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以科学的姿态追求质量

2014-07-19唐隽菁

江苏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杏仁核脑科学调研

唐隽菁

【摘 要】对“飞行调研”进行系统思考后,我们找到了其暗含的负能量。教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的质量上,因此我们重新确定了“飞行调研”的目标,首次在同一年级举行全科调研、首次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首次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建议:关注学生的运动效能,保障学生充足睡眠,真诚关爱每位学生,按照大脑节律上课。

【关键词】飞行调研数据分析提升学力根据学校的惯例,每学期都会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对部分学科进行飞行调研,大家对此也都习以为常了。为了深入探寻飞行调研带来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以下的系统思考模式(图1):

不难看出,飞行调研的确能让优秀教师更为积极地投身于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令我们担心的是,那些暂时落后班级的执教教师或是一蹶不振、或是病急乱投医,他们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而是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向了学生及家长,而这样的思维模式,也成了团队中的消极因素。飞行调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一疑问,我和管理团队且思且行。

飞行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质量监控的一种方式,我们对“飞行调研”并不陌生。每次调研结束后,相关学科都会进行质量分析,然后投身于下一阶段的教学。这是飞行调研的目的吗?

从表面上看,飞行调研是为了质量监控,如果继续追问,质量监控又是为了什么呢?换句话说,我们进行质量分析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比出优劣、分出等次?抑或是友情提醒吗?

和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后,我们达成共识:教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的质量上。由此确定了飞行调研的3个目的:1.理解学生,以学定教;2.以研促教,支持学习;3.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力。简而言之,飞行调研需要回答3个问题:1.我们在哪里?2.我们离目标有多远?3.我们可以怎么去?

我们如何进行飞行调研?

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怎样才能关注每一学科?怎样才能发挥飞行调研的导向作用,指导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日常教学?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此有关的因素除了教学策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休息与睡眠、营养与饮食、身体运动、学习负担、情绪、压力等。鉴于此,飞行调研时我们打破原有的分年级、分学科进行的模式,首次在同一年级举行全科调研,首次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首次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

这次调研,我们以语文阅读、数学所学3个单元的知识点、英语听力与阅读、体育50米跑为调查内容,除了体育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外,其他调查都是以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很快,飞行调研的各项数据陆续出炉。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我们结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解读,并立即进行了追踪听课,问诊课堂,给教师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数据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建议1:儿童多运动,学业会更佳

“阳光体育1小时”早已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体育锻炼的益处也是人尽皆知。可为什么会有教师挤占体育课?为什么有些学校的1小时体育锻炼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会有家长将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归罪于田径队训练?因为他们认为,身体素质不如眼下的学业水平重要,跑几圈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实惠,当然,更重要的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旧有观念在作祟。

运动与学业真的是负相关吗?此次飞行调研,我们将4个学科的成绩进行了汇总统计(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英语调研各班均分相差不到1分,故忽略不计。从表中不难看出,名次位列年级前3的班级中,2个班级的体育成绩名列前茅,相比而言,丁班学生的发展就显得不够均衡,体育成了该班的短板。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分子水平上,运动对人类大脑最强的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要知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健康组织的形成,而且它能对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产生类似肥料一样的促生长作用。这种蛋白质可以保持现有神经元的年轻和健康,促使他们彼此相连。此外,它还能促进神经形成,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细胞。

其实,运动对学习的助推作用不仅我校的数据能充分证明,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身体锻炼,也早就为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孙维刚等诸多名师大家所推崇和践行。作为后来者,我们怎能不紧紧跟随呢?

建议2:睡得好,才能学得好

“向课外要效益”好像成了诸多教师和家长的不二法宝。除了各科家庭作业外,学生面前还摆放着许多课外作业。结果呢?睡得越来越晚,起得越来越早。这样的争分夺秒应该保留吗?

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参考的是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办公室拟定的《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以起床时间和入睡时间来测算学生的睡眠时长。

经过测算,全年级48.17%的学生在6∶30-7∶00起床、37.87%的学生在6∶00-6∶30起床;晚9∶00-晚9∶30入睡的学生为41.63%,晚9∶30-晚10∶00入睡者为17.47%。以晚9时至早6时、晚9:30至早6∶30为9小时睡眠时间的话,全年级42.56%的学生达标。

更耐人寻味的是,全年级6个班中,有两个班级的学生存在10:30以后入睡的现象,而这两个班级的学业水平均不理想,位列年级前列的班级睡眠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

