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2014-07-22张燕红
张燕红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认真听讲,记课堂笔记,老师认真备课讲课.单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短期自然可以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然而一两年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就逐渐失去兴趣,感觉枯燥,逐渐走下坡路,会感觉到物理难学、难理解,物理素养得不到提升,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得不到体现.近年来,由于各个层面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学校的物理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更重视课堂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成份变多了,更强调学生情感意识的渗透等等,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这面大旗的存在,教师在意识上仍以完成教学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考得好的分数为主要目的,从而忽视物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物理课堂教学还显得机械化、程序化,毫无生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创新式学习,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重视培养物理学习兴趣,激活课堂生命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潜力的良好工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未知时,最能激发好奇内在驱动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如果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就会害怕,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很容易就懂,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就会减弱甚至丧失.
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习物理形成生强烈的参与愿望,从而喜欢上物理学习.
比如说,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充分挖掘物理学科中的知识兴趣点,采用“小组讨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践”,等各种模式,多维度刺激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内容,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使各种类型不同的物理知识内容交叉结合,构成知识体系.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尤其在新课导入环节上,更应该注重兴趣的激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导入情境生活化
物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社会活动等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的物理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是提高学生物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用物理的眼光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多从物理角度来问几个为什么.
2.借助于实验生成问题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物理实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要有目标意识,处处留心,注意细节,注意从个别想到一般,从平常中想到异常,善于发现有关现象和问题.物理教学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实验”是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物理中体验、感悟、获取知识,从而积累物理活动经验.
例如: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时,有的打点计时器不工作;有的打出的纸带不清晰;有的打出的纸带第一、二点间距不接近2mm;出现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再有计算后发现动能增加量总小于重力势能减小量,又是什么原因? 会不会出现动能增加量大于势能减小量?
3.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由生活经验、社会活动以及已学过的知识基础,逐渐形成知识结构与思维习惯,又往往和物理现象的本质不相一致,导致学生产生错误想法和理解.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生活中,学生可以看到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因而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呢?造成重的物体下落比较快、轻的物体下落比较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讨论、探究,对问题的认识就逐渐地深入下去,距离所探讨问题的最终结果就越来越近.
二、重视基础,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此可见基础在整个知识构建中的重要.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味的强调进度,高强度的填鸭式强迫式教育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他们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放弃物理学习.单纯传授知识给学生与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如同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道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物理老师在高一起始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要画行程图,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要画受力图,这些画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物理分析的过程.只有分析能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增强.
教师的正确指导能让学生学习效率大为提高,降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减轻高中物理学习的畏惧感,能提高他们物理学习的兴趣.运用归纳法,对比法,联想法等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关知识的总结,相似相异的知识的比较,使学习更加有效.
三、关注例题命制,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物理学习离不开习题教学,学生的做题过程是应用知识和方法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上和方法应用上,甚至于知识的调取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纵观物理的习题,有很多习题学生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做题时存在疑惑或出现错误的现象更为严重,严重打击了学生物理学习信心,这个问题怎么办?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例题的命制,确保例题具有针对性,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例如,考查“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个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时,可以命制如下例题.
例题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固定不变,其合力为F,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下列述中正确的是().
A. F一定增大B. F矢量可以不变
C. 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 当0<θ<90°,F一定减小
正确解法1我们可以用特殊情形推想.如图1,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则增大其中的F1时合力减小,增大力F2时合力增大,产生的结果就符合C选项的内容.
除了特殊值法以外,常规办法能否得到正确答案C呢?学生在知道正确答案后,反思采用逆过程考虑,如果让其中一个力减小,合力又怎么变呢?就可以得到正确解法.
正确解法2从图2中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一直在减小,极限是F1=0时,合力就是F2.得出的结论依然是,F1增大,合力增大.
从图3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合力存在一个极小值.这样从图3中发现了解题的奥妙之所在.就是锁定这个合力的极小值.如果F1在未达到合力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合力是先减小后增大,如果F1在已达到合力的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则合力一直在增大.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C.
