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漫谈

2014-07-22董月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文文章孩子

董月红

高三语文教师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拿到一篇根本就算不上是艰深晦涩的现代文居然会读不懂;很多中国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外名牌大学,然而一旦开展研究却普遍后劲不足,到了实际工作的时候,更显得力不从心,胸襟眼界、多种学科的联想和激发,都无法和欧美的同级学生比肩。教育学家分析,原因不在于知识的欠缺,而在于人文底蕴的薄弱,在于人文教育的缺失。

那么人文底蕴该怎样培养呢?最有效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去吸收最优质的文明精华。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心灵的智慧都记录在经典著作中,只要我们能够引导孩子阅读经典、走进经典,无疑将为他们更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然而社会的大环境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成绩,把各种辅导班当成唯一的解决方法,再有电脑、电视等传媒的吸引,孩子哪里还有阅读的时间?

学校更是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的追求目标,阅读的作用是滞后的,所以学校也忽视阅读的重要性,图书馆配套建设跟不上。

教师为了生存和名誉,当然义无反顾或无可奈何地集体加入到分数的追逐中。常常是明知阅读的重要,但常常是没办法重视阅读。就拿高三语文教学来说吧,一般都是用高三一年时间进行各考点的复习,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沉浮于题海之中,可谓“皓首穷题”啊。情形好一点的,顶多一个星期抽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但是,文科班还有十一本必考的名著,所以这一节课连自由阅读都谈不上。对于要考的名著,或是订购或是教师自己整理一些所谓的名著导读、梗概,学生便抱着这些东西死记硬背。这种复习方法,只能让学生了解在遇到某一类题型时回答的套路和技巧。而当学生连文章本身都没看懂的时候,你教他这些套路和技巧有用吗?

所以当这个社会的所有声音都朝着唯一的方向呼喊的时候,当求学的目标被窄化为“一切为了升学”的时候,人们就不愿意去关注和思考: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欢乐剩下多少?他们的心灵发育是否健全?

别忘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年均图书阅读量只有439本。浮躁的社会、躁动的心灵,物欲享受的诱惑与追逐,谁还有心情、有时间来阅读?

更为可怕的是因缺乏经典的滋养,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他人冷漠无情,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对民族和社会更缺乏一份感情和责任。真正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需要长期的浸润与熏陶,由此滋养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既丰富又饱满的情感和思想。不禁想起总是不断创造世界奇迹的犹太人,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犹太人每年读书是六十多本,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会问:“如果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最先会抢救什么呢?”孩子一般会说钱或钻石等值钱的东西。母亲就教育他:“你最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有智慧,它比其他东西贵重得多。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所以就连“安息日”这样重要的节日,即使停止了一切商业和娱乐活动,甚至汽车停运,飞机停飞,所有的书店却照常开门营业。

读书最多、获诺贝尔奖最多的是犹太民族也许不足为奇,但最会赚钱和财富最多的也是这个民族。世界的钱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美国人的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我们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们啊,怎么没看到阅读有这么大的“利”呢?

据说,在美国,中学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阅读很多大部头的著作,包括莎士比亚的原著等。大学里的“通识教育”规定每个大学生都要读完大量的原著,否则不能毕业。因为美国的教育学家发现,要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要实现“高等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必须让孩子广泛阅读经典名著。

当然改变目前畸形的教育现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需要更多的人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认识到当今人文阅读的缺失导致了学生人文素质的严重下降。

需要体制的逐步完善,我们的教育体制一天不完善,我们的教育现状就难以改观。

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成员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都应该重视阅读,因为它涉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作为家长,应该知道言传身教的作用。不妨率先垂范,让浮躁的心灵有片刻的安静,营造出一种读书的氛围。家庭中可以进行亲子共读活动。不要说你没时间,温家宝总理就曾说过:“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作为学校,可以多搞搞书香校园、读书月等活动,形成一种爱读书的风气。

作为教师,处在教育的前沿阵地,阅读必须成为自己坚定的生存方式,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灵魂高贵的人,惟其如此,站立在讲台上的教师,才有底气和资格,也才有魅力去影响学生,引领学生,走上通往经典阅读的美好道路。否则,即使学生有大把大把的阅读时间,你也未必能占领得了这块阵地。有了底气还不够,更要有胆识、勤奋,敢于改变那种低效的教学方式。其实语文教师都知道应该重视阅读,可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号中。因为那样的教学方法来得省事,容易操作。而明智的做法恐怕还应该是把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做大量工作,自己先要广泛阅读,筛选出典型的或是精美的文章,还要精心构思设计出问题来导读,用合适有效的方法来检测。慢慢地,学生就可以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一些门道了。

如果想省事一点,可以发动学生搜集。学生不是功课多吗?可以让学生每天只精选一篇文章,工工整整的抄录下来,一则可以顺便练练字,有些学生的书写很影响阅读。二则又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更重要的是其后的读。怎么读?十分钟内读两遍,一遍快速整体阅读,化繁为简,第二遍局部精读,同时圈点勾画,加以点评,可以眉批,可以总评。再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不要多,一星期交流一次恐怕也就够了,一篇文章在学生手里经过这么几番阅读,脑海里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和一定的理解。

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面广了,理解力强了,还用花那么多时间去做题训练吗?你还用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吗?学生能读懂文章了,你再去教他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不就可以事半功倍了吗?在社会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教师不可能不追逐分数,但我们的认识可以清醒一些,我们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一些,效率可以高一些,可以适当兼顾一下学生的人文阅读与素质教育。不禁要对我们的高中教学呼唤:回归阅读吧

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文章孩子
人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