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途径
2014-07-22李小月
李小月
中学化学的课堂情境可以从引用故事、课堂实验、构造疑问、合作学习、生活实际等途径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利于提高课堂教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引用生动故事,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猎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形象性强的故事尤其感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与化学发现史有关的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学生在趣味中质疑,在疑问中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化学故事把教师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苯”教学中,对于苯环特殊的六元环结构,可以讲述凯库勒“梦的启示”.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分子式C6H6随后被研究出来.当时所有证据都证明苯是高度对称的分子,可仅仅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如何形成呢?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都无法研究出苯的结构.在之前学过的有机结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写出可能的结构,学生会写出各种含有三键和双键的分子.教师此时解说,在一个物质中存在多个碳碳双键或双键是不稳定的.当时的凯库勒任教于比利时的根特大学,某个夜晚在书房打瞌睡时,眼前出现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突然像蛇一样盘绕卷曲,衔住自己的尾巴.他像触电般地猛然醒来,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当然,任何科学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前期艰苦的探索与思考才可能产生灵感的梦境.只有长期认真思考的人才会抓住灵感,投入实验,才能获得成功.通过类似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
二、展示课堂实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实验结果,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由表象探究本质,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逐步形成由表入里探究的科学研究态度.
例如:在“原电池”课堂演示实验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原电池,并不知道其工作原理,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1) 将锌片浸入稀硫酸中,锌片溶解,表面产生气泡;
(2) 将铜片浸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3) 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接触,锌片溶解且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4) 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两金属片相接触,发现锌片溶解,且铜片上产生气泡.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可知,锌片可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不反应;但是在第四个实验中,却在铜片上发现了气泡的产生,这肯定不是由铜反应产生的.这一新旧知识的矛盾,若没有实验的直观感受而由教师直接讲述,学生内心的怀疑度提高.此时,实验现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原电池一步步的思考和探究.
三、构造激疑情景,创设联想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引起思维,怀疑引起定向探究反射.课堂教学中,学生合理的怀疑促进积极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
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或者偏移.在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四大类基本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对于氧化反应,则是以“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来定义.那么是不是就以此标准来判断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反应的类型:
①Zn+2HClZnCl2+H2↑
②CaO+H2OCa(OH)2
③H2SO4+2NaOHNa2SO4+2H2O
④H2CO3H2O+CO2↑
⑤CuO+H2Cu+H2O
通过提问-怀疑-联想-思维,学生明白了方程式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唯一的标准.其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复分解反应肯定不是.从表观的化合价的变化,定义到其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又如在学习“电解”这一知识时,列举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
阴极:2H+-2e-H2↑
阳极:2Cl--2e-Cl2 ↑
总反应:2Cl-+2H2O2OH-+H2↑+Cl2↑
学生对此疑团顿生,(1)为什么电解不是得到Na单质?(2)为什么滴加酚酞试液是在阴极附近变红?(3)通过阴极和阳极的反应相加,和总反应为什么不一样?学生的思维被种种质疑打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电离.在任何溶液中都存在由水电离出的H+和OH-,且H+的放电能力大于Na+.同时可以引入之前在海水资源利用中通过熔融的NaCl获得Na单质,经过思考和释疑,学生的困惑迎刃而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
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化学方面的报道常有涉及.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相关内容,融合到课堂的知识情境中,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13年9月4日江门市区西环路一工厂内的一辆满载液氨的槽罐发生泄漏,厂房的工作人员立即将车开出厂区停放在西环路往新会方向的路边等待救援.消防、安监、交警等部门赶到现场进行抢险,并封闭了西环路往新会方向的全部车道.所幸泄漏较为轻微,事故很快就得到妥善处理.据工厂工作人员介绍,槽罐车当时满载着高浓度的液氨进入工厂,正准备将液氨倒入工厂专门储藏液氨的槽罐.工作人员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立即停止作业对槽罐车进行检查,最终发现槽罐车的底部出现液氨泄漏现象.槽罐车司机将槽罐车驶出工厂,紧急停放在西环路路边的空旷地上报警.据现场抢险人员初步调查,车体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该槽罐车的液氨突然出现泄漏,很有可能是槽罐车的胶垫老化所致.
阅读该报道后,学生加深了对氨的了解,强化了化学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识.同时,也对化学药品的泄露的危险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也可以进行情感教育,在对化学药品的运输和处理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也使学生对社会增添责任感.
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有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达到情感态度教育的目的.无处不在的化学情境,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利用,就能让化学课堂增加新的活力,发挥新的动力.