睡眠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高耗能的器官,占体重5%的它,需要耗费20%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是我们大脑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睡眠可以使神经元得到休息,并进行修复。有研究表明,睡眠可以使大脑加强重要神经元的联系,否则这些联系可能由于缺乏强化而衰退,因此,神经学家强烈建议:中小学生最好能睡8小时以上。

建议3:亲其师必然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可谓是老生常谈,可是,这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主张吗?它真的拥有科学依据吗?我们将调研数据进行汇总,以各学科成绩年级第一、年级第六的班级为例(见表2、表3):

我们继续跟进,抽调了这两个班级的记事本,并与年级组的教师进行座谈。教师们很困惑:为什么相对同一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通过这张表,我们一目了然,问题就出在“教师受学生的欢迎度”上。喜欢任课教师的学生,不觉得苦和累,他们沉浸在幸福中,而不太喜欢任课教师的学生,面对相似的学业压力他们却感到力不从心、举步维艰。亲其师一定信其道!

漫长的进化,造就了人类大脑首先关心生存的特点。当威胁机体生存的信息出现时,它将被立即加工。接收到这些刺激后,网状激活系统就会发射肾上腺素并将其传遍大脑,停止其他不必要的活动,将全部注意力转向刺激源。因此,在威胁状态下,由于肾上腺激素的增加,大脑会选择以生存为导向的低水平的工作方式,这样就难以采用高水平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和学习。换言之,学生必须在感到安全和情绪安定的情况下,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认知学习上。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杏仁核”的作用。当机体对某种情境产生情绪性反应时,古老的边缘系统(由“杏仁核”刺激)就会起主要作用,强烈地影响到意识加工。因此,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后,学生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记起这种愉快的感觉,进而开启智慧之门,开始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样的道理,“杏仁核”也会记住消极的情绪信息,当类似的信息再次进入工作记忆时,就会产生不情愿、犹豫的情绪,阻碍学习的进程。

建议4:踏着大脑的节律上课

回顾日常课堂,我们总会说:“上课注意力要集中。”回顾父母的叮嘱,我们也常会听到:“上课要专心听讲。”一堂课40分钟,学生真的能从始至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吗?

脑科学的研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研究表明,一堂课中,大脑并非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课程时间越短,保持效果越好。在40分钟的课堂中,高效期占30分钟,低沉期占10分钟,并且,在一节课中,开始和结束两个时间段是相对高效的学习期。

大脑的这种生物—认知节律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一堂课中,每一二十几分钟安排一次脑休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则。

我们设计了新的教案,以《品德与社会》学科为例(见表4):

对于每天需要在课堂中坐五六个小时的学生来说,大脑运行节律将影响其课堂学习效果,长此以往,会对学生产生持续而累加的影响。一节课中的学习节律是教师必须知道的知识,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作为“学习共同体”,我们飞行调研的宗旨是把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课堂与学校公之于众,把每一个教师彼此切磋、学生与教师合作创建“学习共同体”的面貌公之于众。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回路:飞行调研——数据分析,问诊课堂——共享策略,共研问题——从心开始,从新开始——质量提升——飞行调研。不断追问:“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不断研讨“学习方式的创新”与“优质学习的实现”,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冀的美好学校吗?!■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摘 要】对“飞行调研”进行系统思考后,我们找到了其暗含的负能量。教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的质量上,因此我们重新确定了“飞行调研”的目标,首次在同一年级举行全科调研、首次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首次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建议:关注学生的运动效能,保障学生充足睡眠,真诚关爱每位学生,按照大脑节律上课。

【关键词】飞行调研数据分析提升学力根据学校的惯例,每学期都会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对部分学科进行飞行调研,大家对此也都习以为常了。为了深入探寻飞行调研带来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以下的系统思考模式(图1):

不难看出,飞行调研的确能让优秀教师更为积极地投身于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令我们担心的是,那些暂时落后班级的执教教师或是一蹶不振、或是病急乱投医,他们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而是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向了学生及家长,而这样的思维模式,也成了团队中的消极因素。飞行调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一疑问,我和管理团队且思且行。

飞行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质量监控的一种方式,我们对“飞行调研”并不陌生。每次调研结束后,相关学科都会进行质量分析,然后投身于下一阶段的教学。这是飞行调研的目的吗?

从表面上看,飞行调研是为了质量监控,如果继续追问,质量监控又是为了什么呢?换句话说,我们进行质量分析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比出优劣、分出等次?抑或是友情提醒吗?

和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后,我们达成共识:教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的质量上。由此确定了飞行调研的3个目的:1.理解学生,以学定教;2.以研促教,支持学习;3.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力。简而言之,飞行调研需要回答3个问题:1.我们在哪里?2.我们离目标有多远?3.我们可以怎么去?

