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2014-07-21张红丽
摘要:运用著名隐喻研究者来考夫的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归类,发现诗中的隐喻多与爱、生命和时间主题有关。同爱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战争、财富、胃口、负担、旅行、奴隶等源域;同生命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四季、旅程、盛宴等源域;同时间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镰刀、邪恶之徒、窃贼等。
关键词:隐喻;爱,;生命;时间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6304
收稿日期:2013-05-31
基金项目: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1-082)资助
作者简介:张红丽(1972-),女,山西蒲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ZHANG Hong-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metaphors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with Lakoffs theories of metaphors. The metaphors in the sonnets mainly fa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love, life and tim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target domain “love” are such source domains as war, wealth, appetite, burden, travel and slaves, etc. For the target domain of “life” are source domains like four seasons, journey, feast and so on. Sickles, evil guys and thieves are regarde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target domain “time”.
Key words:metaphors; love; life; time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在1590-1598年间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1-2]。这154首十四行诗感情炽烈、情调优美、思想深邃,堪称是英国文学的一座丰碑,英国诗坛的一朵奇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永恒魅力和独特风格在于它丰富的词汇、精炼的笔墨、新颖的比喻、巧妙的结构与悦耳的音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在莎士比亚的诗集中发挥到了极致。大量的隐喻使用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路易斯(C.Lewis) 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3]。诗人频繁借助隐喻表达思想,使诗歌变的复杂,故理解隐喻也就成了理解整首诗的关键。本文将综合著名隐喻研究者来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展开分析。
一、隐喻认知理论
有关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隐喻研究即亚里士多德的 “对比说”或“比较说” ,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4]。
把隐喻作为修辞格向认知研究过渡阶段的最著名的理论是“互动理论”,它是由英国哲学家I.A.Richards提出,后经M.Black完善的一种隐喻理论。Richards是最早提出“相互作用”这一概念的修学家。他对隐喻的定义依据的就是“相互作用”这一标准:“要判断某词是否用作隐喻可通过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本体和一个喻体并共同作用产生了一种包容性意义”[5]。Black在Richards相互作用理论基础上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述。Richards将认知引入了隐喻分析,使隐喻研究朝认知领域发展,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把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是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身体、大脑、心智和经验的产物,隐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映射过程。即人们在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某种相似性,而后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映射到抽象的范畴概念之中,也就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中。Lakoff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6]。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如在TIME IS MONEY中,时间本身不是钱,也不是资源。但它通过隐喻被概念化为像钱一样的资源,可以像钱一样被浪费、节省、理智地花费,进行预算等。所以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You are wasting my time.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Ive wasted a lot of time on you.方位隐喻指运用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理解另一概念系统。如在I AM FEELING UP中,“up”就是用“上”的方位概念隐喻性的表达愉快的心情。在本体隐喻中,人们将模糊的、无界的、抽象的感情、思想、事件、状态等看作是清晰的、有形的具体实体或物质。如INFLATION IS ENTITY中把“通货膨胀”隐喻为“实体”。于是就有了If there is much more inflation, well never survive.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等。endprint
在谈到诗歌隐喻的话题时,lakoff认为,诗人在诗歌创造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各种修辞手段以外,更多的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隐喻。从而赋予表述对象以具体特征,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感情表征形象化,客观形象感情化,理性意义潜在化,用直接描绘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7]。因此,从认知角度看诗歌与隐喻是同质的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歌,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那么作为文学巨匠的莎士比亚是怎样巧妙地使用认知隐喻来构建他的诗歌画面呢?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隐喻