“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习题要有效调取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解题后还能有所反思“我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题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和反映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清晰地解题过程和尽可能发散的解题策略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当然习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要具有拓展性,在学生解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完成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在解题反思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认真听讲,记课堂笔记,老师认真备课讲课.单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短期自然可以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然而一两年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就逐渐失去兴趣,感觉枯燥,逐渐走下坡路,会感觉到物理难学、难理解,物理素养得不到提升,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得不到体现.近年来,由于各个层面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学校的物理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更重视课堂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成份变多了,更强调学生情感意识的渗透等等,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这面大旗的存在,教师在意识上仍以完成教学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考得好的分数为主要目的,从而忽视物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物理课堂教学还显得机械化、程序化,毫无生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创新式学习,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重视培养物理学习兴趣,激活课堂生命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潜力的良好工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未知时,最能激发好奇内在驱动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如果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就会害怕,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很容易就懂,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就会减弱甚至丧失.
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习物理形成生强烈的参与愿望,从而喜欢上物理学习.
比如说,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充分挖掘物理学科中的知识兴趣点,采用“小组讨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践”,等各种模式,多维度刺激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内容,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使各种类型不同的物理知识内容交叉结合,构成知识体系.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尤其在新课导入环节上,更应该注重兴趣的激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导入情境生活化
物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社会活动等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的物理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是提高学生物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用物理的眼光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多从物理角度来问几个为什么.
2.借助于实验生成问题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物理实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要有目标意识,处处留心,注意细节,注意从个别想到一般,从平常中想到异常,善于发现有关现象和问题.物理教学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实验”是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物理中体验、感悟、获取知识,从而积累物理活动经验.
例如: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时,有的打点计时器不工作;有的打出的纸带不清晰;有的打出的纸带第一、二点间距不接近2mm;出现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再有计算后发现动能增加量总小于重力势能减小量,又是什么原因? 会不会出现动能增加量大于势能减小量?
3.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由生活经验、社会活动以及已学过的知识基础,逐渐形成知识结构与思维习惯,又往往和物理现象的本质不相一致,导致学生产生错误想法和理解.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生活中,学生可以看到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因而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呢?造成重的物体下落比较快、轻的物体下落比较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讨论、探究,对问题的认识就逐渐地深入下去,距离所探讨问题的最终结果就越来越近.
二、重视基础,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此可见基础在整个知识构建中的重要.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味的强调进度,高强度的填鸭式强迫式教育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他们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放弃物理学习.单纯传授知识给学生与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如同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道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物理老师在高一起始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要画行程图,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要画受力图,这些画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物理分析的过程.只有分析能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增强.
教师的正确指导能让学生学习效率大为提高,降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减轻高中物理学习的畏惧感,能提高他们物理学习的兴趣.运用归纳法,对比法,联想法等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关知识的总结,相似相异的知识的比较,使学习更加有效.
三、关注例题命制,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物理学习离不开习题教学,学生的做题过程是应用知识和方法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上和方法应用上,甚至于知识的调取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纵观物理的习题,有很多习题学生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做题时存在疑惑或出现错误的现象更为严重,严重打击了学生物理学习信心,这个问题怎么办?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例题的命制,确保例题具有针对性,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例如,考查“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个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时,可以命制如下例题.
例题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固定不变,其合力为F,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下列述中正确的是().
A. F一定增大B. F矢量可以不变
C. 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 当0<θ<90°,F一定减小
正确解法1我们可以用特殊情形推想.如图1,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则增大其中的F1时合力减小,增大力F2时合力增大,产生的结果就符合C选项的内容.
除了特殊值法以外,常规办法能否得到正确答案C呢?学生在知道正确答案后,反思采用逆过程考虑,如果让其中一个力减小,合力又怎么变呢?就可以得到正确解法.
正确解法2从图2中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一直在减小,极限是F1=0时,合力就是F2.得出的结论依然是,F1增大,合力增大.
从图3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合力存在一个极小值.这样从图3中发现了解题的奥妙之所在.就是锁定这个合力的极小值.如果F1在未达到合力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合力是先减小后增大,如果F1在已达到合力的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则合力一直在增大.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C.