我们如何进行飞行调研?

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怎样才能关注每一学科?怎样才能发挥飞行调研的导向作用,指导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日常教学?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此有关的因素除了教学策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休息与睡眠、营养与饮食、身体运动、学习负担、情绪、压力等。鉴于此,飞行调研时我们打破原有的分年级、分学科进行的模式,首次在同一年级举行全科调研,首次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首次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

这次调研,我们以语文阅读、数学所学3个单元的知识点、英语听力与阅读、体育50米跑为调查内容,除了体育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外,其他调查都是以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很快,飞行调研的各项数据陆续出炉。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我们结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解读,并立即进行了追踪听课,问诊课堂,给教师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数据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建议1:儿童多运动,学业会更佳

“阳光体育1小时”早已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体育锻炼的益处也是人尽皆知。可为什么会有教师挤占体育课?为什么有些学校的1小时体育锻炼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会有家长将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归罪于田径队训练?因为他们认为,身体素质不如眼下的学业水平重要,跑几圈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实惠,当然,更重要的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旧有观念在作祟。

运动与学业真的是负相关吗?此次飞行调研,我们将4个学科的成绩进行了汇总统计(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英语调研各班均分相差不到1分,故忽略不计。从表中不难看出,名次位列年级前3的班级中,2个班级的体育成绩名列前茅,相比而言,丁班学生的发展就显得不够均衡,体育成了该班的短板。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分子水平上,运动对人类大脑最强的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要知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健康组织的形成,而且它能对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产生类似肥料一样的促生长作用。这种蛋白质可以保持现有神经元的年轻和健康,促使他们彼此相连。此外,它还能促进神经形成,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细胞。

其实,运动对学习的助推作用不仅我校的数据能充分证明,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身体锻炼,也早就为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孙维刚等诸多名师大家所推崇和践行。作为后来者,我们怎能不紧紧跟随呢?

建议2:睡得好,才能学得好

“向课外要效益”好像成了诸多教师和家长的不二法宝。除了各科家庭作业外,学生面前还摆放着许多课外作业。结果呢?睡得越来越晚,起得越来越早。这样的争分夺秒应该保留吗?

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参考的是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办公室拟定的《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以起床时间和入睡时间来测算学生的睡眠时长。

经过测算,全年级48.17%的学生在6∶30-7∶00起床、37.87%的学生在6∶00-6∶30起床;晚9∶00-晚9∶30入睡的学生为41.63%,晚9∶30-晚10∶00入睡者为17.47%。以晚9时至早6时、晚9:30至早6∶30为9小时睡眠时间的话,全年级42.56%的学生达标。

更耐人寻味的是,全年级6个班中,有两个班级的学生存在10:30以后入睡的现象,而这两个班级的学业水平均不理想,位列年级前列的班级睡眠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

睡眠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高耗能的器官,占体重5%的它,需要耗费20%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是我们大脑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睡眠可以使神经元得到休息,并进行修复。有研究表明,睡眠可以使大脑加强重要神经元的联系,否则这些联系可能由于缺乏强化而衰退,因此,神经学家强烈建议:中小学生最好能睡8小时以上。

建议3:亲其师必然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可谓是老生常谈,可是,这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主张吗?它真的拥有科学依据吗?我们将调研数据进行汇总,以各学科成绩年级第一、年级第六的班级为例(见表2、表3):

我们继续跟进,抽调了这两个班级的记事本,并与年级组的教师进行座谈。教师们很困惑:为什么相对同一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通过这张表,我们一目了然,问题就出在“教师受学生的欢迎度”上。喜欢任课教师的学生,不觉得苦和累,他们沉浸在幸福中,而不太喜欢任课教师的学生,面对相似的学业压力他们却感到力不从心、举步维艰。亲其师一定信其道!

漫长的进化,造就了人类大脑首先关心生存的特点。当威胁机体生存的信息出现时,它将被立即加工。接收到这些刺激后,网状激活系统就会发射肾上腺素并将其传遍大脑,停止其他不必要的活动,将全部注意力转向刺激源。因此,在威胁状态下,由于肾上腺激素的增加,大脑会选择以生存为导向的低水平的工作方式,这样就难以采用高水平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和学习。换言之,学生必须在感到安全和情绪安定的情况下,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认知学习上。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杏仁核”的作用。当机体对某种情境产生情绪性反应时,古老的边缘系统(由“杏仁核”刺激)就会起主要作用,强烈地影响到意识加工。因此,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后,学生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记起这种愉快的感觉,进而开启智慧之门,开始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样的道理,“杏仁核”也会记住消极的情绪信息,当类似的信息再次进入工作记忆时,就会产生不情愿、犹豫的情绪,阻碍学习的进程。

建议4:踏着大脑的节律上课

回顾日常课堂,我们总会说:“上课注意力要集中。”回顾父母的叮嘱,我们也常会听到:“上课要专心听讲。”一堂课40分钟,学生真的能从始至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吗?

