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授课的节奏与过渡
2014-07-22陆燕
陆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节奏与过渡能够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学说认为:要防止脑细胞疲劳,就必须使大脑各个区域交换工作。若是一堂课中学生的脑细胞长期处在兴奋状态或处在抑制状态,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所以,在一堂课中,只有使学生在用脑时兴奋区和抑制区交替工作,张弛有致,缓急相宜,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若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一点“留白”艺术,则可以使语文教学富于节奏感。
然而,在一些公开课上,屡屡看见同行把课讲得太实、太满,太透,误以为“提高课堂效率”就是在四十五分钟内分秒必争,整堂课内容安排得密不透风,唯恐挂一漏万,恨不能将课文内
六、特例法
文言虚词经过一轮复习,一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关键就在那些容易混淆的特例上。如“之”的“取独”用法;“以”表原因,既可作连词,又可为介词的区别等应为二轮复习中重点解决的。
七、比较法
现代小说阅读多为选择题,考查的特点是“细”。如果想做到准确命中,比较法最为实用且简便高效。将每一选项落到实处,最好能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点,细加比较鉴别,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出入即可分辨出来。
八、摘要法
现代文大阅读都是主观题,一直是困扰考生的一大难点。二轮复习过程中,应着眼于帮助考生在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组织答案,而且尤其要讲究使答案最大限度地贴近文本内容与主题。那么摘要法不失为一种便捷且高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概括与表达能力相对不是十分出色的学生而言,值得大力提倡与践行。
九、总结法
高考作文虽是临场之作,尤忌宿构,但考场作文倘能集中地体现自己的学识才情、独到见地与个性特色,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仅能荟萃长期写作训练的收获与心得,而且能随机应变产生即兴创作,那将是完美的作品。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引领学生结合自身长期写作实践的经验与心得,包括最擅长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常用的技法、对世事人生独具慧眼的思辨和运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素材等都可以进行系统的整理,以备高考写作的不时之需,做到有备而来,成竹于胸。
经过一轮复习后,考生有一个熟能生巧,登堂入室的过程。就教师而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二轮复习中帮助考生“抬头看路”,突出方法与技巧的归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二中(422400)容“一网打尽”,课堂节奏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泻千里。结果呢,一堂课下来,学生或听得如一池清水,无需返光回照;或听得头昏脑涨,来不及反刍、回味。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明显,学生对教师讲授的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全部理解接受,有些或许还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有些或留有疙瘩,存在夹生。适时的“休止”或说“留白”,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回味、消化的时间。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学生才会学得轻松有趣。
不仅如此,“留白”还能使学生在沉静的思索中荡起情感的涟漪,孕育出彻悟的种子。有一位语文教师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设计了一个动作:教师在高声朗读诗的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头向上猛的一仰,向前小走两步,双手同时上举,作“v”字形状,双目微闭,足有六秒钟之久。这个看似夸张的动作,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眼前的老师好象变成了李白,学生似乎一下子领略了李白那种不为权贵折腰的人格魅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索,主动探讨,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但“留白”不是装腔作势的欲言又止,也不是神秘莫测的戛然而止,更不是哗众取宠的故作高深。它是一门艺术。它好比戏剧表演中的“静场”,电影艺术中的“定格”,音乐弹奏中的“休止”,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说明留白的作用,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过渡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教师运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它是教学各环节及知识点、能力点间的桥梁,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上讲授的教学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不同讲课方式之间的过渡,这种过渡能够适时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较快地适应教师接下去采用的那种教学方式。无论哪种过渡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都必不可少。教学过渡的基本要求是:
1自然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这样两个方面:第一,要注意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要运用富于变化的语句,或者采用不同方式、手段使之衔接起来。
2引人思考
从节奏感角度来说,过渡通常发生在由紧张转入舒缓的这一时刻,这在客观上也为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因此,教师此时表述的过渡性语句不应仅仅满足于连接前后两部分内容,而应该富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进行一番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前后两部分内容的自然衔接。
3因课而异
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与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课的过渡方法就很不一样。
课堂教学的“过渡”是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粘合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过渡”方式,并在课堂上运用自如,从而为整个语文课堂增光添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而授课过程中的节奏与过渡正是教师说活能力高低的体现,掌握好授课的节奏与过渡必将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