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需求:支撑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力量
2014-07-22
读完这则案例,我陷入沉思:为什么职业院校只有建筑专业有如此规模的“插班生”,其他专业怎么未能看到类似的现象?纵观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涌来许多“插班生”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揭示的恰恰是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上的有效对接问题。
一是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规律。建筑业历来是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至2005年,建筑业已经实际跃升为我国继工业、农业和贸易之后居第四位的支柱产业。根据《2013年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全国共有建筑企业70414家,平均从业人员累计已达5136.29万人,建筑行业依旧是吸引劳动就业的关键部门。从目前建筑业的发展势头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催生建筑业的高速发展,良好的产业前景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拉动建筑业就业人数的飙升。从产业回报率看,建筑施工本来是利润率较低的产业,但是在房价暴涨的大背景下,建筑业已经由过去的建筑施工向建筑规划和房产(包括精装修房产)营销“两头”延伸,其产业回报率已经很高,甚至出现不正常的“暴利”现象。在此背景下,建筑产业链中的相关从业人员也按照不同的层级分得不菲的“一杯羹”。高薪待遇不仅进一步放大了人们从事建筑业的择业需求,也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承担培养建筑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的发展。案例中“插班生”现象就是建筑专业在新一轮大发展中人才需求的一个缩影。
二是行业规范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建筑业是国家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严格的企业市场准入和从业人员的就业准入,使得资质管理成为建筑业最主要的法规政策保障。一是对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目前,建筑业市场准入的唯一条件是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颁布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等级标准。该标准有效地限制了新企业进入市场及中小企业承揽大型和复杂工程项目,同时通过企业资质的升降制度,促进了建筑产业质量的提升。二是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完善的建筑业个人执业资格制度,强化了行业人员的执业准入。目前,建筑业中项目负责人必须具备建造师的资格,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岗位技术证书。所有人员凭有效的技能证件和安全合格证进入市场寻找工作,企业进入市场聘用具有从业证书和职业资格的工人并签订劳动合同。行业规范,在保证准入企业和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也为培养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规格要求。
三是岗位要求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教学的技术标准。建筑业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除管理和技术岗位外,其他从业人员的技术门槛要求不高。据调查,目前建筑业中多数从业人员都为经过简单培训之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转岗、下岗工人。案例中的“不求文凭只求听课”就是明证。据《2008年中国十行业就业指数》的调查显示,建筑行业的就业率为所有行业最高,达到28.9%,是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尽管建筑业的民生作用十分显著,但由于我国建筑业的安全事故在各行业中仅次于交通、矿山,居第三位,因此国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个相对完整并形成体系的技术要求。目前,建筑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有相应的岗位技术要求和上岗资格,共分为六种资格证、从业证和职称证书:一是建筑行业注册类证书,二是建筑行业岗位证书(工地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证书),三是建筑行业操作证(一线技术工人的证书),四是建筑行业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证,五是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工作人员水平证明,也是普通技术工种的上岗证),六是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证。因此,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建筑业不同从业人员的岗位技术要求,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内容,确保岗位技术与课程标准的衔接,融通职业院校人才质量规格与岗位证书的技术要求,从而发挥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在建筑人员技术素养提升中的智力支撑作用。否则,职业院校建筑专业课程的单一和教学模式的僵化,难以主动灵活地适应建筑业各种岗位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的需要。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除了按照教育规律提升办学水平外,我们更多的是期待职业院校其他专业也像建筑专业那样,其对接的产业有一套完整的行业规范和岗位技术标准,严格行业准入和执业责任的落实与督查;更希望其他产业也像建筑产业那样,有着良好的产业前景和强劲的发展需求,在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拉动与经济联系最密切也最直接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 徐 健)
(本期“问题讨论”栏目得到江苏省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链接
《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21期《剑指体制》介绍了当年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的情况。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开展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面临的十大问题,分别是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行政管理观念,弥补系统培养人才的制度空白,扭转职教体系建设有理念没做法的现状,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和对接问题,明晰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问题,探索顶岗实习的实效性和顶岗实习的实践形式问题,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等制度,健全职业学校设置、教师编制等标准,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会议对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提出了16项改革发展要求,被业界称为职教体制改革“16条”,其要点包括:(1)更新人才观念。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理念。(2)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向促进各类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和协调发展转变,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协同推进转变。(3)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筹、多元参与的体制,建立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工作体制,引导企业参与办学的政策体系和政策机制。(4)履行政府职责。要加强政府主导,依法履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职责。(5)健全办学机制。支持行业在“教学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推进大企业参与,加强与国家骨干企业的合作。(6)创新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7)完善宏观政策。制定和实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家层面政策、地方政府政策和学校层面政策。(8)建立国家制度。加强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制定、执行和检查。(9)完善质量标准。完善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等。(10)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反映职业教育规律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着力完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11)增强基础能力。从提升产业建设支撑能力的新视角,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12)强化投入保障。立足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13)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1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15)完善评价机制,树立科学的质量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参与人才评价。(16)加强区域合作。广泛促进中东西合作、东部支援西部等,实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