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龙琴弹出沙枣花的香味
2014-07-23黄适远
黄适远
莎车,保留着一个信息密码。这自然是它的名字,莎车就是塞人的简称,这也透露着距离至今3000前的青铜时代,甚至更早,塞人从遥远的里海来到这里后一度作为这里的客人曾经盘踞在此。以地名作为氏族的符号在古代新疆非常之多,如若羌,是羌人居住地,吐鲁番、巴里坤、伊吾则和大月氏人有关。那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既有大月氏、乌孙、塞人这样的白种族群,也有羌人、匈奴这样的黄色人种,新疆古代本身就是极其文化多样、人种多样、宗教多样的地区,盛满了四大文明的因子。
探秘卡龙琴的制作
莎车的朋友们获知我们的到来早已迎在路边,自然直驱阿迪力·阿地里提的家。阿迪力·阿地里提的家是一个极大的庄园,几十亩的葡萄、瓜地、杏园一眼望去郁郁葱葱。很难想象,富有的主人居然精通卡龙琴的制作,也显示了主人精神生活的富有,这也意味着主人是木卡姆的簇拥者。阿迪力·阿地里提笑着说:“卡龙的琴身是必须用桑木制成,共鸣箱也是,这个你们可能知道。桑木通向音乐的心。”阿迪力·阿地里提纯属的汉语让我们惊喜不已。他在早已刨好的桑木板上画好卡龙,然后就开始挖出呈中空的扁梯形。卡龙琴左曲右直,状似左半张扬琴。说实在的,起初我常常搞不清锵和卡龙琴的区别,自然难免闹笑话。好在很快地我纠正了这个错误,锵是打击乐器,卡龙则是像古筝那样弹,一手弹拨,一手按捺,音色轻柔含蓄,委婉动听,倒和其外形流露的典雅、古朴颇为合拍。形状上看,二者也是有分别的,卡龙琴有一边是弧形的,而锵则是方方正正。
第二步制作琴框,琴框是共鸣箱的四周边框,系用长短、厚度不同,宽度一致的四块桑木板制作。这个程序其实和制作锵基本是一致的。他也同样把左侧框板慢慢浸入水中,让助手把炉火架好,凝神屏气烘烤出所需弯度。然后坐下把琴框上、下两面分别粘以用桑木薄板制成的面板和底板。这些流程搞完后,阿迪力·阿地里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后面就更麻烦了,需要在面板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音孔并组成各种图案。”说完,拿了一个成品指着让我们看:“你们看,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维吾尔族风格的图案花纹。卡龙有16组或18组琴弦,每组为两条同音弦。不同缠弦,依弦的直径、长度不同而发出高低有别的音响。低音弦(近演奏者)粗而长,高音弦细短。”我们聚精会神看完听完,由衷地赞叹这复杂而纷繁的工艺。
见我们意犹未尽,他哈哈一笑:“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给你们说说吧。我也是听师傅说的。在500多年前,有几个外地的维吾尔族来到麦盖提县,其中有一位叫吾热提·木布瓦依的老人。他的大儿子毛拉聪明灵巧,酷爱音乐。在麦盖提居住的时间里,为了打发无聊,他想起了卡龙伴随的日子,但身边又没有。于是,他凭着记忆,用一块三角形箱式木料,把野兽的肠子晒干,拧成细弦钉上,可以弹出音响。实验成功后,他进一步改进,把三角形改为四角形,神奇的音乐奏响的时候,麦盖提的天空里都仿佛弥漫着沙漠上的沙枣花香,清香扑鼻。”从这里可以判断出一个信息,由于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临近的麦盖提把卡龙自然就传播过来了。
麦盖提历史曾隶属于莎车,后来从中分离。莎车县早已是新疆南部的大县,人口有80万。在内地的县里有这样数字的人口属于平常事,但在新疆这比许多地区的人口都要多出几倍,如哈密、吐鲁番、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莎车是十二木卡姆的集大成者阿曼尼萨汗的故乡,县城的中心,是阿曼尼萨汗的纪念园。因为如此,莎车的木卡姆虽属于喀什木卡姆的一个版本,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含量却是很重的。尤其莎车和巴楚、麦盖提、阿瓦提都是叶尔羌河流过的绿洲,因此还兼有刀郎木卡姆,在一个这样的绿洲里,融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于一体,又保持着各自的传统,实在很罕见。
追溯卡龙琴的缘起
阿迪力·阿地里提耐心地在面板上做着若干个圆形小音孔并把他们组成各种图案,这个程序自然是极为重要的,牵涉到音符的纯正和是否圆润。看着几个圆形小孔被分别组成赏心悦目的图案,这也使我更加关心卡龙琴的真正来历:“卡龙的真正是怎么来的呢?”阿迪力·阿地里提直起腰皱着眉头说:“这个我也是听师傅说的。卡龙最早在新疆麦盖提流传使用,第一位制作者是麦盖提的毛拉曼,他使用空胡杨树干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张以羊肠弦而成,当时还不知其名,只称作‘有声音的木箱子。后来他的侄子乌拉依木·泼万受到鸟鸣的启发后,创造发明了揉弦器‘阔西塔甫(为‘鸟儿鸣叫之意)。大概就是这样。”
回来后翻阅资料,没想到它是木卡姆大师——法拉比的杰作。《乐师传》说,他把一段粗大的胡杨木掏空,用兽骨做琴轴,用羊肠做琴弦,创造了第一个卡龙。试用一段时间后,他由加以了改进,用共鸣箱代替了胡杨木壳,用钢弦代替了羊肠,铁轴代替了兽骨。经过改进后的卡龙,音色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用卡龙演奏了木卡姆中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在弹拨中,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受到了绿洲居民的如潮好评。民间艺人中传说卡龙是由麦加人培尔节格创制的,培尔节格曾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面前弹奏过它,由于演奏技艺卓绝,当时连天上的飞鸟也被吸引到教堂前聆听。
阿迪力·阿地里提已经从容不迫地开始给卡龙琴上弦了。我打量着这个即将完工的乐器,想到在演奏木卡姆的时候,它有时候居然是乐器领袖,它没有喊出第一声,其他乐器都不会抢出第一声,等卡龙出来后才鱼贯而出,这在刀郎木卡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它也是演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哈密等地。在木卡姆音乐存在的国家里,都会听到它的声音,像伊拉克、叙利亚、北非、伊朗、印度、土耳其等国家都用它演奏着木卡姆的声音。
卡龙琴传到新疆大约是在公元1254年左右,在新疆民间受到热捧,一下子流行起来。在清代被列入《回部乐》,成书于清代的《钦定大清会典图》中,卡龙被记载为:“喀尔奈,钢丝弦十八,状如世俗扬琴。刳木中虚,左直右曲,前广后削,……以手冒拨指或以木拨弹之”。看起来卡龙也是维吾尔族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民间弹拨乐器,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记录有十八档钢弦,形同扬琴,左侧平齐,右侧和前后窄,用手弹拨,调音器上弦,经过几个世纪的改进,在音质上又有了提高。卡龙琴弹奏出来的音乐有时像潺潺流水,汩汩而流;有时像春风中四处漫溢的沙枣香,清新柔顺,沁人肺腑;有时又像洁白的鸽子在碧蓝的天空悠悠地翱翔,轻巧地翻飞;有时你又会突然听到一声鹰的鸣叫,悠悠颤颤,划过长空,令人心旷神怡……
卡龙琴就这样生活在新疆的绿洲,伴着日落日息,和着那悠远的歌声一起声情并茂地歌唱着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