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实一体化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模式研究*

2014-07-19罗永新彭友华皮智谋范建波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实建构教学模式

罗永新,彭友华,皮智谋,范建波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2.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3.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学行为特征主要区别是:在教学形态上,把教室和实训室(车间)结合起来,既能进行集中授课,又能分散(分组)实践;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素质建构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创造”;在教学内容上,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以岗位需要为课程目标,在生产实际中选择教学载体;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突出“做中学,学中做”,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导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物、模型剖析和多媒体立体化教学.本研究旨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策略等环节进行理实一体化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行为模式

1.1 教学理念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做三合一”,其基本要求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建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主动学习,积极建构新知识;引导学生建构学习目标,实现发展理想.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好引导员、组织者而不是领导者、主宰者的角色;重视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和帮助,创设学习情境;重视引导式、启发式答疑;重视剖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创造条件;重视培养学生构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表1从教学行为态度、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几个方面描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行为模式的教学理念.

表1 理实一体化教学行为理念及特征

1.2 教学设计

课堂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建构教学过程.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建构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做”的积极性,体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使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目标的建构上来,使教学过程遵循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独特性.从建构学习目标的要求出发,把教学阶段设计成四个环节:导入、建构探索、建构实施和反馈提高,前一个教学环节是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前提,层层相扣,递进式实现课堂目标.在四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处于“配合”学生学习的位置,始终是在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始终在教学建构中当帮助者和引导员.教学设计的内容如表2所示.研究与实践表明,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任务的设计,一个高效的教学任务应按一定递进来设计,一个有多样性要求的课堂任务能让全班多数学生有成就感.教学情景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有效教学过程的行为保障;教学资源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执行的行为条件,合理调配和充分发挥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有效性.教学情景和教学资源设计要切合教学任务的多样性和递进式要求,选择好教学载体,要多为学生“做”提供帮助.学生只有经历了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才能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课时规划是所有课堂教学设计的共同要求,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进程的有力措施.和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从课堂整体设计看,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同样需要严格的课时规划,每一环节都应有合理的课时分配,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来看,课时规划应松散,学习进程可依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允许学习进程有差别;从班级看,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虽然是不一样的,但从学生个体来看,学习都具有有效性.传统课堂教学多采用2课时课长制,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建议采用每堂课4学时,会更方便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环节的课时分配大体上为:教学导入:建构探索:建构实施:教学评价=5%:35%:50%:10%.

表2 理实一体化有效行为的教学设计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任务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堂界线,使教学过程中既有理论教学,满足学生提高文化知识的要求,也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好地贯彻了“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2)分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使教学组织不同于传统的班级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和辅导,课堂管理“形散而神不散”;课堂的布置既有传统教室的课桌椅、黑板、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也有实践工具、设备等实训室装备,既可以组织如同传统教室中进行的讲授、讨论,也可组织分组实训(实验)、技能训练、分工协作的集体任务.

(3)文献引导法是通过教师提供大量的、恰当的学习资料引导学习自主学习.依据任务要求,教师不通过讲授或演示来指导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艺,而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查阅资料,自主处理信息,形成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集体评学法.由于工作任务不是以班级为单位,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在任务学习过程中认知不一致,通过集体评教使组内、班内同学相互交流,相互促进.集体评学法使差别化个体学习转变成课程目标的一致要求,使班级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5)“虚”“实”结合法.有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多媒体技术、虚拟模拟和实操实练相结合(以后简称“虚实结合”)、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习过程中的教师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等形式.这是一种教学资源投入相对大的教学.

1.4 教学反馈与评价

理实一体化教学反馈形成于教学过程之中,作用于教学过程中.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和学双方都比较直接准确地实现了教学反馈.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做做学学”的过程,在“做中学”.做的态度反馈出学生学的兴趣、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的进程反馈出学生学的难易程度和技能训练水平,做的最后结果直观地评价了学生学的实效、应用知识的水平及所达到的技能训练程度.通过过程反馈,教师需要不断地修正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克服困难,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最后实现全部教学目标.

评价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怎么教,不再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学生怎么学和学得怎样成了教学评价的核心,评价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检查教师是否执行了教学计划,不是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准确地执行了课程标准,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取得了突破和进展,是否发展了学生能力,学生是否成功、成才.

教学反馈与教学评价相互作用,自然形成.任务的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不仅真实地反馈了学习效果,反馈了教学水平,同时也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水平,老师的引导成效,评价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教师及时和真实地记录好教学过程,并作任务结果考核,就形成了课程的形成性过程评价,不需要再进行其他测试和考核.

