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4-07-19曾繁京
曾繁京
摘 要: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要角色,教师要以“行为示范,为人师表”,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校园;和谐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是和谐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教二十多年来,笔者认为,教师在创建和谐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和谐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首要条件
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应时时处处注意,同事之间的配合要默契,感情要融洽,团结协作,正所谓“行为示范,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发挥出学校的整体作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和谐融洽的内心世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例如:营造教师在上下班期间互相主动问好、教师生病互相主动关心、教师在工作上互相主动帮忙、教师有事主动向领导沟通汇报的氛围,这些虽然看起来是平常的小事,但教师间的一言一行却被学生看在眼里,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无形中起着示范作用。又如:组织教师之间进行篮球赛、羽毛球赛、拔河比赛等多种课外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在比赛活动中,让学生看到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及和谐融洽的关系,给学生以正面有效的示范。
二、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十分丰富却又十分复杂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根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弦,教师就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外在表现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学生心灵。教师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生理特点、个性需要、成长过程、生活环境、日常态度和行为方式,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心矛盾、烦恼和思想动态,从而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比如:农村学生多数都是留守学生,在祖辈百般呵护下长大,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感情脆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情绪波动很大,而这种情绪的波动往往带来情感上的粗暴性和心理上的偏执,容易做出教师和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谈心,和他们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谈家庭,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动态,把办公室、走廊、校道、学生饭堂、宿舍、球场等当作工作的地方。
三、多给学生一点关注,以爱施教,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关注也是爱,对学生来说,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往往比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加重要。教师的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一个微笑,都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教师的关注如同夏日里的一股冷空气,让人顿生凉爽;教师的关注如同仲春的和风,安抚冷漠的心灵。当今家庭孩子越来越少,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也越来越多,而学校每个班的人数都较多,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也相对少得多,学生在校的心理优越性也相对较低。然而,细小的举动也体现着教师的爱,一个简单的拍拍肩膀、摸摸头的动作,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哪怕是教师对某个学生的一丝关注,他们都倍感温暖。教师不仅要爱“小天鹅”,还要爱“丑小鸭”,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在班集体中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自卑情绪与厌学倾向明显,教师更应该对他多一份关注,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显现。
四、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差异,耐心教导,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和谐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差异,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当今,个别学校对违纪犯错的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以罚代教。以罚代教的方式在短期内或许可以见效,但从教书育人的长远角度来看,却是有悖教育的初衷和本质的做法。首先,以罚代教容易引发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失去了情感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其次,容易引发其他的次生问题;第三,以罚代教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差异,学会容忍他们可能做出的错误选择,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分析其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宽容之心亲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本着教育学生的原则,通过春风化雨、换位思考等方式,采取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错误走向进步,走向自信。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学好,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开启每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杨志平,张金刚.成功班主任的45个教育细节[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
[2]张光亮.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