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行内新诗体“创格”的尝试

2014-07-22曾心

华文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磨坊小诗新诗

中国新诗已有百年历史,刘半农最早提出诗体重建问题,闻一多倡导现代格律诗,何其芳有格律体新诗的理论,又有实践成果。之后,格律体新诗便停滞不前。1998年,著名诗学家吕进倡导了新诗的诗体重建,写了长篇的诗论:“从‘诗体解放到诗体重建”。近年更是大声疾呼:“百年新诗发展到了今天,必须在‘立字上下功夫了,必须坚决地推行‘破格之后的‘创格。时不我待”。①

泰国华文新诗是受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波及和影响,自1933年林蝶衣出版的第一本新诗集《破梦集》,至今也有八十年的“资历”。但在已出版近百部新诗集中,未见有人在诗体重建的理论上进行探讨,在创作上也未有人进行“创格”的尝试。

泰国出现对新诗体“创格”的尝试,应是2003年初。当年整个泰华文坛正处在萧条寒冬季节,《世界日报》副刊主编林焕彰,精心策划,对《湄南河》和《索罗河》副刊进行改版,其中增设了一个“专栏”,叫“刊头诗365”,即一年365天,每天在刊头左上角刊登一首小诗,并规定写六行内的小诗。这该是在泰华诗史上的首创,也是泰华新诗体“创格”的初啼。

2006年,由林焕彰和我在“小红楼艺苑”共同策划,在泰国成立类似诗社的“小诗磨坊”,成员(按年龄排列)计有:岭南人、曾心、林焕彰(台湾)、博夫、今石、杨玲、苦觉、蓝焰(莫凡)。因七位在泰国,一位在台湾,故称“7+1”,象征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年在庆祝“小诗磨坊”成立五周年之际,成员又增加三位(晶莹、晓云、蛋蛋),在“小诗磨坊”里,正式提出共同探讨六行内小诗新美学、新诗体。六年来,小诗磨坊出版了六本《小诗磨坊》,每本收入240首,共收了1440首小诗。可以这样说,这一千多首小诗是在延绵十年来的泰国小诗热潮氛围中应运而生的;小诗磨坊的同仁是一群有心尝试构建六行以内新诗体、新形式的实践者。

吕进先生说:“新诗的诗体重建,在无限多样的诗体(而不是为数很少甚至单一的诗体)创造中,有两个美学使命:规范自由诗;倡导现代格律诗。”②我们创作六行内小诗是属:“规范自由诗”的一种,既不让它无限的“自由”,成为无岸的河,又让它在六行内的‘自由,带着六行内的镣铐在诗的舞台上跳舞,跳出各种形式美的舞姿。

六行内的小诗,属于自由诗歌体多样化的一种,那么它的主要艺术标准是什么呢?

吕进在《上善若水——序〈曾心自选集——小诗300首〉》中写道:“没有大的小,不是小诗。没有丰富的简单,不是小诗。没有未完成空间的完成品,不是小诗。”③这里提出三条艺术标准:小诗在于小与大、简单与丰富、完成与未完成的融合。

回顾中国小诗历史,多数写的是“晓畅自然、富于情趣的小诗”。但在六行内小诗诗体,能否以小见大,滴水见太阳,写出一些大体裁、具有重大社会意义主题的小诗呢?

请看今石的《绳子》:

无数的绳子

有色无色

在轰鸣的公路上

跳跃奔跑旋转倒退

去勒紧城市的

呼吸道和肺

环保是当前世界性的问题,在六行内的诗如何书写呢?诗人用“绳子”的意象来表现都市的空气污染。无数“绳子”,是泛指汽笛声的“轰鸣”,“旋转倒退”的秽气等各种“有色无色”的污染。这首小诗以小见大,竟用35个字,写出空气污染已达到“勒紧城市的/呼吸道和肺”的窒息浓度。赵朕点评:“说勒紧的是‘城市,实际上是用泛指来指代城市的人群。这里没有直接写人却比直接点出‘人更有鞭挞的意义。”④

再看莫凡的《鱿鱼悲歌》:

你没有骨

我同情你的软弱

我远离你

是因为你没有血

这首小诗形是写鱿鱼:没骨,没血。实是写人。写诗人对“没骨”、“没血”的人的感情和态度。对没骨的“软弱”,诗人觉得可怜、可悲,可同情。对“没有血”的人可憎、可恶,要“远离”他。为什么要“远离”?诗人没说,留下空白。寒山石做了点评:“一个没有血性的人,就没有傲然挺立的人生;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绝没有自强自立的可能。”⑤可见此诗只有四句,看来很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多少达到“微尘中显大千,刹那间见千古”的效应。

再看林焕彰的《蛙声》:

一池蛙声,

惊醒一个月亮;

