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模式在农村大学生的城市适应中的应用
2014-07-19黄阳
黄阳
(洛阳理工学院 学生处, 河南 洛阳 471023)
社区工作模式在农村大学生的城市适应中的应用
黄阳
(洛阳理工学院 学生处, 河南 洛阳 471023)
农村籍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中更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农村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问题,本质上是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及观念的冲突与碰撞.本文立足于对我国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原因的分析,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社区工作模式来帮助他们学会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的过程.
社区工作模式;农村大学生;城市适应
1 中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也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不乏那些来自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2].作为大学校园里特殊的群体,大多数农村大学生带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也有部分农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人际交往、角色转换、情感方面、择业观念、校园文化的融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偏差,从而容易形成与城市主流文化不相容的亚文化群体[4][6].表现在农村大学生普遍存在饮食、语言以及学习方面的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角色转换困难、情感困惑和危机、就业压力大等心理问题[1].因此,这些不但会影响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马加爵”事件充分说明了农村大学生城市适应不良造成的危害[8].
2 采用问卷调查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情况,本文采取自编 96个问题的新生适应问卷调查表对河南某高校经济与管理系以及环境工程与化学专业共 1100名农村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的人员均受过统一培训,在发放问卷前对受试者进行统一的指导语.评分标准采取 5级评分制(1分 =无,2分 =轻度,3分 =中度,4分 =偏重度,5=重度),数据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检验用 SNK法,率的比较用 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农村男女大学新生适应得分比较
结果显示:农村男大学新生在躯体症状、网络依赖、自控不足方面明显高于农村女大学新生,而农村女大学新生在恐怖方面显著高于农村男大学新生.有 331人检出有心理问题倾向.
3 对策
3.1 积极创设校园感恩文化,培养农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加强自我角色的认知能力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从出生到死亡,在与他人交往和与社会的不断磨合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进程.农村学生群体由于文化上的边缘性,容易发生文化适应性危机,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如农村大学生在进行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充满了困惑,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在辛勤的父辈的影响下,接受的教育都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在大学里摆生日宴,讲排场,请客送礼就能轻而易举通过考试的现象使这些农村大学生对他们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进而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己原有文化,出现“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记爹和娘”的道德社会化异化现象[7].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感恩文化,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国家助学贷款”等系列主题活动,不但可以积极培养农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帮助他们在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牢记自身所肩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使命感;同时,这也将对培育他们的健康心态、健全人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广泛开展社区活动,减少由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
西方教育学家提出了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即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合力解决社区问题[3].为了帮助农村大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广大高校可以与所在社区结成共建单位,以学校为基础,社区为平台,把农村大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如办板报、开展演讲比赛和多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助残以及给孤寡老师送温暖等活动,并成立社区活动室、社区书屋、社区文艺剧社、心理咨询室等[5].学习之余,农村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从周围人群中吸取正能量,不但有助于他们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团队精神,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还可以协助他们减少由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带来的负性情绪,并为他们将来能顺利地踏入职场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7].
3.3 利用社区锻炼机会,鼓励农村大学生积极整合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
农村文化是由农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构成的,是东方文化的代表[8].在农村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青年通常具有勤俭节约、踏实的品质,但在城市文化中,“勤俭节约”变成了“穷酸”,“踏实”则成了“傻”的代名词.作为生活在城市的文化边缘人,农村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社区实践,如积极参加社区内组织的社会各界成功的农村籍人士做的个人成长报告,让他们了解如何才能在城市生活中保留自己的农村文化,认清盲目地固守自己的文化,采取完全拒绝和抵制主流文化的消极策略是终究会被城市生活所淘汰的[8].此外,为了帮助农村大学生克服自卑感,实现自我接纳;大学校园和社会应对农村文化采取认同和尊重的态度,这样不仅可以为更多的农村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也能协助他们在社区锻炼中主动整合两种文化的差异.
〔1〕夏金元.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透视与消解[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4).
〔2〕石燕.农村学生在学校中找到根基-谈学校生活在农村学生适应城市生活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01.125-130.
〔4〕张旭东.农村大学生生活适应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1999(6).
〔5〕常小美.谈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6〕余秀兰.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8):91-98.
〔7〕杨云美,冯彩莉.关于农村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特殊性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19):321-322.
〔8〕张瑞芳,等.文化资本视角下农村大学生的亚健康价值观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 53-56.
G640
A
1673-260X(2014)08-0245-02
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 2014 年度调研课题(SKL-2014-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