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玩出来的
2014-07-19唐和电
唐和电
一、为什么说科学是玩出来的
有人说,科学是“做”出来的。因为科学是严谨的,科学是严格的,科学是精确的。科学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其结论是精确的,含混不得的。笔者对这种说法有不同的看法,原因有三:
1.就小学科学的性质来讲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启蒙,就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科学启蒙是让学生具有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自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往往要在学生兴趣驱使下的科学活动过程中体验得来。这种体验,并不像有人说的那么严格,那么严谨,仅仅是一种经历,一种熏陶,一种学习,一种有意识的玩。
2.就小学科学的内容来讲
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范围广,包容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但教给学生学习的仅是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
如:地球与宇宙中,空气在哪里?有办法找到它吗?空气有重量吗?怎样证实你的猜想?这些知识内容是学生身边的东西,是学生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东西,一讲即明。但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猜想,让学生经历科学活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有价值了。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学生使用的实验工具特别简单,用课本扇扇,用自制的天平称称,可问题解决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玩。只有这样玩,方能让学生玩出思想,玩出方法,玩出感情,玩出态度。
3.就小学生的特点来讲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玩,贪玩,有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无休止的探究精神。这是学习科学的起点,也是学习科学的优势。在科学学习中,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每一主题单元中,精选了若干典型研究课题,每一个课题都贯之以若干有序活动。如教学“小牛的运动”的内容,可设计如下活动。活动一: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学生会想到推车、推门、提起物体等。活动二:玩小车——小车过洞、小车过桥。对这些活动,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他们原来都玩过,但不是这种玩法。正因为如此,学生深藏的好奇才被吊了出来,那双充满迷惑的眼睛,在玩中磨亮;素来憧憬的科学之门,在玩中被误撞开来。
二、怎样让学生把科学玩出来
一言以蔽之,科学是玩出来的。至于怎样让学生玩,让学生如何玩,这是所有的科学任课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1.确立教师的角色
(1)站在“导游”的角度引导
要让学生自主,少不了教师的引导。科学学习中,更需要学生的自主,也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所谓引导,可以这样诠释:引者,引领者;导者,点拔也。教师如同科学之旅的导游,学生如同科学途中的游客。导游就是把游客引上景点,至于旅客具体看什么、怎样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那是旅客自己的事了。当然,为了使旅客不虚此一行,玩出“真”味,导游可旁敲侧击,予以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也是同理。如“有趣的磁铁”一课,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引到探究磁铁的性质这一“景点”上来。然后就不必照着课本,让学生逐次去做“给磁铁找朋友”“悬吊磁铁”“干扰信号”等实验。如果这样,学生会觉得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有伤自尊。倒不如把材料堆给学生,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但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边玩边想,在玩中发现了什么。这样他们会玩得尽兴,发现的东西也多,再通过交流,对磁铁性质的认识便水到渠成。
(2)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
教师的参与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便意味着和学生平起平坐,地位平等,这样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尽情地自我表现,因为教师比学生先知了一步,所以教师理应处于“平等中的首席”。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小朋友的“马首”,因而更具号召力。教师的参与,并不是事事参与,事事为首。虽混入其中,共同学习,但学生不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是不轻易开口的。如学生已把问题提出来了,可如何设计方案来验证问题,待到学生交流再三,仍然束手无策时,教师可大显身手,但不能直接说出解决的办法,而是鼓励他们想办法,告诉他们如何去想办法。正如有人在野外迷了路,不是直接告诉他方向,而是教他如何辨认方向。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张扬个性是发展的基础
千人千面,百人百姓。由于每个学生的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具备了独立了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了解他们的个性,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因而教师就要在不同经验、不同智力的学生群体中,找到最合适的经验提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如“空气在哪里”,让学生想法找空气,因为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找空气的办法也不尽相同,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给足时间人人都说,满足他们的“发表”欲,使他们得到发展。
(2)自主是发展的平台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打造出一个学生自身发展的平台。如“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情境是:烟囱里的白烟袅袅上升,五彩的氢气球婆娑弄舞,蒸笼里的热气扶摇直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热气球为什么上升?”这一问题大多学生能提出来,但怎样解释这一现象,需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假设。其次,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有的小组的假设是,热空气可能比冷空气轻,于是设计了给塑料袋中的空气加热的实验方案,结果证实了假设的正确性。学生的这一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试验方法。
(3)评价是发展的动力
我们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这门学科,学习上的评价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笔者认为,评价方式不可单独使用,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学生互评,都要有教师的评价在其中,这是因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评价带有激励性,最能满足学生的自我炫耀感和“虚荣心”。得到教师给力的评价,学生有时会终生难忘。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尽情地挥洒评价。教师的评价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新奇,要幽默,要能引发奇想。学生在不断的“充能”“显摆”中获得动力,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总之,“教玩有法,玩无定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情,需要因情而宜。既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玩只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激情经久不衰,科学探究的方法不断更新,从而有效、循序渐进地培养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