刚刚出水的,一朵睡莲

在其中

发抖

对这首小诗,龙彼德的解读:“蛙”、“月亮”、“睡莲”都是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物观物的关系,而非以人观物的关系,所以蛙声能“惊醒”月亮,月亮能震慑(“发抖”)睡莲,任由自然事物自生自动,就恢复了自然事物的生机和真趣。我却认为《蛙声》的基本方式是以心观物,诗人以心击物,使物皆着“我”的颜色。外界景物被诗人进行了心灵的加工。作者在〈诗外〉说“宁静的时刻,会有不寻常的发现”。可见“蛙声”、“月亮”、“睡莲”的出现,都是诗人在“宁静”中用心眼的“发现”,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东西。本来是在太阳出来时才开花的“睡莲”,此时却在“惊醒一个月亮”的夜晚开了,由于违背“睡莲”本身的生物钟,因而“在其中”,应指在“蛙声”、“月亮”等反常的环境中“发抖”。这里暗指什么,作者没有说,等待读者的介入、解读和创造。这该是一首“未完成空间的完成品”。

从“内形式”来看,六行内的小诗,也有以下审美艺术视点的。

1. 营造意象。“抽象的情思只有转化为意象才能具有艺术有效性。”(吕进语)诗的意象是指“心象”与“物象”有机的契合。意象有来自人生感悟,营造暗示的意象;也有来自奇思,营造新奇的意象。

如博夫的《灵动的山村》:

袅袅炊烟

像一条洁白的哈达

晚风轻轻一吻

天空就出现了无数只绵羊

山村顷刻灵动了

诗中的“炊烟”像“哈达”,“晚风”“一吻”,“天空”出现“绵羊”,意象都很新奇。最后一句“山村”“灵动了”,是由生活的体验,情感的哲思,熔铸出来的意象,包含暗示,给人“意象之外,有好开阔的天地”的感觉。计红芳点评:“虽三言两语,却准确地把握住景、物、事的本质,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创造了鲜活的审美意象,营造了诗意盎然的意境。”⑥

2. 象征手法。象征,即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是小诗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如岭南人的《问蝉》:

由卵而蛹而虫

从树根爬上树梢

成长何其漫漫!

知了!知了!

是叹息生命的短促

还是呼唤瞬间的爱情?

此小诗的具体形象是“蝉”,暗示着诗人的情感:“生命短促,生存之外,爱情为先。”(岭南人〈诗外〉)的寓意。赵朕点评:“这首小诗落笔于‘蝉,实际上着眼于社会与人生,抒写了诗人的某种感悟与思考。”诗中的“成长何其漫漫”,“却是对‘蝉之生涯的回望。”“叹息生命的短促,却是对‘蝉之生涯的前瞻。‘漫漫与‘短促,皆为夸张的对举,彰显的却是对人生价值的呼唤。”⑦

3. 反常合道。苏东坡在论诗文创作时,曾有“反常合道”的高论,大意是指在写作的内容上或艺术上违反人们的常情、常理、常规,而实际上符合写作的规律,使作品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如苦觉的《风车》:

时间转着时间

光转着光

心被风

穿过

你们都看到它的羽毛了吗?

总有一天它会和风一起私奔

这首小诗如果按自然、生活中的常理,或用审美的常理、创作的常理,会觉得很“隐晦”,无法理解。“风车”怎么会有“羽毛”?“风车”怎能“和风一起私奔”?的确“无理”!但诗有多重意义。如果我们把《风车》当作一首爱情诗,就颇有真趣。风车的“心被风/穿过”,风车在苦恋中,梦幻长翅膀,长“羽毛”,“和风一起私奔”,强烈地表现了一个女子在束缚的社会环境下的率直大胆、炽热粗豪的个性。这种“思出常格”,而达到“无理而妙”,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惊人的效果。所以台湾老诗人张默给很高评价:“‘羽毛二字实属神来一笔,而结句‘它会和风一起私奔更是妙手偶得之。”⑧

4. 逆反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照事情正常发展情况的推理。逆反思维是从“逻辑思维”的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杨玲的《鱼梦》:

鱼在做梦

梦里见一只漂亮的猫

红鼻子绿眼睛

鱼说

很美味的猫

我要吃你

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猫吃鱼,没有鱼吃猫的道理,但作者运用逆反思维,把猫描绘得很“漂亮”:“红鼻子绿眼睛”。鱼觉得很“美味”,忘乎所以,便说:“我要吃你”。因为运用反正常逻辑思维,出人意外,读者为之一愣,新奇感就出来了。

5. 诗出侧面。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里说:“文出正面,诗出侧面。”“诗出侧面”是克服局限性的基本手法之一。

去年泰国遭到五十年来的特大水灾,蛋蛋写了一首《湄南河说》:

母亲切开了自己的血管

鲜血开始四处奔流

“孩子,我以死警示

——保护自然

——爱护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侧面用墨”。湄南河是泰国的母亲河,她养育着六千七百多万的儿女。她把这次水灾当作血的教训,用自己“四处奔流”的鲜血(隐喻“水灾”),来警示自己的儿女:“保护自然/爱护家园”。这种用“侧面”来写水灾,它的内涵与外延比“直写”水灾大得多,形象得多,更富有张力。

