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2014-07-19周丽佳
周丽佳
摘 要: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把德育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德育 渗透方式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道出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德育教育,易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当前,青少年道德滑坡,犯罪率逐年上升,不得不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文质兼美,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所以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价值,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对其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这不但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是新课程标准关于德育教育的有效体现。因此,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
一、语文教师为人师表,以身垂范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还包括对学生情感发展、品德发展欲望的唤醒能力。这种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我人格成长的自觉意识,使他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
“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感情活动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感情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作用也非常大。任何一篇文章,不但有它特定的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而且有它特定的感情色彩。抒情诗文自然不用多说,记人叙事不能没有爱憎,说明议论也有其态度,一篇文章中的感情内容可能是很丰富的,但总有一种统贯与笼罩全篇的基本情调,这就是基调。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掌握这种基调,即根据教材的感情性质规定自己教学的感情性质,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控制课堂气氛,使学生经历正确的感情体验,得到感情的升华。如教学《龟虽寿》时,要用心品味诗人曹操的壮志情怀,课堂气氛应当是澎湃激昂的。相反,教学《秋天的怀念》中描写史铁生先生双腿瘫痪,不理解母亲深厚的母爱时的任性行为时,课堂气氛应当是深沉痛心的。《春》中朱自清先生挥笔描绘的是一幅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共组的美好青葱、生机盎然的春之画卷,课堂气氛应当是清朗明快的,等等。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
一个人的意志支配着他的行为(行动)。的确,人在与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由于需要的能满足和不能满足,选择的可选择和不可选择,对各种事物的肯定与否定等,形成了顺境和逆境种种状态。人对待顺境或逆境的态度就是意志,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中学生,还未涉入社会,人生阅历、体验可谓肤浅,但又处于一段趋向成熟的过渡年龄阶段,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意志活动很重要。
1.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下定学好的决心,即在具体的篇目学习中让他们具有正确方向的意志。如在教学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诗时,通过反复朗诵,领悟诗歌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还要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并具备为理想而奋斗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树立学好的信心,即在教学中寻找契机开展有效活动的意志。如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明白生活的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2.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树立坚持不懈的恒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即克服困难的意志。如在教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蕴含并学习的哲理是: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懂得化大为小,将困难步步分解,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总之,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定可以做到“文与道”的有机结合。
总之,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有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发挥教材的思想价值,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寓道于文,使学生从作品深刻的意蕴中受到熏陶感染,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