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
2014-07-19刘华强
刘华强
摘 要: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农村最普遍的办学形式,它有很多优势,如教师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相互学习等。只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才能把学校办得更好。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教育教学管理;优势
笔者是一个在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基层教师,工作了四年,任班主任两年。在此之前,笔者曾在成都某初中工作两年。笔者发现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很多方面比单设初中有优势,但由于管理机制等问题,却没有发挥出来。虽然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有很多不利因素,但如何变弊为利,变劣势为优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现状的一些想法。
一、专业对口跨部任教,学科整合课程衔接
专业对口就是在师资充沛的情况下,教师学什么专业、擅长什么专业就教什么科目。现在有些科目中小学相辅相成,所以完全可以跨中小学年级任课。中学教师也可上小学课,小学教师也可上中学课,中小学教师没必要分得太彻底。只要各善其长,各尽其责,教学质量就会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科学和英语。这两科并不属于像语文数学的必要考试科目,加之小学通常没有专业的科学和英语教师,所以学校会安排课时不够的教师或非专业教师上课。而且教师更换也很频繁,有的甚至一学期就换一个教师。这就造成有些教师草草上课,敷衍了事,想着就算教不好也没关系,反正初中还要学。
其实,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深浅层次不同,如小学科学与初中理化生,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如果可以,完全可以让初中物理或生物教师去教小学科学,让初中英语教师去教小学英语,并安排好轮次,尽量减少教师的更换。
如初一英语教师可同时教四年级英语,初三英语教师可同时教六年级英语。这样六年级升到初一时,该教师可继续接着教。这样三年的英语学习可变通为六年大循环,六年级和初一教师的任课尽量交叉,可以大大淡化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界限。这对学生学习英语应该是有利的,可促进改变农村英语较城市英语水平低的现状。又如:小学科学与初中理生的很多实验是一样的,只是理论深浅不同而已。由理生教师来教科学,多做实验,这样学生既可以为初中做好“铺垫”,培养兴趣,也避免了非专业教师的不足。比起初中只学两年的物理和生物来说,从小学就开始的长期的、形式多样的系统化教学活动,更能使学生的整体成绩达到良好的水平。
需注意的是,初中教师上小学课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切不可像初中那样照搬到小学课堂。我们要素质教育忌应试教育,重兴趣轻成绩——英语要听说,科学要实验。我们要首重情、次重理——小学生喜欢亲切有爱的教师胜于知识渊博的教师。
二、中小教师共同教研,取长补短一起进步
共同教研就是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学校要鼓励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了解。可以组成一至九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贯通始终的教研组,把中小学的教学研讨融为一体,有利于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整合。
特别是初中课程教学效率高,结构严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充分,这对小学的课程教学有很大促进。小学教师可对学生渗透相关的初中方面的知识,定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而小学课堂要比初中课堂活跃,初中教师可借鉴小学教师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拥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互进条件,并且互相弥补,不断促进自己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成长,必将使学校的小学、初中整体形成一条龙,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据了解,九年一贯制学校形成整体以后,在本校就读的小学生毕业升入中学后,在本校读初中比在另外的学校读初中更容易进入初中的学习状态。
三、德育活动一以贯之,互为榜样相互制约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从六七岁到十五六岁,很多都是哥姐带着弟妹一起上学的。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易受初中生的影响,易早熟,过早地失去天真与可爱。如女生爱打扮、男生讲脏话等。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办好教育,必须上下齐心协力,同抓共管,实施一以贯之的德育系列活动。学校可系统编制从小学直至中学的德育目标、要求及内容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用一以贯之的影响,牢固奠定其思想、信念、理想和行为习惯,以强大的正能量相互影响、相互约束,形成相互帮学、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小学生可以品学兼优的初中生为榜样,在学习上遇到疑难可以有更大的请教空间;而小学部表现优秀的学生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的最好标杆,如小学生更讲文明、懂礼貌,更乐于助人。从心理学上讲,初中生在小学生面前若表现不好会有内疚感:“我不应该不如小学生,我要给小学生做榜样。”而小学生在初中生面前表现优异,更能激发初中生的上进心。
总之,九年一贯制学校比起单设初中和单设小学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它的优势还要靠教师们的发挥;它的潜力,更要靠教师们不断挖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季明明,主编.中小学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