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雅丹:无限风光在险滩
2014-07-23车静
车静
这是一片横跨吐哈盆地连绵近300余公里的地质奇观,亿万年前,这里曾经山水相依,惊涛拍岸,密林深处百鸟鸣欢……
现在这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亘古荒原,曾几何时,丝绸古道在这里架构出西出阳关的驿站,驼铃声声,袅袅炊烟……
这是一片极具诱惑的“极地”,戈壁的砂砾上时常随风跳跃出足以让人心动的玉石和玛瑙。
难掩兴奋,我们出发了
五一小长假前夕,我们便与频繁往返哈密小南湖戈壁的哈密影友“哈密苦咖啡”保持热线联系,商讨进入哈密小南湖雅丹采风拍摄的可行性。正是他和哈密一群摄影人拍摄的美轮美奂的作品吸引了我们。为确保我们一行安全进入,“哈密苦咖啡”又邀请了同是摄影发烧友的“天山牦牛”和“山谷魂”两位大哥驾驶他越野性能良好的四驱车作为我们先导陪伴,这让我们踏实许多。
2014年4月30日下午4时,我们一行9人分乘两辆越野车离开繁华喧闹的都市,向着哈密方向疾驰,目的地——哈密小南湖雅丹地貌群,开始了为期3天的摄影采风旅程。
由于是第一次驱车进入戈壁沙漠无人区,又是在熟悉此地的哈密朋友热情陪伴下前往,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沉浸在一种轻松的激动、兴奋情绪当中。一路上,那熟悉的成片的巨型风力发电车高耸入蓝天随风缓慢旋转;西电东输工程的高压线塔在阳光下闪烁着夺目的银光;吐鲁番盆地一片葱绿,葡萄架与晾房之间,星星点点的矗立着红色、橘红色的石油抽油机,脚下是这片地产丰富的石油资源……
车窗外的风景不时划过,车内的音响播放着我们喜欢的新疆音乐,两车之间,通过车载台我们不时地相互调侃着平日里结伴外出拍摄积攒下来的趣闻。途中,不时接到哈密朋友热情的问候,让我们感到舒心。近600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中被我们甩在身后,临近午夜时分,我们一行顺利抵达哈密。
出师不利,一路麻烦不断
次日早上7时,我们简单洗漱之后便在“天马步行街”附近解决了早餐。此时,哈密的朋友也驱车赶来和我们集结,车队还没出哈密市区,先导车的对讲机就传来说突然发现车轮有问题需要修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再次集结在一起沿着哈罗公路前行。
从哈密行驶至罗布泊方向哈罗公路71公里处,我的一行车头向右驶下路基,从此以后除了几条依稀可见的车辙外就没路了。哈密朋友的红色先导车扬尘艰难地前行,紧随其后的我小心翼翼地驾车慢速跟进,车行不到100米,一个缓坡,我的车就开始前轮打转,这时我对自己的“两驱座驾”没了底气,赶紧疾呼先导车,方知随后的“路况”几乎全是如此。
常年风蚀表面看似夯实的沙硕下面“暗藏杀机”,总会出现灰土。随时都有被“轮陷”的可能。此后的途中及返程,我们两辆车经历多次“刨坑”“轮陷”“爆胎”。此间,为减轻车辆负重,同行的影友多次弃车在烈日下徒步而行。更让我感动的是,随行的两位女摄影师在车辆遇险后徒步5公里。“天山牦牛”大哥驾驶的先导车在我们两辆车先后“轮陷”的时候更是不辞辛苦多次往返拖车,又在我们2号车同时两轮爆胎后往返小南湖腹地与哈密之间购置新轮胎,摄影采风之旅由此变成了艰难的“探险之旅”,正如摄影师“鬼谷子”所说“此行之艰难终生难忘”,道出了我们的心语。
即将崩溃时,到达目的地
短短30公里的戈壁沙漠路我们却用了3个多小时还没有抵达目的地。中午时分对讲机终于响了,先导车传来消息,目的地就要到了。尘未散,大家便兴奋起来,急不可待跳下了车,我没有来时的那种兴奋,是一种心有余悸……
举目望去,一座硕大的带着色彩的山体犹如一艘大船泊在那里,舒缓的金色流沙山在这里回旋与其相伴,寂静的旷野一种在大都市里找不到的宁静让我释怀、更让我振奋了精神,感到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天然博物馆。