脑科学的研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研究表明,一堂课中,大脑并非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课程时间越短,保持效果越好。在40分钟的课堂中,高效期占30分钟,低沉期占10分钟,并且,在一节课中,开始和结束两个时间段是相对高效的学习期。

大脑的这种生物—认知节律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一堂课中,每一二十几分钟安排一次脑休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则。

我们设计了新的教案,以《品德与社会》学科为例(见表4):

对于每天需要在课堂中坐五六个小时的学生来说,大脑运行节律将影响其课堂学习效果,长此以往,会对学生产生持续而累加的影响。一节课中的学习节律是教师必须知道的知识,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作为“学习共同体”,我们飞行调研的宗旨是把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课堂与学校公之于众,把每一个教师彼此切磋、学生与教师合作创建“学习共同体”的面貌公之于众。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回路:飞行调研——数据分析,问诊课堂——共享策略,共研问题——从心开始,从新开始——质量提升——飞行调研。不断追问:“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不断研讨“学习方式的创新”与“优质学习的实现”,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冀的美好学校吗?!■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摘 要】对“飞行调研”进行系统思考后,我们找到了其暗含的负能量。教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的质量上,因此我们重新确定了“飞行调研”的目标,首次在同一年级举行全科调研、首次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首次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建议:关注学生的运动效能,保障学生充足睡眠,真诚关爱每位学生,按照大脑节律上课。

【关键词】飞行调研数据分析提升学力根据学校的惯例,每学期都会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对部分学科进行飞行调研,大家对此也都习以为常了。为了深入探寻飞行调研带来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以下的系统思考模式(图1):

不难看出,飞行调研的确能让优秀教师更为积极地投身于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令我们担心的是,那些暂时落后班级的执教教师或是一蹶不振、或是病急乱投医,他们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而是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向了学生及家长,而这样的思维模式,也成了团队中的消极因素。飞行调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一疑问,我和管理团队且思且行。

飞行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质量监控的一种方式,我们对“飞行调研”并不陌生。每次调研结束后,相关学科都会进行质量分析,然后投身于下一阶段的教学。这是飞行调研的目的吗?

从表面上看,飞行调研是为了质量监控,如果继续追问,质量监控又是为了什么呢?换句话说,我们进行质量分析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比出优劣、分出等次?抑或是友情提醒吗?

和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后,我们达成共识:教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的质量上。由此确定了飞行调研的3个目的:1.理解学生,以学定教;2.以研促教,支持学习;3.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力。简而言之,飞行调研需要回答3个问题:1.我们在哪里?2.我们离目标有多远?3.我们可以怎么去?

我们如何进行飞行调研?

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怎样才能关注每一学科?怎样才能发挥飞行调研的导向作用,指导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日常教学?脑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此有关的因素除了教学策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休息与睡眠、营养与饮食、身体运动、学习负担、情绪、压力等。鉴于此,飞行调研时我们打破原有的分年级、分学科进行的模式,首次在同一年级举行全科调研,首次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首次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发展。

这次调研,我们以语文阅读、数学所学3个单元的知识点、英语听力与阅读、体育50米跑为调查内容,除了体育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外,其他调查都是以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很快,飞行调研的各项数据陆续出炉。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我们结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解读,并立即进行了追踪听课,问诊课堂,给教师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数据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建议1:儿童多运动,学业会更佳

“阳光体育1小时”早已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体育锻炼的益处也是人尽皆知。可为什么会有教师挤占体育课?为什么有些学校的1小时体育锻炼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会有家长将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归罪于田径队训练?因为他们认为,身体素质不如眼下的学业水平重要,跑几圈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实惠,当然,更重要的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旧有观念在作祟。

运动与学业真的是负相关吗?此次飞行调研,我们将4个学科的成绩进行了汇总统计(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英语调研各班均分相差不到1分,故忽略不计。从表中不难看出,名次位列年级前3的班级中,2个班级的体育成绩名列前茅,相比而言,丁班学生的发展就显得不够均衡,体育成了该班的短板。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分子水平上,运动对人类大脑最强的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要知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健康组织的形成,而且它能对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产生类似肥料一样的促生长作用。这种蛋白质可以保持现有神经元的年轻和健康,促使他们彼此相连。此外,它还能促进神经形成,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细胞。

其实,运动对学习的助推作用不仅我校的数据能充分证明,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身体锻炼,也早就为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孙维刚等诸多名师大家所推崇和践行。作为后来者,我们怎能不紧紧跟随呢?