“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习题要有效调取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解题后还能有所反思“我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题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和反映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清晰地解题过程和尽可能发散的解题策略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当然习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要具有拓展性,在学生解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完成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在解题反思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认真听讲,记课堂笔记,老师认真备课讲课.单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短期自然可以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然而一两年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就逐渐失去兴趣,感觉枯燥,逐渐走下坡路,会感觉到物理难学、难理解,物理素养得不到提升,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得不到体现.近年来,由于各个层面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学校的物理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更重视课堂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成份变多了,更强调学生情感意识的渗透等等,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这面大旗的存在,教师在意识上仍以完成教学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考得好的分数为主要目的,从而忽视物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物理课堂教学还显得机械化、程序化,毫无生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创新式学习,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重视培养物理学习兴趣,激活课堂生命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潜力的良好工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未知时,最能激发好奇内在驱动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如果教学内容过难,学生就会害怕,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很容易就懂,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就会减弱甚至丧失.
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习物理形成生强烈的参与愿望,从而喜欢上物理学习.
比如说,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充分挖掘物理学科中的知识兴趣点,采用“小组讨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践”,等各种模式,多维度刺激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内容,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使各种类型不同的物理知识内容交叉结合,构成知识体系.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尤其在新课导入环节上,更应该注重兴趣的激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导入情境生活化
物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社会活动等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从生活中发现有关的物理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是提高学生物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用物理的眼光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多从物理角度来问几个为什么.
2.借助于实验生成问题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物理实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要有目标意识,处处留心,注意细节,注意从个别想到一般,从平常中想到异常,善于发现有关现象和问题.物理教学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实验”是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物理中体验、感悟、获取知识,从而积累物理活动经验.
例如: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时,有的打点计时器不工作;有的打出的纸带不清晰;有的打出的纸带第一、二点间距不接近2mm;出现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再有计算后发现动能增加量总小于重力势能减小量,又是什么原因? 会不会出现动能增加量大于势能减小量?
3.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由生活经验、社会活动以及已学过的知识基础,逐渐形成知识结构与思维习惯,又往往和物理现象的本质不相一致,导致学生产生错误想法和理解.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生活中,学生可以看到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因而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呢?造成重的物体下落比较快、轻的物体下落比较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讨论、探究,对问题的认识就逐渐地深入下去,距离所探讨问题的最终结果就越来越近.
二、重视基础,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此可见基础在整个知识构建中的重要.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味的强调进度,高强度的填鸭式强迫式教育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他们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放弃物理学习.单纯传授知识给学生与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如同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道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物理老师在高一起始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要画行程图,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要画受力图,这些画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物理分析的过程.只有分析能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增强.
教师的正确指导能让学生学习效率大为提高,降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减轻高中物理学习的畏惧感,能提高他们物理学习的兴趣.运用归纳法,对比法,联想法等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关知识的总结,相似相异的知识的比较,使学习更加有效.
三、关注例题命制,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物理学习离不开习题教学,学生的做题过程是应用知识和方法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上和方法应用上,甚至于知识的调取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纵观物理的习题,有很多习题学生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做题时存在疑惑或出现错误的现象更为严重,严重打击了学生物理学习信心,这个问题怎么办?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例题的命制,确保例题具有针对性,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例如,考查“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个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时,可以命制如下例题.
例题两个共点力的夹角θ固定不变,其合力为F,当其中一个力增大时,下列述中正确的是().
A. F一定增大B. F矢量可以不变
C. F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D. 当0<θ<90°,F一定减小
正确解法1我们可以用特殊情形推想.如图1,若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则增大其中的F1时合力减小,增大力F2时合力增大,产生的结果就符合C选项的内容.
除了特殊值法以外,常规办法能否得到正确答案C呢?学生在知道正确答案后,反思采用逆过程考虑,如果让其中一个力减小,合力又怎么变呢?就可以得到正确解法.
正确解法2从图2中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一直在减小,极限是F1=0时,合力就是F2.得出的结论依然是,F1增大,合力增大.
从图3中会发现随着F1的减小,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合力存在一个极小值.这样从图3中发现了解题的奥妙之所在.就是锁定这个合力的极小值.如果F1在未达到合力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合力是先减小后增大,如果F1在已达到合力的极小值时开始增大,则合力一直在增大.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C.
“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习题要有效调取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解题后还能有所反思“我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题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和反映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清晰地解题过程和尽可能发散的解题策略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当然习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要具有拓展性,在学生解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完成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在解题反思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