综合以上理论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归类,发现诗中的很多隐喻是关于爱、生命和时间的。这些隐喻大多由结构隐喻所构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真、善、美的讴歌,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在这些隐喻中得以很好的展现和释放。
(一)关于爱的隐喻
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永恒的主题。诗中的爱既包括爱情还包括友情。诗人一方面歌颂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乐、欣喜、疯狂,表达了他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信念;另一方面却又因为朋友和爱人的背叛而感到忧伤、无助和悲痛。他清楚地看到了女郎的背叛,但却无法生起仇恨的念头,到头来发觉自己竟因对方的缺陷而爱得更深,于是这爱便也是值得称赞了。为了反映这个主题,诗中使用大量隐喻:爱即战争、爱即财富、爱即胃口、爱即负担、爱即旅行、爱即奴隶等。同爱这一目的域对应的有战争、财富、胃口、负担、旅行、奴隶等源域。
1.爱即战争。为了得到爱去和对手进行激烈的战争是十四行诗的一个主题,因此爱就充满了竞争和痛苦,但这种战争却是诗人乐于参与的。在第41和第42首诗中,莎士比亚描述了两场战争:一是黑女郎赢得了年轻友人,一是诗人失去了年轻友人和黑女郎。第41首诗,年轻人是如此“高贵温柔”(gentle), 所以遭人“艳羡”(won);又是如此“仪表堂堂”(beauteous),所以招人“掠诱”(assail)。第42首诗,“失败”(lose)反复出现,“A loss in love that touches me more dearly/ If I lose thee, my loss is my loves gain/ And losing her my friend hath found that loss/ Both find each other, and I lose both twain.”正是由于黑女郎赢得了年轻友人,诗人才被双重背叛,输了两场战争。这里用won,assail,lose等从源域战争投射到目的域爱情,来谈论情人之间的征服和被征服,获胜或惨败。第31首第十行“the trophies”原意是“战利品”,在此比喻诗人对已故朋友的爱;第32首第二行“ranks of better equipage”原意是“军事陈列”,在此比喻“更好的诗作”,第一个比喻说明能够被爱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仿佛赢了一场战争后得到纪念品一样;第二个比喻流露出诗人在和别的诗人争夺同一人的友情,在压力下希望得到他朋友的鼓励和支持。
2.爱即财富。第29首诗,“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d such wealth bring s/ T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 作者首次使用了隐喻爱即财富。正因为他拥有无限财富,所以才不屑于同国王交换。在第40首诗中,这笔财富还遭到了抢劫“I do forgive my robbery, gentle thief ”, 在这里诗人称自己的朋友为“风流强盗”夺走了自己的爱。
3.爱即食物。第75首诗,莎士比亚用该隐喻表达对年轻友人的感情,“So are you to my thoughts as food to life./ Sometime, all full with feasting on your sight./ And by and by clean starve for a look.”从这里可以看出,年轻友人俊美的外表像美味食物一样秀色可餐。当诗人看不到友人时,就像饥饿的人想看到食物那样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他。第147首诗,诗人把对黑女郎的喜爱称作不健康的胃口(sickly appetite)。
4.爱即负担。爱是一种负担,一种每个人想承担的甜美的负担。第23首诗,“overcharged with burden of mine loves might” 第一次出现了隐喻爱即负担。这里作者承受巨大的爱的负担而无法摆脱。第42首诗 “And both my sake lay on me this cross.”中“cross”十字架喻指诗人的负担。在西方文化中,十字架是痛苦的象征。友人夺走了自己的情人,因此诗人失去了一切,对他而言,爱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5.爱即旅行。旅行是许多隐喻的源域,第27首诗, “but then begins a journey in my head”, 身体的旅行刚刚结束,心灵的旅程又开始了,这一切只是“为了你”。“intend a zealous pilgrimage to thee.”爱的旅程被赋予了宗教色彩,成了热情的朝拜。在诗人看来,他的爱人就如同上帝,同爱人的会面如同去朝圣一样。第117首诗,“that I have hoisted sail to all the winds/ which should transport me furthest from your sight.”这里作者靠风扯起帆把他送到离爱人最远的地方。
(二)关于人生的比喻
1.人生即四季。关于人生即四季的隐喻贯穿于莎士比亚献给友人的十四行诗中。其中“春”出现6次,夏出现20次,“秋”出现3次,“冬” 出现10次。春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中国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春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新生命的孕育,一个希望的到来。在第53首中诗人写到:“Speak of the spring and foison of the year/ the one doth shadow of your beauty show/ the other as your bounty doth appear/ and in every blessed shape we know”。此处,“春 ”喻指新鲜和活力。夏在诗中多次出现,如“summers green”(Sonnet12),“summers breath”(Sonnet54),“making on summer of anothers green”(Sonnet68)。英国的夏季不同于中国的酷暑,颇似中国春季的莺飞草长,绿意盎然,却又别具特色。英国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之季。然而英国的夏天又极为短暂,不历一月便已呈花褪残红之态[8]。在诗人眼中,夏天象征着人生的巅峰时刻,辉煌但转瞬即逝,难怪诗人写到:就连美好的夏天也比不上爱友的美。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Sonnet 18)。诗人在欣赏夏的美好的同时也在感叹她的易逝。如:“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秋”在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夏”和“冬”的过渡期,喻指人生由巅峰走向没落。如“have from the forests shook the summers pride / Thee beauteous springs to yellow autumn turned ”(S104),从中可以体会到 “人生飞逝,美亦难留 ”。“for never-resting time leads summer on / To hideous winter, and confounds him there”(Sonnet 5),从中可看出,秋去冬来,大自然到了衰败的季节,人的一生也进入了低谷,寂寥失落的晚年。“what freezing have I felt, what dark days seen!/ what old Decembers bareness every where! And thou away, the very birds are mute/ or if they sing, tis with so dull a cheer/ that leaves a look pale, dreading the winters near”(Sonnets 97).诗人此刻的心情也犹如人生四季的改变,友人的离去是诗人的世界一片阴冷与漆暗,到处弥漫着冬的荒芜,就连鸟的歌声都变得凄婉伤感,树叶也呈现出衰败的颜色。endprint