中学化学的课堂情境可以从引用故事、课堂实验、构造疑问、合作学习、生活实际等途径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利于提高课堂教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引用生动故事,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猎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形象性强的故事尤其感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与化学发现史有关的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学生在趣味中质疑,在疑问中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化学故事把教师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苯”教学中,对于苯环特殊的六元环结构,可以讲述凯库勒“梦的启示”.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分子式C6H6随后被研究出来.当时所有证据都证明苯是高度对称的分子,可仅仅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如何形成呢?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都无法研究出苯的结构.在之前学过的有机结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写出可能的结构,学生会写出各种含有三键和双键的分子.教师此时解说,在一个物质中存在多个碳碳双键或双键是不稳定的.当时的凯库勒任教于比利时的根特大学,某个夜晚在书房打瞌睡时,眼前出现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突然像蛇一样盘绕卷曲,衔住自己的尾巴.他像触电般地猛然醒来,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当然,任何科学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前期艰苦的探索与思考才可能产生灵感的梦境.只有长期认真思考的人才会抓住灵感,投入实验,才能获得成功.通过类似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
二、展示课堂实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实验结果,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由表象探究本质,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逐步形成由表入里探究的科学研究态度.
例如:在“原电池”课堂演示实验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原电池,并不知道其工作原理,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1) 将锌片浸入稀硫酸中,锌片溶解,表面产生气泡;
(2) 将铜片浸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3) 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接触,锌片溶解且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4) 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两金属片相接触,发现锌片溶解,且铜片上产生气泡.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可知,锌片可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不反应;但是在第四个实验中,却在铜片上发现了气泡的产生,这肯定不是由铜反应产生的.这一新旧知识的矛盾,若没有实验的直观感受而由教师直接讲述,学生内心的怀疑度提高.此时,实验现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原电池一步步的思考和探究.
三、构造激疑情景,创设联想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引起思维,怀疑引起定向探究反射.课堂教学中,学生合理的怀疑促进积极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
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或者偏移.在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四大类基本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对于氧化反应,则是以“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来定义.那么是不是就以此标准来判断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反应的类型:
①Zn+2HClZnCl2+H2↑
②CaO+H2OCa(OH)2
③H2SO4+2NaOHNa2SO4+2H2O
④H2CO3H2O+CO2↑
⑤CuO+H2Cu+H2O
通过提问-怀疑-联想-思维,学生明白了方程式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唯一的标准.其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复分解反应肯定不是.从表观的化合价的变化,定义到其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又如在学习“电解”这一知识时,列举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
阴极:2H+-2e-H2↑
阳极:2Cl--2e-Cl2 ↑
总反应:2Cl-+2H2O2OH-+H2↑+Cl2↑
学生对此疑团顿生,(1)为什么电解不是得到Na单质?(2)为什么滴加酚酞试液是在阴极附近变红?(3)通过阴极和阳极的反应相加,和总反应为什么不一样?学生的思维被种种质疑打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电离.在任何溶液中都存在由水电离出的H+和OH-,且H+的放电能力大于Na+.同时可以引入之前在海水资源利用中通过熔融的NaCl获得Na单质,经过思考和释疑,学生的困惑迎刃而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
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化学方面的报道常有涉及.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相关内容,融合到课堂的知识情境中,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13年9月4日江门市区西环路一工厂内的一辆满载液氨的槽罐发生泄漏,厂房的工作人员立即将车开出厂区停放在西环路往新会方向的路边等待救援.消防、安监、交警等部门赶到现场进行抢险,并封闭了西环路往新会方向的全部车道.所幸泄漏较为轻微,事故很快就得到妥善处理.据工厂工作人员介绍,槽罐车当时满载着高浓度的液氨进入工厂,正准备将液氨倒入工厂专门储藏液氨的槽罐.工作人员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立即停止作业对槽罐车进行检查,最终发现槽罐车的底部出现液氨泄漏现象.槽罐车司机将槽罐车驶出工厂,紧急停放在西环路路边的空旷地上报警.据现场抢险人员初步调查,车体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该槽罐车的液氨突然出现泄漏,很有可能是槽罐车的胶垫老化所致.
阅读该报道后,学生加深了对氨的了解,强化了化学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识.同时,也对化学药品的泄露的危险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也可以进行情感教育,在对化学药品的运输和处理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也使学生对社会增添责任感.
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有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达到情感态度教育的目的.无处不在的化学情境,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利用,就能让化学课堂增加新的活力,发挥新的动力.
