保护族人,特在氏族内选派自己的代理人——萨满巫师,并赋予特殊品格以通神,为本族消灾求福。“萨满是一个心醉神迷的人,被相信能治百病,能与超世界交往。”为能沟通天地,萨满往往要喝萨满酒,使自己进入特殊的昏迷状态,达到降神的幻觉状态,以进行某种萨满仪式。
长安酒肆侑胡姬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都到此经商,西域的胡人也将酒肆开办在长安。胡姬当垆,笑迎天下客。席间轻歌曼舞,侑酒行令,充满异域风情。生意非常兴隆,许多文人墨客和达官贵族常常买醉于此。李白在《前有樽酒行》诗曰: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酒文化:酒宴酒器具风情
西域粟特人的乐舞饮宴
“粟特人懂得酿酒技术又有经商之道。从大多数粟特人墓葬发现中看,粟特人穿戴华丽,饮酒作乐,十分铺张。酒器多为装饰华贵的金属器皿,上多有动物及人物图案。粟特人宴饮可分为居家宴饮、园林宴饮、会客宴饮、野地宴饮等多种,其中有些宴饮是配有乐舞的。他们在敦惶开办有酒店,当时敦惶有十家姓史酒馆,其中有五家就是粟特人开的。
蒙古时代马上弯弓酒壮行
蒙元时代是各民族饮食文化大融合时期。当年的成吉思汗非常想长生不老,1219年冬天,邀请丘处机到蒙古。1221年,丘处机开始西行,1222年终于抵达成吉思汗的行宫。成吉思汗称其为“神仙”,并问及长生不老的方法,丘处机答道:只有卫生之道,并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赞赏他的坦诚,随后的大半年间,成吉思汗多次向他问道,丘处机向他指出:“天道好生,不善杀戮,以及治民应以敬天爱民为本,养身应以清心寡欲为要”等道理。后耶律楚材将谈话内容辑成《玄风庆会录》以之教育后代。在高昌一带丘处机饮到了葡萄酒曾赋诗曰:嘉蔬卖饭葡萄酒,饱食安眠养素慵。蒙古人原本不酿马奶酒,13世纪开始西征的时候成吉思汗接受了一些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开始酿制度数较高,比较烈性的马奶酒,因为出征之前将士们都要喝酒壮行。
维吾尔族人的果酒
维吾尔族人饮用之酒有数种。果酒名为阿拉克,有用沙枣酿成,也有用桃酿成。一种名为穆塞莱斯类似葡萄酒的低度酒精含量的饮料,十分受欢迎。他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在封坛之前将一只鸽子或是鸽血泡在里面。漫话一位80岁维吾尔族老汉怀抱一个婴儿,嘴里说:“儿子,要没有穆萨莱斯就没有你呀。”
柯尔克孜族发现的马奶酒
很早以前,柯尔克孜族人在一次西迁的途中休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皮囊里的马奶食用,一个小伙子打开只有半皮囊的马奶饮用时,只觉得香甜爽口,于是他让大家分享,人们喝了以后觉得浑身疲劳和困倦全都消失了。马奶变成酒的皮囊是挂在马蹬子附近,在马急行时,骑马人的脚步不停地踢打在皮囊上,从而使袋中的马奶变成了奶酒。为此柯尔克孜族人用这个方法把马奶装在皮囊中,放在草地上,几个人每天轮流用脚踩上一阵子,几天后,打开皮囊,里面的马奶变成了奶酒。这样,制作马奶酒的方法传遍了柯尔克孜族大草原。
酒令、酒诗奕酒海
酒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酒令是袖珍本社会的艺术核心。酒令艺术的巅峰发生于唐代,它包括唐代酒令、博戏、游戏舞、著词等。唐代酒令艺术的完善首先得益于中古时代的“胡乐入华”,特别是西域乐舞大大丰富了这一过程。古人饮酒讲究礼仪,讲究文化,行酒令对酒诗非常盛行。
瀚海遗珍话酒具
酒具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礼仪之器,在等级社会中是不同人群的标志物,同时它也是艺术品,能够投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西域酒具文化独具地域特色,其中包含大量出土古代酒具。在西域酒文化博物馆,我们看到两尊酒具,一个是塔城二工乡出土的四口红陶罐,古人三人围坐在一起用吸管喝同心酒。还有一个酒器是欹器,前身半坡尖底瓶,这是一种随重心改变而呈现不同姿势的酒具。此物原为古代计量酒的器具,它空着时,重心是在横轴偏上一点的地方;当其盛适量酒时,重心移到器底,由歪变正;当继续向器内注满酒时,由于重心上移,它就会立刻翻掉,倒掉了所有的酒。古人饮酒时将它置于左右右,以提醒自己喝酒要适量而止。
酒海坛林:世外桃源藏海酒
西域酒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新源县那拉提大草原怀抱中的肖尔布拉克酒厂内,是用一所办公楼改建而成的。
伊犁的那拉提大草原三面环山,形成了独特的闭合式的酿酒生态圈。天山上的冰川雪水渗入400米的沉积岩,汇入巩乃斯河浇灌着1100万亩的巩乃斯大草原,使得这里的农作物颗粒饱满,含糖量很高,为酿酒提供了优质的原料。草原上空活动着一群酿酒微生物群落,使得这里成为得天独厚的酿酒基地。
走进博物馆的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00个大小不等的酒坛,十分壮观。坛内分别储存着500公斤、1000公斤的原酒,这就是世界上陶坛最多,储酒量最大的露天陶坛储酒基地。冷热交替和昼夜温差变化更有利于原酒的老熟及芳香物质的衍生,经阳光雨露滋润、冷热交替季节变化、汲取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原酒,提高原酒的品质具有特殊的作用。这也是肖尔布拉克酒具有绵甜爽净,醇厚芳香,回味悠长的特点。这些陶坛可以对单位或个人整坛出售,有购买者封存,酒厂代为保管,购买者可以随时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