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2014-07-19史丹
史丹
摘 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做到巧导善引,点石成金,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关键词:修改作文;能力;方法;习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弊端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作文教学往往形成了这么一个过程:写—交—批—退。这样即使写得再多,也很难有所长进。因此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改”字上做文章。对作文的批改,要从教师批改逐步过渡到指导学生自改。教师批改,动脑筋的是教师,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遣词造句的思索,收获往往不大。而且修改本来就是作文的一部分,只会写不会改,最多说作文才学会了一半,既会写又会改,作文的本领才全面。
一、教给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修改的能力,需要掌握修改的方法,还要经过反复练习。
1.从作家的初稿中学习修改
鲁迅在谈写作时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应该这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此,他主张把一些作品的初稿印出来,使人们把它同修改后的定稿对照起来读,从中明白“应该怎样写”,因为有比较才能鉴别。这就启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还应该告诉学生不应该怎样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作品的初稿,指导学生把初稿和定稿对照起来学习,体会作者在哪些地方做了修改,是怎么改的,为什么这样改。这是学习修改的重要途径。
2.教师给学生做好修改作文的示范
教师的批改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批改常常事倍功半,这是因为教师辛辛苦苦改了,学生并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所以教师的批改起不到示范的作用。如果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得很精当,又能引导学生钻研教师的修改,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3.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只能给些指导和引导,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
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互改前,教师要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修改的主要任务。然后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解决,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立意到分段,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与同学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取长补短,发现问题,进行修改。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确实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为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步,教师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中的主要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为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一般不做具体的修改,也不批成绩。
第二步,在对学生作文中一些主要、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讲之后,再进行面评面改。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对因文句不通、条理不清无法下笔修改的学生,就让他们边说边改,逐段改好;对基本功较好,写作文句通顺、结构合理,但不够具体生动的学生,引导他们丰富内容,再提高一步。
第三步,在面批面改之后,让学生动脑动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的“删、补、调、换”修改。
第四步,教师进行第二次集中评讲,着重表扬能对作文进行认真修改的学生,推荐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断,鼓励他们再做适当的修改。
经过师生双方这样反复多次的修改,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懂得了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自己再修改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作文修改教学。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