建议2:睡得好,才能学得好

“向课外要效益”好像成了诸多教师和家长的不二法宝。除了各科家庭作业外,学生面前还摆放着许多课外作业。结果呢?睡得越来越晚,起得越来越早。这样的争分夺秒应该保留吗?

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参考的是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办公室拟定的《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以起床时间和入睡时间来测算学生的睡眠时长。

经过测算,全年级48.17%的学生在6∶30-7∶00起床、37.87%的学生在6∶00-6∶30起床;晚9∶00-晚9∶30入睡的学生为41.63%,晚9∶30-晚10∶00入睡者为17.47%。以晚9时至早6时、晚9:30至早6∶30为9小时睡眠时间的话,全年级42.56%的学生达标。

更耐人寻味的是,全年级6个班中,有两个班级的学生存在10:30以后入睡的现象,而这两个班级的学业水平均不理想,位列年级前列的班级睡眠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

睡眠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高耗能的器官,占体重5%的它,需要耗费20%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与休息,是我们大脑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睡眠可以使神经元得到休息,并进行修复。有研究表明,睡眠可以使大脑加强重要神经元的联系,否则这些联系可能由于缺乏强化而衰退,因此,神经学家强烈建议:中小学生最好能睡8小时以上。

建议3:亲其师必然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可谓是老生常谈,可是,这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主张吗?它真的拥有科学依据吗?我们将调研数据进行汇总,以各学科成绩年级第一、年级第六的班级为例(见表2、表3):

我们继续跟进,抽调了这两个班级的记事本,并与年级组的教师进行座谈。教师们很困惑:为什么相对同一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通过这张表,我们一目了然,问题就出在“教师受学生的欢迎度”上。喜欢任课教师的学生,不觉得苦和累,他们沉浸在幸福中,而不太喜欢任课教师的学生,面对相似的学业压力他们却感到力不从心、举步维艰。亲其师一定信其道!

漫长的进化,造就了人类大脑首先关心生存的特点。当威胁机体生存的信息出现时,它将被立即加工。接收到这些刺激后,网状激活系统就会发射肾上腺素并将其传遍大脑,停止其他不必要的活动,将全部注意力转向刺激源。因此,在威胁状态下,由于肾上腺激素的增加,大脑会选择以生存为导向的低水平的工作方式,这样就难以采用高水平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和学习。换言之,学生必须在感到安全和情绪安定的情况下,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认知学习上。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杏仁核”的作用。当机体对某种情境产生情绪性反应时,古老的边缘系统(由“杏仁核”刺激)就会起主要作用,强烈地影响到意识加工。因此,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后,学生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记起这种愉快的感觉,进而开启智慧之门,开始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样的道理,“杏仁核”也会记住消极的情绪信息,当类似的信息再次进入工作记忆时,就会产生不情愿、犹豫的情绪,阻碍学习的进程。

建议4:踏着大脑的节律上课

回顾日常课堂,我们总会说:“上课注意力要集中。”回顾父母的叮嘱,我们也常会听到:“上课要专心听讲。”一堂课40分钟,学生真的能从始至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吗?

脑科学的研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研究表明,一堂课中,大脑并非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课程时间越短,保持效果越好。在40分钟的课堂中,高效期占30分钟,低沉期占10分钟,并且,在一节课中,开始和结束两个时间段是相对高效的学习期。

大脑的这种生物—认知节律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一堂课中,每一二十几分钟安排一次脑休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则。

我们设计了新的教案,以《品德与社会》学科为例(见表4):

对于每天需要在课堂中坐五六个小时的学生来说,大脑运行节律将影响其课堂学习效果,长此以往,会对学生产生持续而累加的影响。一节课中的学习节律是教师必须知道的知识,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作为“学习共同体”,我们飞行调研的宗旨是把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课堂与学校公之于众,把每一个教师彼此切磋、学生与教师合作创建“学习共同体”的面貌公之于众。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回路:飞行调研——数据分析,问诊课堂——共享策略,共研问题——从心开始,从新开始——质量提升——飞行调研。不断追问:“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不断研讨“学习方式的创新”与“优质学习的实现”,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冀的美好学校吗?!■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杏仁核脑科学调研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简述杏仁核的调控作用
脑科学研究掀起“全球热”
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状态下中央杏仁核区突触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对脊髓场电位变化研究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杏仁核参与加工认知与情绪相互作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