2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行为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乎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1].教学策略是教师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有计划的评价和调控,以追求有效教学的计策和谋略[2].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有效行为策略仍然是教师教学的谋略,是教对学的促进,是对学生主动学习助推的教学行动,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

(1)岗位目标策略.依据专业岗位设置课程、建设课程是高职教育区别其他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征.教师应让课堂紧紧扣住岗位要求,用岗位标准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触及到他所立志要去发展的工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挖掘潜力,努力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训练,使学生学习更有效.

(2)技能训练策略.这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所独有的课堂策略,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特征.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都显示技能训练教学方式是高职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堂形式,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更有效.为了让课堂训练安全有序,积极的训练引导和严格的训练制度也是教师应认真执行的教学内容.如安全文明教育、安全文明操作规程等教学内容应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3)多目标策略.因材施教,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策略.我国高职教育现阶段处于急速变革和进一步探索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的课程标准、大学生理念有较大的矛盾,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距大(国家示范性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比地方职院要高200分以上),职教特色还没有完全形成等因素,使得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任务应该是多层次、多目标的,是符合学生个体学习基础的.为了提高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性,有人甚至提出了“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的高职特色教学[3].实践证明,在班内、组内实现差别化教学,因材施教,灵活地理解和执行学习任务,才能通过每一个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实现班级教学的整体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策略,教师应设计灵活多变,层次较多的教学任务和不拘一格的教学过程;甚至允许学习走弯路,允许学生犯错误.

(4)小组合作,相互帮扶策略.理实一体化课堂采用分组组织教学活动,以小组为教学单位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实施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过程,反馈教学结果.“小组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又一显著特点,“小组制”教学实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组内,同学们可以共同研究工作任务,共同探索岗位要求,相互补充学习不足,相互提醒训练不足,相互促进学习兴趣、鼓舞前行,使学习更有效,更长效.

(5)环境诱导策略.诱导和启发学生自觉合作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行为策略.要实现“成功引起、维持”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高度自觉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关键因素.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诱发和维持这种自觉的积极性,使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理实一体化教学运用工作任务环境的行为策略,诱导和启发学生,并实现多数学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实现这个策略措施有:①营造和设计任务贴切的生产场景,学习任务是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宣传企业优秀理念与文化.②积极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用否定方式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和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③在合理的“节点”上主动引导学生理顺学习,切实帮助和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6)个别指导策略.学生在建构探索和实施中,小组学习和个体学习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多任务多目标的教学设计导致了差别学习,不同组、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进程不同,学生的差别学习致使每一个学生会有自己独立的学习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学习高效发展,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特性.个别指导也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比较独特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班级教学相比,教师的教学效益相对要低得多,但学生的学习效益要多得多.

(7)理论知识实用策略.为了解决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国内很多教育专家倡导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够用、实用原则”,要求降低课程教学的理论高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中,学生做的任务多,做的时间多,教师讲的时间相对要少,讲的内容相对要简单,让学生自己在“做做学学”的过程自我建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材等主要教学载体,处理好理论引导的教学程度,让学生感觉理论知识恰到“好处”,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掘课堂效率,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艺术,也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

(8)激励策略.营造激励气氛,使用激励手段始终是有效教学行为的有效“伎俩”.将激励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学习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在师生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其他教学模式一样,课堂激励手段包括:目标激励、问题激励、情境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评价激励等.运用激励策略,教师应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善、准确、规范地使用激励语言,及时发现、捕捉学生的创造性,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3 理实一体化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模式的实践

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在湖南和浙江两地三校做教学实践,实践情况如表3所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抽选了数控专业两个班共100人参与对比实验:两班由同一组教师授课,教学内容完全相同,一个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个班采用“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理论课部分由主讲教师担任,实训课部分由4位教师指导.表中学生评教满意率和成绩合格率数据均为:理实一体化模式/“理论+实训”模式.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抽选数控专业一个班实践,表中数据是实验班级与前一届同专业一个班学生的测评统计数据对比.实践结果表明,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投入比传统课堂教学大得多,教学有效性也明显提高.从教学设施投入看,课程不同,学校要求不同,学生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可塑性大,因而生均设备投入差别很大,但投入都较高;从师生比的要求看,比例在1:12.5左右,也比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1:18高得多,且多数课程所需师资数量相近.从实践的效果来看,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优势明显,学生满意率高,学生学习水平也明显提高,有效性教学充分展现,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表3 两地三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教学实践基本数据

4 结论

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教学模式.以师生合作为基础、教师引导,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技能训练等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行为是有效教学行为,学习任务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行为建构的纽带,也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主要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实施学习任务,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建构.实践表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有效率高,但教学投入相对要大.

[1]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3] 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1):55-58.

猜你喜欢

理实建构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新路径的探讨与实施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理实一体化课程过程考核的研究与探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
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工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