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如何答到点子上

2014-07-22陈红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6期

陈红霞

在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题对师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基本阅读水平不高,审不准题,打不中靶;二是对相当一部分阅读水平尚可的学生而言,容易产生“多元解读”与“唯一答案”之间的矛盾。给两个关键词加上引号,原因在于高考试卷上的多元解读确有多元,但也多不到哪里去,而唯一答案其实也不是真的唯一。但事实上的确存在类似的这种矛盾关系,因此姑且借这两个词描述之。当学生坐在考场面对试卷时,唯一的任务就是“答到点子上”拿分数了,因此这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过关的必修课。

一、精读文本,理解文章架构

考场上读现代文有多种阅读选择,先读文本还是先看问题既是顺序问题,也是考试技巧问题。笔者认为先精读文本,有助于打开阅读思路,从而减少束缚。

以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为例,该试卷上现代文阅读分两道大题:第五题是“文学类文本”,第六题是“论述类文本”。无论是《何容何许人也》(老舍),还是《论名声》(叔本华),考生都应当先读文本,并结合自己在日常学习中所积累的语文知识与阅读技巧,对文章架构及立意等有一个概括的把握与认识。这一过程对于踩准得分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一过程看似游离在问题之外,却是自身的语文基础与文本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可能产生与后面的问题相关的思考,也有可能思考在后面问题之外,但无论哪一种,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

尤其是在日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需要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着文本去提问,以让学生学会从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现代文的答题技巧。笔者曾经让班上的学生读《何容何许人也》一文,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对其中“他们是旧时代的宠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一句感兴趣,有问本句在全文中所起作用的(与实际考题第11题相同),有问“何以是‘旧时代的‘宠儿”的,有问“此处说‘伴郎是何意”的……而在学生自主发问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自发地到上下文中寻找答案,以完成内在逻辑的一种自洽。

显然,对于这样的关键词句的深入发问,可以让学生在文章的广度和深度上收获很多。事实也表明,对文章架构的把握对于答题拿分而言,至关重要。当然,理解出题者意思也很重要,譬如《论名声》一文的第17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谈对“立德、立功、立言”的认识,命题者想让学生说“三不朽之说”与叔本华观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而仅从题面上来看较难把握到这层意思,因而不少学生会答偏。

二、解剖问题,反哺文章理解

对问题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点子”能否找准,而很多情况下,这些问题都是要“解剖”的,也就是说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词。下面仍结合《何容何许人也》和《论名声》两文,谈谈笔者的理解。

《何容何许人也》一文的第11题的关键词毫无疑问是“作用”一词,而根据平常所教,作用含义应当有二:一是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就本文而言,此句具有“引领全文”的作用,表现在“旧时代”与“新时代”在全文中以明暗两条线分别呈现,“巴结人”、“以为不是东西的人”、“新东西、旧东西中坏的”多属“旧时代”,而“柔顺的时候”、“光明磊落”、“对得起人”等多属于“新时代”,何容恰恰是这旧时代的弃儿与新时代的伴郎,显然这一描述是贯穿全文始终的,因而本句堪称引领全文。

又如“何”文的第13题中要求“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一句,题目有点长,解剖的结果是:联系画线句子,分析一句话,分析性格特点。关键在于提取出何容“不妥协”、“不改变”的性格,而“何容是何容”一句中的“是”尤为关键,意味着何容“坚持自我”的高贵品质。尤其要注意的是本问题中包括两个小问题:第一问问的是含义;第二问问的是人物形象。从难度上讲并不难,但读出两问、读准两问,依然是学生面对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其关键还在于解剖题目以找出关键词。

《论名声》一文的第15题让学生“简要分析”“立功与立言”的“主要区别”,此题设题的目的非常明确:简要说区别。而这恰恰是需要良好的概括能力作为支撑的,由于答案隐藏在原文的第2至第4自然段,因此只要学生解剖正确,一般来说都可以寻找到正确结果。

而本文第16题则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不可多得的好问题: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不矛盾”是学生的直觉,没有多大的分析价值;为什么不矛盾才是考验学生概括能力的好问题。显然,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哲学的味道,因而需要学生智慧的双眼。前一句话在原文中接在“因此”之后,所以“因此”之前“名声实在仅是……受到了冲击与湮灭”一句才是答案的源头所在;后一句话接在“然而”一词之后,因此后面“许多的天才……获而未得”才是要害之句。此外,前句中的“绝对价值”是辨析关键词,而后句中隐藏的逆命题亦是此问题的辨析要语,不能不察。

总的来说,通过对问题的深度解剖,可以让有价值的关键词成功析出,从而会反过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也可起到会通其他问题的作用。

三、文问互联,总控文章要点

做现代文阅读题,往往需要一种居高临下的意识,也就是说不能就着问题答问题,而应该将文本与问题结合起来,使得文本与问题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文本与问题是和谐的、共存的,逻辑上是不存在矛盾的。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与问题有一种“总控”的能力。教师在平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最后总要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站得更高一点,去综观文本与问题。

譬如《何》、《论》两文,阅读完毕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与问题(包括自己在初读时提出的问题)进行综评,看哪个问题出得好,哪个问题出得差,差的问题可以怎样改;看问题的切入点应该是什么,应当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述等。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性举措,是培养学生“元能力”的举措,有了这一步骤,阅读就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阅读文本的深度,对于让学生“答到点子上”是大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要答到点子上,关键在于对“文”和“问”做足文章,在于建立了文章架构之后实施理解。而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此思想进行模式训练,以期让学生达到相应的解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