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分层阶梯式教学探讨

2014-07-22郑亚平

甘肃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备课教材内容数学教学

郑亚平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分层施教;教材内容;备课;讲课;

作业;阶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51—01

一、大胆灵活地改变教材内容

灵活改变教材内容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进行分层阶梯式教学的前提。课堂经验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按图索骥,一板一眼完全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走,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无论课改怎么改,核心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灵活处理,将教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笔者在使用八年级下册教材时,“勾股定理”安排在第一章,但在实际教学中勾股定理的教学需要频繁用到数的开方,但“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却安排在教材的第二章。教师都有体会,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两章节内容调整了顺序,从而消除了因教材安排的不科学性给学生学习造成的阻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分层阶梯式教学

课程设置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总会存在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同样的知识,获得同样的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使得尖子生能进一步提高,后进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备课设阶梯

在进行备课的时候 ,笔者认真研究教材,研究问题的本质,充分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并以此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比如,形象、记忆性较强的内容,包括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设为初级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较强的内容,包括公式定理的基本应用设为中级阶梯,让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的内容,包括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定理的延伸拓展设为高级阶梯,让A组学生“吃得饱”。

(二)讲课设阶梯

在实际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从引入、阐述、推导、证明、验证、反复应用到实践演练,每一个环节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学时就必须设阶梯。例如,在八年级教材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笔者进行分层教学:要求C组学生先回忆之前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基本概念,回忆之后,开始导入,抛出问题: 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侧重提问B组学生,鼓励其联想推理。随后,将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A组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推导阶段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和要求,使得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作业设阶梯

课堂内容结束后,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布置的作业过易则容易流于形式,过难则会给后进生造成负担,不但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先将学生分为A、B、C三组,C组学生主要完成课后习题,B组学生则选做少量课后习题,同时辅以教材配套练习的习题,A组的学生除了做B组学生的作业外,课堂上笔者最后会留几道思考题,进一步提高其能力。这样安排作业,充分照顾后进生的实际,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掘了优等生的潜力。

总之,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教师就必须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反复通读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的全部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取其精华,灵活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高效轻松。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备课教材内容数学教学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