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2014-07-19袁培军蔡衡山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农村

袁培军+蔡衡山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从农村向城镇家庭化的举家流动、迁徙成为当前社会变迁的一个突出特点,由此衍生出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流入地的学校条件限制,更有政府支持不够以及现有的制度壁垒阻隔。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这里的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并且在城市中从事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的“农村外出就业者”的子女,年龄范围界定在6~16岁之间,即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这部分孩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社会成员的组成也开始分化组合,而在这些诸多的社会成员中流动人口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社会问题也日趋尖锐,成为引起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近些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呈日益突出的趋势,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经过前期调查,我们认为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目标缺失,教育乏力

流动人口家长大都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大都忙于生计,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和管理子女的时间。流动人口家长对子女的整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系统的正确引导,使子女对自身的人生目标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目标。在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诸如“还读什么书,读完初中就行”“读书不如早点出来做事”的话语,导致子女人生目标的缺失,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在校学习也毫无动力。另外,流动人口家长学历较低,对子女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也难以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辅导。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环境多变,教育效果差

流动人口家长工作不稳定且收入较低,由于工作环境时常变化,使得子女难以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校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这些学生转学后又要面对新老师、新教法,成绩肯定会有影响,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尤其是英语基础较差。而且频繁转学,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会起到一些负面影响。收入较低,使得难以对子女的教育进行较多的投入,导致子女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比较缺乏,这一点在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上体现较为明显。由于家庭收入较低,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是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在家难以有效地自学,甚至难以保证一般的生活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休息。部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较多,子女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手段简单,道德教育乏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流动人口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明显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流动人口家长受教育普遍较少,面对复杂的现代城市,大多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再加上所从事的工作普遍强度大、待遇低、保障差,对子女无时间也无精力严加管教,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放任子女不管,要么强硬、粗暴地对待子女。父母的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而且由于流动人口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的一些阴暗层面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调查的流动人口子女中,大约10%的流动人口子女品德优秀,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目标高远,表现较好;约有75%的流动人口子女经常出现思想摇摆,行为表现不稳定,目标不明确,态度不坚决;15%的流动人口子女上进心不强,生活没有目标,甚至染有不良习气,存在较大的社会隐患。父母素质偏低,管教不力是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在家中无法找到归属感,导致迷恋网络或与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部分。

四、流动人口子女位置尴尬,心理脆弱

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教师沟通。由于流动人口子女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再加上子女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而频繁转学,使一些流动人口子女错过了最佳的受教育时期。所以,他们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已感觉到了城市子女与自己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从而在教育上形成了更大的困难。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在不断的探究中找寻一条有效途径,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子女农村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Tomb-sweeping Day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数说流动人口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新农村 新一辈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