正在兴奋,哈密朋友告诉我,再向前两公里就到落日时拍摄的最佳位置,这段路明显好了许多,我们又驱车环绕着这片山体前行,车行其中犹如茫茫瀚海中的一叶轻舟。
抵达目的地了,眼前又是一片开阔,山坡下大大小小的“湖相沉积”的砂砾状山丘,经过亿万年强劲风力的吹凿和撕裂,孤独而倔强的散落在如退潮般的古河床上。这些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改造过的土阜、又干又硬、鳞次栉比,巨大的像古城堡,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象,
稍小的如狮,再小的如猴或蘑菇。远远地望过去,它们形状奇异、大小不等,一丛一丛的,宛如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威严、壮观、静谧,还有种莫名的神秘、诡异的感觉。
拍摄时间尚早,我们又大约走了几公里下坡路,在纵深数公里的“沙锅”进行“踩点前的作案”准备。“锅底”中另一番奇景陡然就出现在眼前,丝毫没有任何征兆的就给我们带来了又一次惊叹。沟壑纵横,颜色多变,地形奇特。
走进雅丹
因为有了哈密南湖雅丹,同属哈密南湖乡地域的这个同样有雅丹地貌群的地方就被哈密当地人称为小南湖雅丹。
不同于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的硕大隆起、吉木萨尔县北沙窝的五彩湾的色彩斑斓、以及奇台西南沙漠中风城的彪悍凌厉。也不同于哈密大海道、南湖魔鬼城的奇峰迭起、一夫当关。哈密小南湖的雅丹犹如在水一方沉舟湖畔,星星点点。
除去小南湖雅丹奇特的地貌,漫长的历史长河也在这里沉淀了许多令人充满遐想的自然与人文传奇。2012年地质学家在对新疆哈密这片茫茫戈壁中奇特、规模浩大的雅丹地貌群的野外考察,揭开了这片死亡之地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的神秘面纱。在这里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和始祖鸟化石,地理学家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森林。此后又发现了大量的时间更为久远的珊瑚化石,依据珊瑚的生活习性判断,它应该是生活在水深不超过200米、水温在18摄氏度以上的热带浅海域中……
距离小南湖雅丹更近的五堡的“艾斯克霞尔”(艾斯克霞尔系维语“破旧的古城”之意)古城堡处在一片雅丹地貌的陡壁土岩丘中,背依雅丹而建,远处望去,城堡和雅丹相融一体无法区分。城堡坐南朝北,为上下二层土坯建筑、残高6~8米,建在离地面5米多的雅丹 山丘的中上部。这是近代(清)维修过的防御性设施,主要有两个城堡,上置晾望孔。但从10几米外的很多古墓葬及干尸来看又和五 堡相同,在砾石地面上撒满了大量陶片,陶质有粗细砂红陶,彩陶纹饰有横、竖及三角纹等。1998、1999年有人多次盗墓,干尸被弃之地面。这里环境极干热,古河床中滴水不见,古城堡据推测自青铜时代至汉唐明清都在使用,这一切至今仍是个谜,有待专家学者和考古爱好者去研究。
也许正是因为它地域偏远,也许正是因为它充满未知和艰险,也许正是这方神奇的土地积淀了这么多的历史传奇,近10年来,小南湖雅丹,随着人们对“疯狂的石头”的迷恋而斗胆闯入。在丰获“石缘”的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大漠与戈壁交织的深处风光无限,沉寂千万年的她才渐渐地进入摄影人的视线。
大漠与戈壁交织的无限风光
