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多一些理性思维
2014-07-19王言恒
王言恒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和鉴赏能力,注重从感性思维上培养学生,学生从语文课上的收益也大多是通过阅读作品,提升感悟、理解能力和语言的驾驭能力。现在学生不太愿上语文课,特别是八、九年级的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没意思”,甚至喜欢学习语文的学生也有逐渐放弃语文学习的倾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语文课堂的理性科学思维不足,感性有余,学生在课堂上思维钝化,长期处于感悟、表达等较虚空的视觉、听觉冲击中,也是出现语文学习懈怠情绪的原因。下面笔者从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科学理性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一、课堂语言力求简洁明了,摒弃华美虚空
我们常常谈到教师的语言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师,非常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大量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词藻华美,的确是显示了语文教师的功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性。毋庸置疑,语文教师的语言功底是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也是必须的,但课堂语言只是教学工具,它的作用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只追求语言的华美。
课堂教学语言可以是风格多样的,简洁明了,摒弃虚空华美,这是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桥梁。笔者曾在甘肃省政法学院全国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听北师大附中教授程翔先生讲《散步》,先生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毫无造作修饰,于随意中将文章剖析得清晰入理,给人深刻的启迪。这就是理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极至体现。语言简洁明了,摒弃华美是回归本质,是祛除苍白无力、无病呻吟,是直指要点、切中肯綮,是理性思维在语文课堂上大放光芒的切入通道。
二、课堂教学立足学生、文本,把握理性思维的脉搏,准确理解情境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决定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强大发展潜力的人,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应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格养成的圣殿,学生在课堂上成长发展应是教师的责任,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立足学生。同时语文教学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过程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也应是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好立足学生、立足文本,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科学理性思维在课堂上的体现。
尽管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也耳熟能详,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下面这两种倾向:一是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师充当旁观者的角色,任由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让学生漫无边际、毫无目的地讨论和辩驳,学生活动充分,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呈“轰轰烈烈”之状,实质学生的收获到底是什么?不能理性分析。笔者在一堂《我看“超女”》的作文课上,让学生大谈自己的看法,一节课学生都在激烈地辩论,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的观点也新颖独到。但课后反思,作为教师,一堂课却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既无一个明确主题,也未加以点评,完全是学生的口头辩论,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沉浸在辩论的气氛中欲罢不能。这堂课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力和思维启迪作用明显。但作为一堂作文课,冷静观之,理性看之,热闹、激烈之下是否有掩盖着目标不明的错失?笔者认为,立足学生的真正意义应是以人为本,启发思维。
另一种倾向就是教师唯我独尊,表面是民主尊重,以学生为主,实质头脑观念中仍以“教”为主,重灌输、重传授、重表现,教师的语文功底之扎实可见一斑,但课堂上多以“自我”为中心。所谓的引导,也是教师自己的观点或书本的观点,“引导”学生走向正确,走向准确。
如何真正立足学生、立足文本是每一位教师应在每一节课思考的问题。抛开教材或未深入挖掘教材都易使教师不着边际,也易使课堂流于形式,因此必须依附文章情境,依托文本本身,不然就会脱离实际,成了空想怪论。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以文本为依托,使学生思维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教学内容有依可据,而不是海阔天空,任由思绪飘飞,科学理性思维在语文课堂的体现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三、语文课堂应找准理性思维的着力点,回归真实情境
语文课堂在训练学生的想象、感悟、理解力上有它独特的优越性,在品读文章、感悟情境中,能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增添光彩。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多角度开启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呢?如果能做到,也许学生就不会觉得单调、枯燥了。
事实上,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除了人文美,还具备科学美,如《苏州园林》,叶圣陶先生在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时描写了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其中有中国园林建筑的科学性,体现了艺术和科学的高度完美统一。这就是一个理性思维的着力点,将建筑的理性与人文的美学相结合。我们完全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理性思维在语文课上发挥功用,让学生思维发散,不再单一,不再觉得“枯燥乏味”。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既能给人美感和情感的熏陶,同时也能让人的思维更加理性、科学和深刻。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灵活运用理性思维(并不放弃感性形象思维),最终是希望语文回归本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运用科学理性思维,让学生在民族文化学习中真正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