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于《尔雅》中的聊城方言俗语
2014-07-19杨希英
杨希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见于《尔雅》中的聊城方言俗语
杨希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词典,分门别类地记录并阐释了上古汉语的基本词语。现代各地方言特别是北方方言在词汇上,都与《雨雅》中的词有前后继承关系。文章从中找出一部分现代聊城方言中仍使用的词语加以解释,对聊城方言的研究做了探索。
聊城方言 《尔雅》 上古汉语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撰的词典。《尔雅》的“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指雅正之言,即作为政治、文化、社交活动中使用的语言,这是后代作篇规范的共同语的雏形。《尔雅》一书命名之意就是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近于规范。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尔雅》原为二十篇,但今本《尔雅》只有十九篇。现存十九篇按照内容分为十九类,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每类一篇。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是解释各类名物的,可以说是百科名词言词典。
关于《尔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从古至今,说法不一,众说纷纭。根据《尔雅》一书的内容和有关数据分析,大体上可以断定,《尔雅》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古籍词语训释资料编撰而成,并非一人之作。这部书或由于某种原因幸免于秦火,或由于民间私自密藏而逃避了抄禁,因比当汉王朝开始重视经学时,便很快重新问世。
从《尔雅》一书的内容看,此书编撰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阅读古书和辨识名物。《尔雅》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雅释古,即用当时作为规范的雅正之言,解释当时已经认为是时代较远的难以通晓的古籍中的词语,目的是帮助人们读懂古书。《尔雅》另一个主要内容是以雅释俗,或以俗释雅。在《释诂》《释言》等篇中有以雅言解释方言俗语的,目的是阅读古书。过去有些学者认为《尔雅》编撰的目的在于解经,其认识显然与《尔雅》的内容不尽吻合。《尔雅》虽然最初不是专为解经而作,但后来由于经学家们的重视、使用和宣扬,使它和经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在今天看来,《尔雅》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汇集了大量的上古汉语词汇,其中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及外来词。它为研究上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丰富资料,也为我们今天探求方言词汇的本字及方言词汇的源头提供了重要参考。
《尔雅》一书中,尽管它涉及一定数量的方言俗语,但毕竟不是为某一地的方言所作,像西汉扬雄的《方言》那样,专门搜集当时各国方言俗语;再者,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两千多年的变化,有的词已经消失了。要找出《尔雅》之中到底有多少聊城方言的成分,的确不易。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尔雅》中有聊城方言词汇,也不会太多。通过对《尔雅》全书的研读,发现书中与现代聊城方言中的词汇意义都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八个。
一、聊城市的概况
聊城是山东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鲁西大平原的西部。它北邻德州与河北接壤;南邻阳谷县,东邻东阿县,西接临清市。聊城方言在山东各方言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聊城市并不是一个新兴城市,它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曾设置36个郡县,其中就有“聊”,即是现在的聊城。至隋朝,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聊城东郊是一条土海河,往东30公里是黄河,这样,使得聊城在水路、陆路方面非常发达,使得聊城一度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城。当年山西、陕西的许多商人南下做生意路过聊城,纷纷驻足于此,专门在聊城建有山陕会馆。后来由于京杭运河年久堵塞不通,聊城商业随之萧条下去。至明代设置东昌府,《金瓶梅》中所说的东昌府便是聊城。新中国成立后,聊城的城区迅速扩展,经济又重新振兴。今天,探求聊城方言的词汇源头及其发展轨迹,对聊城的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也是一种贡献。