在一处雅丹地形前细寻,我们明显感觉到几十度的高温带来的极度不适。恍惚间,我看见远处的天边有一道河流淌过,水势还很大,就对着旁边影友说:“看,那里有条河,一会儿我们去河边休息。”不知是谁大喊,“那是海市蜃楼”,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极度疲惫或虚弱的情况下就会被错看的自然现象。说这番话的人,却没有一丝嘲笑的语气。我倒自责怎么竟会有了这样的幻觉?定神想想,实际上早在《西游记》成书前,这里就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唐僧取经途中所遇千难万险,妖魔鬼怪等原始故事的素材之地。今天,这条古道早已废弃,这里已变成“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有以貌似人的枯骨为识耳”的无人区。
夕阳坠下,余晖映衬的小南湖戈壁上的雅丹如同燃烧的烈焰,炙热的红色让白天望去威严冷峻的雅丹群又多了几许婉约和几许柔软……
完成拍摄,我们起灶烧水做饭寒暄,这片落魄的神奇之地因为我们的贸然闯入显得那么温馨。
暗夜深沉,雅丹的容貌渐渐模糊,直至彻底地消失在夜幕中。抬头仰望浩渺星空又是别样的感受。风起了,不远处阵阵如泣的声音不绝于耳,躲钻进各自帐篷里朋友们已是疲惫不堪,酣然入睡,此时的我全然没有了睡意,揣摩着帐外奇怪的呜咽声。
尽管行前我做足功课,知道这声音是风力的作用,让雅丹有着千沟万壑的地形回旋发出的声音,但我总觉得她仿佛是在向我诉说着什么……
凌晨,天边渐亮,大漠深处还是一片寂静,影友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心爱的相机,去追逐晨光洒满戈壁雅丹的绚丽光影,在摄影人的眼里每天的一丝晨光,一抹夕阳,都是那么漂亮,美在心中!
来哈密沙海雅丹进行大漠自然生态探险摄影采风,你可以充分感悟大漠自然生态的神奇,在这里你可以真正体味到大漠“最后一片净土”的宁静,在这里你可以寻古丝路北道,使你更加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珍爱生命的可贵。
我亲眼见过雅丹地貌,我的双脚踏上了静谧而又神奇的雅丹地貌,我的双手曾经掬起过泛白的碱土,我知道雅丹地形中那种望去近在咫尺,走来却遥遥无际的距离。
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再去南湖雅丹。
背景链接
关于雅丹
被称之为世界一大奇观的雅丹地貌,是亿万年地质变迁所赋予的地球外貌,又日夜不断地受到大自然水流与风力的刻蚀,在许多地方隆起的千奇百怪的形态,形成了各种特殊的地貌。
雅丹地貌形成的3个条件是:首先发生在干旱区的古湖积平原,因湖水干涸、地面龟裂;在砂岩或黏土型沉积岩组成的地面经地壳运动抬升或隆起;处于风道(风口)或河口位置,长期饱受风力侵蚀和暴雨洪流剥蚀,形成顺风或流水方向而延伸的崎岖地面——平顶陡壁土山丘。经历了从亿万年前的海盆—湖盆—陆盆3种过程,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的地形和千姿百态的地貌:雅丹地貌、风积地貌、峡谷及冲积扇、阶地、火山地貌等多样性地质地形。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雕琢的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象形造型:瀚海神龟、双头马、布达拉宫、狮神人面、神女峰、石林、等神奇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一直到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发现了这种被当地陪同考察的维吾尔向导称为“雅尔当”(雅尔当:系维吾尔语,意为陡壁之小丘)的地貌。随后就把这个称呼介绍了出去,以后再由英文翻译过来,“雅尔当”变成了“雅丹”。继罗布荒原发现雅丹地貌之后,在世界许多干旱地区,又发现了许多类似地貌,都均统称为雅丹地貌。从此,“雅丹”这个极具新疆本土特色词语成为这一类地貌、地质专著及地理教科书的专属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