2.人生即太阳的旅程。莎士比亚用太阳的旅程即日出日落喻指人的一生,冉冉升起的旭日崭新又有活力。“Full many a glorious morning have I seen / flatter the mountain tops with sovereign eye” (Sonnets 33)。sovereign eye 指的太阳,它冉冉升起,给万物带来生机。当太阳到达山顶时,它在这一刻最温暖、最耀眼,宛如一个人到达其人生与事业的巅峰。“And having climbed the steep-up heavenly hill,/ Resembling strong youth in his middle age” (Sonnets 7)。这是一个人最有能力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应尽其所能实现成功的目标,否则将虚度青春。对莎士比亚的爱友来讲,他应做的就是要生子,以此来继承自己的美貌,这样爱友的美貌就会因后代的继承而永不消逝。之后,太阳渐渐落下去了,“like feeble age, he redleth from the day”(sonnet7)。这里日落就如同人到暮年,虚弱,行将朽木,只能靠回忆安慰自己。这样诗人用日出日落成功的描述了人生的三个阶段。
3.人生即盛宴。第1首诗,“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作者使用Glutten来描绘世界就是美食,人生如同一场盛宴,因此人生就是一次享受盛宴的过程。当盛宴被享用完毕就意味着人生的终结。如只把盛宴想用完毕而不给世界留下任何回报,这样的人极为贪吃,在第2首诗中,“Were an all eating shame and th e thrifless praise”,贪吃和不生孩子都是让人可耻的事情,作者在劝说友人结婚生子。
(三)关于时间的比喻
1.时间即镰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一个最大的主题就是关于时间的描述和论述。对于诗中讲话人来说,时光飞逝,扫荡一切。时间的摧毁力和破坏力极大。时间即镰刀,这一比喻在第12、60、100、116、123、126首诗中多次出现,充分显示了时间的破坏性。镰刀出自古希腊神话,本是时间之神科拉诺斯的武器,克拉诺斯用镰刀阉割了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镰刀喻指残酷无情。这一比喻在第60 首十四行诗里比较集中, 诗中写道: “like as the waves make towards the pebbled shore,/So do our minutes hasten to their end;/ Each changing place with that which goes before, / In sequent toil all forwards do contend./And Time that gave doth no w his gift confound.” 这首诗集中描写时间之潮带给人的紧迫感以及时间本身的毁灭性。时间馈赠给人以生命, 却又将它送出的礼物捣毁:“/Time doth transfix the flurish set on youth./ And delves the paralles in beautys brow, feeds on the rarities of nature;s truth,/And nothing stands but for his scythe to mow.”时间假人以生命, 说明时间的创造力量,同时, 时间又毁灭一切, 说明时间的毁灭性。他通过不断的毁灭和再生, 创造了宇宙的连续性。
2.关于时间的其它比喻。在诗集中,“时间”有时俨然成为了一个“邪恶之徒”。它是“嗜血的暴君”(bloody tyrant),对爱友的美颜施暴虐于某一天(Sonnet5,Sonnet 16);它是“窃贼”(thief),“偷取”(steal away)爱友春情勃发的活力(Sonnet6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莎士比亚对“邪恶之徒”的手进行了特写:那是双冬寒粗手(ragged hand)把爱友体内的夏天掠夺(Sonnet 6),是双残酷之手(cruel hand)、狠毒之手(injurious hand)将爱友捣碎、折磨(Sonnet 60,Sonnet63),还是双毁灭之手(fell hand)抹掉前代留下的豪华与荣光(Sonnet 64)。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莎士比亚对时间的独特体验和思考,既刻画了时间对爱和美的无情侵蚀,也表现了诗人企图超越时间暴政的愿望。
三、结语
在穿越整个诗歌的进程中,读者观赏到了诗人精心构造的宏大而复杂的隐喻构架。爱是一场战争,充满了竞争和痛苦;爱是财富,使人富有;爱又是一个甜美的负担和一场美丽的旅行;人生宛若四季的改变,日出日落便代表了一生;人生又如同一次享受盛宴的过程;时间宛若一把破坏力极强的镰刀,一个邪恶之徒,一个嗜血的暴君。这些隐喻的设计把熟知的事物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出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既跌宕起伏又层次分明的画卷中,使读者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也得到新的启示。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这些大量的隐喻不仅说明了这位诗人想象和联想的天才和技巧,而且通过这些隐喻可以读出他的思想,他的感情以及他在诗中要阐明的主题,体现了一个时代人文主义的风貌,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和开放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屠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12-16.
[4]束定芳.亚里士多德与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1996(1):13-17.
[5]I.A.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A].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6]Lakoff,George & Mark,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7]Lakoff,George.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8]林瑛.探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夏日”的意象与人文主题[J].现代语文,2009(4):123-124.
[责任编辑:吴晓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