二、《尔雅》中的几个方言俗语
1.展:《尔雅·释诂》:展,谌,允,慎,亶,诚也。
王朝华注:“展”,诚实,实在。
《说文解字·尸部》第一百七十四页下,“展”:转也,从尸褒省声,知衍切。
《玉篇·尸部》第二百一二十四页,“展”:知演切,转也,由也,适也。
“展”在现代普通话里读zhan214,意思是张开、放宽、施展。在聊城方言里读[tsan55],意思是确实,的确,实在。如:甲说:今年小麦比去年好多了。乙说:那展是。“那展是”,即那的确是。“展”在聊城方言中仍广泛使用。
2.职:《尔雅·释诂》:尸、职,主也。
王朝华注:“职”,执事,主管。《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说文解字,耳部》第二百五十页,“职”:记微也,从耳戬声,之弋切。
《玉篇·耳部》第九十二页,“职”:支力切,说文云,记微也。尔雅日:主也,业也。
“职”在现代普通话里读zhi35,意思是职务,职位,职业。在聊城方言里读[tsi13],意思是执事,主管。如红白喜事时凡来家帮忙的人员都称职,并分文职和武职。负责管内账外账,接待亲友,应付杂务的称文职;管理席宴、借取用具,以及搭棚等称武职。红白喜事时,主人一般都要设宴请两名大职客[t’ie13]和一些职事,这叫请职,由大职客(总管)公布职事的名单,量材分派任务,各按其事务分头负责。事后要再请一次叫谢职。规模较大的红白喜事,仅职事人员就多达上百人,中等人家少也要宴请数十人。
3.俶:《尔雅·释诂》:肩,摇,动,蠢,迪、叔、厉,作也。
王朝华注:“俶”,作,造。《诗经·大雅·崧高》:“有叔其城,寝庙既成”。
《说文解字·人部》第一百六十三页下,“俶”:善也,从人叔声。《诗》曰:令终有叔。一日始也。昌六切。
《玉篇·人部》第四十九页,“俶”:尺竹切,厚也,始也。
《诗》云:令终有俶。
“俶”在现代普通话里读chu51,意思是“开始”。聊城方言里读[th’u55],意思是作,干。如:对那件事你要认真去做,不要瞎胡俶。“不要瞎胡俶”,即不要瞎胡做。
4.凌:《雨雅·释诂》:凌,栗也。栗,戚也。
王朝华注:“凌”,当做“悛”,“悛”,警怖,战栗。《淮南子·兵略训》:“诸侯莫不慑悛。”
《说文解字·水部》第二百二十七页上,“凌”:水在临淮,从水夌声,力膺切。
《玉篇·水部》第三百四十八页,“凌”:力微切,水出临淮。
“凌”在现代普通话里读ling35,意思是欺凌,侵犯,升,高出:凌云,凌空而过。聊城方言里读[li42],意思是害怕,战栗。如:吓得我一机凌。“机凌”,即是浑身发抖。
5.薨薨:《雨雅·释训》:薨薨,增增,众也。
王朝华注:“薨”,“薨薨”,虫群之声。《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
《说文解字·死部》第八十六页上,“薨”:公疾卒也,从死瞢省声。呼肱切。
《玉篇·死部》第二百二十四页,“薨”:呼肱切,之也。
“薨”在现代普通话里读hong55,意思是“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聊城方言里读[xu55],意思是群虫飞声。如:薨薨飞来了一群蝇子。
6.烰烰:《雨雅·释训》:烰烰,烝也。
王朝华注:“烰烰(fu35fu55)”,或作“烰烰”。气盛出的样子。
《说文解字·火部》第二百零七页,“烰烰”:烝也,从火孚声。《诗》曰:烝之烰烰。缚牟切。
《玉篇·火部》第三百一九十页,“烰烰”:音浮。烰烰,火气盛也。
“烰烰”在现代普通话里无此词。在聊城方言里读[xu42xu],意思是气盛出的样子。如:你看锅上烰烰地冒热气呢。又如:你看那堆草烰烰地着起来了。(“着”即燃烧之意)。
7.蹙蹙:《雨雅·释训》:速速,蹙蹙,惟逑鞫也。
王朝华注“蹙蹙”,局促,不舒展。
《说文解字·足部》第四十八页,“蹙蹙”:迫也,从足戚声。子六切。
《玉篇·足部》第一百三十页,“蹙”:子陆切,《诗》曰:改事愈蹙。蹙,促也。
“蹙蹙”在现代普通话里读cu51,意思是紧迫。在聊城方言里读[ts'u13ts'u],意思是局促,不舒展。如:你看你的衣服鼓鼓蹙蹙的。
8.点:《雨雅·释器》:灭谓之点。
王朝华注:“灭”,消除。“点”,指去掉已写的文字。《后汉书·文苑列传下》:“文无加点,辞采其丽”。《说文解字·黑部》第二百一十一页,“点”:小黑也,从黑占声。多忝切。
《玉篇·黑部》第三百九十六页,“点”:丁簟切,检点也。
“点”在说代普通话里读dian214,意思是细小的痕迹或物体少量,一点等。在聊城方言中读[di n55],意思是消除,去掉。如:昨天我把脸上的雀子点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聊城方言中有一部分词汇来自古语,与《尔雅》中所记录的词语有渊源。它使我们认识到,方言词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少方言词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关系。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方言词汇的形成及来源。
《尔雅》中的聊城方言用词,应当不仅限于文中所谈的几个,《尔雅》中应当还有不少,但限于文章的篇幅,我们暂且谈这几个。我们在今后的方言研究中将继续关注这个问题。
[1]尔雅[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王朝华.尔雅注[Z].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3]顾野王.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4]张鹤泉.聊城方言志[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