中学化学的课堂情境可以从引用故事、课堂实验、构造疑问、合作学习、生活实际等途径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利于提高课堂教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引用生动故事,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猎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形象性强的故事尤其感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与化学发现史有关的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学生在趣味中质疑,在疑问中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化学故事把教师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苯”教学中,对于苯环特殊的六元环结构,可以讲述凯库勒“梦的启示”.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分子式C6H6随后被研究出来.当时所有证据都证明苯是高度对称的分子,可仅仅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如何形成呢?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都无法研究出苯的结构.在之前学过的有机结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写出可能的结构,学生会写出各种含有三键和双键的分子.教师此时解说,在一个物质中存在多个碳碳双键或双键是不稳定的.当时的凯库勒任教于比利时的根特大学,某个夜晚在书房打瞌睡时,眼前出现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突然像蛇一样盘绕卷曲,衔住自己的尾巴.他像触电般地猛然醒来,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当然,任何科学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前期艰苦的探索与思考才可能产生灵感的梦境.只有长期认真思考的人才会抓住灵感,投入实验,才能获得成功.通过类似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显著提高.
二、展示课堂实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实验结果,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由表象探究本质,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逐步形成由表入里探究的科学研究态度.
例如:在“原电池”课堂演示实验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原电池,并不知道其工作原理,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1) 将锌片浸入稀硫酸中,锌片溶解,表面产生气泡;
(2) 将铜片浸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3) 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接触,锌片溶解且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4) 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两金属片相接触,发现锌片溶解,且铜片上产生气泡.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可知,锌片可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不反应;但是在第四个实验中,却在铜片上发现了气泡的产生,这肯定不是由铜反应产生的.这一新旧知识的矛盾,若没有实验的直观感受而由教师直接讲述,学生内心的怀疑度提高.此时,实验现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原电池一步步的思考和探究.
三、构造激疑情景,创设联想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引起思维,怀疑引起定向探究反射.课堂教学中,学生合理的怀疑促进积极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
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得失或者偏移.在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四大类基本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对于氧化反应,则是以“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来定义.那么是不是就以此标准来判断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反应的类型:
①Zn+2HClZnCl2+H2↑
②CaO+H2OCa(OH)2
③H2SO4+2NaOHNa2SO4+2H2O
④H2CO3H2O+CO2↑
⑤CuO+H2Cu+H2O
通过提问-怀疑-联想-思维,学生明白了方程式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唯一的标准.其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复分解反应肯定不是.从表观的化合价的变化,定义到其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又如在学习“电解”这一知识时,列举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
阴极:2H+-2e-H2↑
阳极:2Cl--2e-Cl2 ↑
总反应:2Cl-+2H2O2OH-+H2↑+Cl2↑
学生对此疑团顿生,(1)为什么电解不是得到Na单质?(2)为什么滴加酚酞试液是在阴极附近变红?(3)通过阴极和阳极的反应相加,和总反应为什么不一样?学生的思维被种种质疑打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电离.在任何溶液中都存在由水电离出的H+和OH-,且H+的放电能力大于Na+.同时可以引入之前在海水资源利用中通过熔融的NaCl获得Na单质,经过思考和释疑,学生的困惑迎刃而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
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化学方面的报道常有涉及.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相关内容,融合到课堂的知识情境中,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13年9月4日江门市区西环路一工厂内的一辆满载液氨的槽罐发生泄漏,厂房的工作人员立即将车开出厂区停放在西环路往新会方向的路边等待救援.消防、安监、交警等部门赶到现场进行抢险,并封闭了西环路往新会方向的全部车道.所幸泄漏较为轻微,事故很快就得到妥善处理.据工厂工作人员介绍,槽罐车当时满载着高浓度的液氨进入工厂,正准备将液氨倒入工厂专门储藏液氨的槽罐.工作人员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立即停止作业对槽罐车进行检查,最终发现槽罐车的底部出现液氨泄漏现象.槽罐车司机将槽罐车驶出工厂,紧急停放在西环路路边的空旷地上报警.据现场抢险人员初步调查,车体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该槽罐车的液氨突然出现泄漏,很有可能是槽罐车的胶垫老化所致.
阅读该报道后,学生加深了对氨的了解,强化了化学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识.同时,也对化学药品的泄露的危险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也可以进行情感教育,在对化学药品的运输和处理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也使学生对社会增添责任感.
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有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达到情感态度教育的目的.无处不在的化学情境,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利用,就能让化学课堂增加新的活力,发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