当年小诗磨坊成立的时候,就提出共同探讨六行内小诗的新美学。林焕彰说:“所谓‘小诗新的美学,是来自于现代诗的一种表现形式:断句、分行、分段,是现代诗普遍的表现技巧。”⑨“小诗磨坊”同仁写的六行内小诗体,在断句、分行、分节上作了多种多样的尝试,丰姿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1. 集一行或二行成一节的诗。如我的《露》

昨夜地球的泪珠

只有7个字,我没分行,以表现急促的诗情。

但孔孚的《大漠落日》:

全诗只有两个字,分两行。实际只是一个双音词,本不可分行,却强分二行,有助于突出诗行中的诗眼。如不分行只是一个诗眼,分行了变成两个诗眼,好像一双眼睛。

我的《露》,如分二行:

昨夜

地球的泪珠

未免不可以,它可以依诗情,自由排列,以表现低沉、舒缓的诗情,以达到诗情的跳跃和诗的节奏感。

2. 集3行成二节的。如晶莹的《那方》:

因恋漂泊

才开始孤独

自此那方遥远

这首只15个字的小诗,分三行,成二节。每行多一个字,构成一座几何梯形,诗的外形式,显得十分稳重,与诗的内蕴的厚重互为对应。刘登翰给这首诗作了点评:“语言极俭省,而诗的密度极大,诗行之间联想跳跃,让这三行诗互为因果,变得十分‘结实”。⑩

3. 集六行成二节的。如晓云的《药引》:

情人节

爱情过生日

我的肋骨又隐隐作痛

医生开了药方

药引是——

初恋

这首小诗六行,可分为二节。第一节从第一行三个字递增到第三行达九个字;第二节从第四行递减到第六行只剩下两个字,构成一个箭头型,在形式上给人有一种刺痛的感觉。林焕彰点评此诗时说:“‘药引是——初恋极妙!那‘肋骨的疼痛,就更不容易痊愈了!一首极为难得的情诗。”{11}

4. 集五行成三节的。如苦觉的《四面佛》:

西 东

红了星星白了云朵

我,矮了又高了

这首诗打破文学形式的安排:“北西东南”是四面佛的朝坐方向,像一幅四面佛的文字图画,四个单音词排成三行成一节,增加了诗情的直观性,给读者诗外之味。第二节一行,写了善男信女面朝四面佛膜拜,点着红蜡烛如星星,香烟缭绕如白云。第三节写了作者面对四面佛的一时景悟:自己“矮了”,领悟到“神明”,“又高了”。这不是图画之图案,而是诗之图案。正如吕进所说的“诗的图案是属于诗的,读者主要不是靠视觉而是靠心觉去观赏”。{12}

以上的例举,只是泰华小诗磨坊写六行内小诗的小部分诗体形式。林焕彰曾以他自己写的35首小诗,分成35种不同的新形式,并说“六行小诗,系小诗的一种有所约制的新形式,是小诗的一种新品种”。{13}

胡适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说:“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14}对于写六行内的小诗而言,它的“语言是白话”,文体虽受到六行的束缚,但它可在有限的空间拓广无限的空间,寻找无穷的机会,在六行诗坛舞台上狂跳、大跳自由“舞”。这是符合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情思的一种新诗体、新形式。我相信写六行内的小诗体,其前途是无限广阔的。

①吕进:《诗体重建视角下的何其芳》,载《诗刊》2012年第5期。

②{12} 吕进:《吕进文存》第三卷《从“诗体解放”到“诗体重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第167页。

③ 吕进:《上善若水——序〈曾心自选集——小诗300首〉》,银河出版社2011年版。

④⑦ 赵朕:《点评泰华〈小诗磨坊〉之五》,小诗磨坊新浪博客,2011年9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87。

⑤ 寒山石:《小诗欣赏·蓝焰〈鱿鱼〉》,泰国《亚洲日报》2011年3月27日。

⑥ 计红芳:《六行之内的奇迹》(代序言),泰华《小诗磨坊》第2卷,曼谷:世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⑧ 张默:《高举多元幽朴之美》(序言),泰华《小诗磨坊》第3卷,曼谷:世界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⑨ 林焕彰:《六行小诗的新美学——〈小诗磨坊〉泰华卷2008版发布会专题演讲》,2008年7月20日。

⑩ 刘登翰:《小诗大世界——序泰华“小诗磨坊”第六集》,《华文文学》2012年第6期。

{11} 林焕彰:《让你惊喜的独特表现》,载留中总会文艺写作学会五周年庆文学讲座会发表论文,2012年7月8日。

{13} 林焕彰:《六行小诗之美》,摘自中新苏州网,2006年4月24日。

{14} 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载《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出版,1917年1月1日。

(责任编辑:张卫东)

猜你喜欢

磨坊小诗新诗
张应弛
磨坊
天上的小诗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秋天的小诗
TO MY MOTHER
儿时的老磨坊
穿靴子的猫
春天的小诗(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