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艺新语:白族新华银器的造型艺术分析

2014-07-19吴铜鹤巴胜超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4年20期
关键词:银匠银器手镯

⊙吴铜鹤 巴胜超[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0]

说到白族银器,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银都——鹤庆新华,鹤庆位于云南西北部,交通便利,位于大理、丽江两大历史名城中间,鹤庆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塞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手工艺制作加工,有着“民族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美誉,还入选了“云南省十大名镇”。鹤庆手工艺品加工历史悠久,金、银、铜加工工艺水平卓绝。

在新华每天是伴着“当、当、当、当”的小锤声醒来的,与鹤庆新华结缘也是因为银饰。作为一个白族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白族文化的环境,却对于自己的文化了解很少,当看到别人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信口拈来,我自惭形秽,然后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周边的文化,用心去感受民族氛围。

一、白族新华银器的文化背景分析

云南发现最早的银器时代为战国中晚期,与中原地区同样久远。元代,云南银的产量发展到了极盛,云南地区使用银器很普及,各个民族都有佩戴金银配饰的习俗,因此,银制工艺也得到了繁荣;南诏时期,贵族皆盛行佩戴金银饰物及其器皿用具,并大量制造金银佛像,工艺水平较高。

云南与多地区接壤,民族众多,技艺与文化互渗,使得新华的银艺得以发展完善。鹤庆自古耕地稀薄,冬季有时候还不能耕种,面积十分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矛盾就日益突出,这里的男人们不得不以手艺开始闯荡江湖。女人在家耕地照顾老小,男人在外做手艺、跑买卖成为新华村传统的生活模式。新华的银匠,以前叫作“小炉匠”,他们大都在十五六岁,也许更小就跟着师傅,肩挑小炉,脚丈千里,走村窜寨做银器。有一首民歌唱到了小炉匠的困难:“挑起担子走四方,拼着老命走夷方,只要找到两文钱,回家买田置地来盖房;小炉匠泪汪汪,挑起风箱走夷方,这样的日子怎么过,风餐露宿好凄凉。”村中三四十岁左右的银艺师傅都毫不例外地走过这条艰辛的生活之路、手艺日益精湛的磨砺之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男女盛行佩戴银饰,有使用银制器皿的习俗。新华银匠的足迹遍布云南各地,以及贵、川、藏等省,他们见多识广、心思巧妙,在不断适应各银品样式及其工艺要求的过程中得到历练提高,在吸纳异地银艺优特点中长进。丰富多样的云南民族民间银器文化就在这游走四方的“小炉匠”心中熔铸成广博深厚的艺蕴,鹤庆银匠自此声名远播。

二、白族传统银器的造型艺术分析

新华民族首饰工艺品加工制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中期,新华的民族首饰加工制作已经在当地出了名,元明时期,鹤庆具有一定政治、军事、经济、赋役等重要作用,鹤庆有内地传入的各种先进工艺,鹤庆成了名副其实的工匠之乡。随着时代的变迁,鹤庆银艺经过千年时间的发芽、发酵、酝酿,终于在这改革开放的阳光里,开出了炫目的花朵。小锤敲出的纯银手工制品,每一件都是令人感动的,都是孤品,没有机器生产的冷漠表情。在新华,每一件制品都带着那位艺人那一刻的心情以及悄然逝去的痕迹。这里的每一件制品都带着凤凰山脚下的古老气息。

白族的传统银饰并不多,只有一个扭丝手镯、三须(鹤庆白族)、蛇链(大理白族)。扭丝手镯是白族每个女儿嫁人时候必戴的嫁妆,以前听说扭丝手镯最重的有半斤或者是八两,现在一般的扭丝手镯有80克左右,也是非常重的。扭丝其实也就是编丝,段伯林是手工编织的专业户,编丝是利用加工好的银丝进行回火处理,待其温度不烫手、软度适中的时候编扭成有规则的“麻花”,而这些“麻花”可以有不同的组合,银丝有粗有细、平编圆编,或密或疏、主次分明,也可以网状编结银丝,最后组合成管状,围圈成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银为金属,唯有敲敲打打才能造就银器的美,而鹤庆银匠最后彻悟了银之“柔性”,使银在银艺者手中变成了课搓课捻,可编可接的银材。“线”性的介入使立体图案在银制过程中显山露水,让人耳目一新。

