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误区及诊断
2014-07-19王振宇
王振宇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已成为21世纪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笔者就现今的史料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其教学方法作一下探讨。
一、史料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1.用史料论证教材中现成观点。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历史认识带有主观性,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比如因为新材料的发现和时代的进步,李泽厚曾公开发表文章修改了对康有为的评价。
2.史料量太多,难度太大。史料堆砌,不经选择,既忽视史料与问题的关联,也不考虑史料的长度和难易程度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学生认识的混乱和课时的浪费。
3.史料有误。不经考证甚至断章取义,解释时又主观臆断等,这些行为都是对材料自身的误读,给予学生错误信息,构建了错误的历史情境,甚至还有“人造史料”。
4.设计问题太难或太简单。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
二、选择史料的原则
1.典型性。史料的选择首先应立足于基础知识,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选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把握。
2.多样性。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性,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顾。这样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同时也能关注不同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多重印证这一史学方法。同时也要兼顾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
3.针对性。史料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不能选择学生不理解的,也不能选择学生不感兴趣的。
4.真实性。历史不能虚构和假设,更不能主观臆造,所以要鉴别史料的真伪。可用“二重证据法”等。二重证据法是指史书文献记载与考古历史文物相印证,这是鉴别史料真伪的有效方法。
三、处理史料的策略
1.史料的长短要适宜。过短的史料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过长的史料,学生阅读所需时间长,则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历史教学中,所用的史料的长度在70~200字是适宜,低于50字或高于250字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不利的。视频则不超过2分钟。
2.史料的文字难度要适宜。史料的难度要有利于高中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史料的文字难度应设定为略高于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要符合高考的要求。从这几年的高考来看,对史料的文字难度要求不深,对难僻字皆有注释。
3.史料的相关度要高。所谓相关度是指在教学中所运用的史料必须围绕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圆满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太多太杂的史料,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妨碍他们创造力的形成。
四、史料教学的方法
1.逐句过关,讲清细节。对于教材中的重要史料,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给予讲解。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
3.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从书本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要有适当难度。当然,总是太难,学生会放弃思考;反之,过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4.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都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应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5.史料的分析运用。首先,知道“是什么”,弄清史料的基本大意,史料线索及真伪,并能用语言文字概括转述;其次,分析“为什么”,理解史料的观点,并从背景中找出条件、原因,从过程中概括出性质特点,从结果中分析其影响;最后,引申出“怎么样”,看这则史料与主题的关系,对当时及后来有何参考指导意义。
五、史料的选择与加工
1.坚持可靠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可靠的史料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的基础和保证。历史教师应有强烈的史料(证据)意识,做到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守住历史知识的“底线”。“一切史料都要经受质疑”,对教科书中所列举和引用的史料,当然也不例外。
2.贯彻重要性和典型性的原则。对于选取的材料,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时间、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3.遵循趣味性和丰富性。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都较简略、单调,难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一方面,选用材料时应变换呈现方式。历史人物可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呈现活动事迹,使其形象更丰满,个性更鲜明;对学生兴趣不大的数据表述材料可以转换成图形图表,便于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能力;对重要历史场景的“再现”可以通过音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目睹”历史“现场”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