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2014-07-19刘敏
刘敏
【摘 要】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层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思想,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公平效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结合中国实际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 思想渊源 继承和发展一、对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批判吸收
我国古代义利观是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贵义贱利,是其义利观的特征。但是,儒家并不是绝对地排斥利,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即义利统一的高度上言利,主张义利统一。从这点来说,邓小平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强调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与先秦儒家的义利统一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自汉朝董仲舒以后,特别是宋明理学,曲解了先秦儒家的义利观,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及宋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完全否定“利”而片面强调“义”,使先秦儒家义利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直到明清时,以王夫之、戴震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以利导欲、达情遂欲的义利观,纠正了宋明理学把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起来,贬低人们物质生活欲望的偏弊。传统义利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个人与整体,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都是为解决义与利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而提出的道德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一方面,从传统的单纯道德哲学的角度看,是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及其道德价值,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的互补性。另一方面,从道德与经济结合的角度看,就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兼顾公平,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实现了义与利、公平与效率的真正统一,因而是义利观的现代形态——社会主义公平效率观,也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思想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作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之一,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思想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只有生产属于自己所有的物质产品,才能在收入分配上彼此处在平等的地位上。为实现这个目的,马克思认为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就为邓小平的公效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注重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没有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同时,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最终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效率从而被认为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公平因此被认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马克思对公效关系的论述,使邓小平能自觉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公平效率问题,反对把公平与效率当作是绝对排斥的两个问题,而是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的关系。第三,马克思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在不同的生产力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方法。在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必然要优先效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可以选择优先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使邓小平能够用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来认识与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将公平与效率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制衡的过程,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地位是不同的。
三、毛泽东公平效率思想是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公平效率观作为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首先,毛泽东从社会主义方向角度来认识和处理公效率问题,对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邓小平认为公平与效率应该是可以统一的,统一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可以统一是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因此公平效率统一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其次,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把社会公平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的观点,非常重视社会公平。他说:“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应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再次,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把发展生产与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相联系,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认识逐步深化,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邓小平从毛泽东公平效率观理论与实践的背离中看出,忽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绝对的同一化,只能牺牲效率,形成贫穷状态下的平均主义。正因为他深刻总结了毛泽东在处理公效问题上的失误,联系新的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公平效率问题作出新的理性思考,才形成了更丰富、更科学的公平效率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的公平效率观正是为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和可供批判借鉴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王西欢.邓小平的公平观与他的社会主义理论[J].池州师专学报,1995(03).
[2]胡平生,金伯富,万筱群.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观[J].当代财经,1996(1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