“三须”,是白族衣斜侧襟位置上的喜配链饰,白族女子结婚的时候必戴的,这款银襟饰由三段构成,每段以综连接,一段二段为六组花链连接,三段末为一装饰针筒,当地人也把它称作“针筒佩”。关于这个针筒,在整个“三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配件。

针筒佩中,把衔接链组的主要构件称为综。综是由花丝盘焊而成花样对称,曲线的走势具有明显的祥瑞图案的特点。二综三综的样式相同,头综的样式有变化,基本是三角形的适合纹样。“三须”工艺繁复,在以前,制作一串“三须”需要一位手艺了得的银匠制作七天才可以做完,现在有了现代化的机器帮忙,一些基础的压片、拉丝由机器代替了,节约了人力,使生产速度提升了,现在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天可以做一串。在白族地区,“三须”属于内销品,每个白族女人在结婚的时候是必须佩戴的,白族的针筒佩是由谁第一个创造的已无从考证,只能用“传统”来解释,因为每个白族妇女都必须拥有、佩戴。

三、白族现代银器的造型艺术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新华艺人在新的政策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发酵,在老一辈银匠那里继承传统加工工艺,在命定的漂泊中学习、融合各种加工技法,使得新华银艺大放光彩,成就了新华艺人最为辉煌的年代。新华艺人抓住了时代变革的机遇,一部分艺人返乡,采取在家中开设作坊制作工艺品、研发新的工艺品,或者采取定点加工的方式将产品外销。更在新一代杰出工艺大师寸发标、母炳林等的带领下,继承传统、结合走四方积累的经验,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大大地丰富了新华银器种类,使其闻名于世。

如今的新华村,已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格局,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的生产作坊,因为银匠师承、见识及个人爱好不同,所加工的产品绝不雷同。从新生儿佩戴的百家锁、脖圈,成年佩戴银手镯、项链,日常用的生活用品,到寺庙用的法器、大型雕塑,再到装饰用的工艺品、佩刀等。新华银匠根据款式、造型的不同开发了上百个品种。

手镯是女子普遍佩戴的饰物,而民族习惯、爱好不同,所以款式差异较大。藏族、彝族性格豪爽、粗犷,多喜爱佩戴较宽的耳环和手镯(錾刻雕花银镯),喜欢在手镯上镶嵌红色和绿色的玛瑙(珐琅彩银镯),而白族、汉族喜欢佩戴较窄的手镯(掐丝工艺银镯)和比较精细的耳环。还有很多适合多民族选用的手镯,加以细化,如扭丝类,分为大扭丝、中扭丝、细扭丝、小扭丝和三根扭等;编丝类,细编丝(花编丝)、粗编丝(形似韭菜叶的凸片手镯,内平外呈弧形,又称韭菜匹);有滑片手镯(不雕花纹);有在手镯外面雕长抛花、扁桃、串子莲、莲花、龙凤、寿字花等等不同花样和图案。如此细分,连耳环、百家锁在内,开发了银饰品四百多种。

由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大师所设计的九龙系列产品:九龙壶酒具、九龙火锅、九龙泼水桶、鹤阳八景酒具,以及迎宾酒壶、佛像、酥油盒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产品。其中以九龙壶最具盛名,其做工精湛,外形精美绝伦,是珍贵的收藏佳品。母炳林大师开创了银器的装饰工艺品,设计的九龙九狮屏,堪称新华村开发工艺品的代表作。母炳林大师还开发设计了生活用品。1999年,他成功制作出纯银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及铠甲、纯银保健杯,等等。

他们都是以传统银艺为表现手段、以传统文化元素为组构、由民间银艺者完成的创作性成果。新华的银匠没有受过专业的设计教育,也不一定是村中有名望的技艺高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与生俱来的创作天分。随着当代社会民族艺术功能的变异,新华银匠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希望他们提高创新能力,更能驾驭银艺语言。

[1]曹秉进.云南鹤庆银器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文敏,寸发标.新华村银匠[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3]田遇春,周学凤.鹤庆新华村——民间艺术之乡[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4]温淼,赵穆,马佳.小锤敲过几千年——云南鹤庆新华村民间首饰调研[J].中国黄金珠宝,2008(4):100-103.

[5]田星民,胡鹤麟.云南银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银匠银器手镯
手镯能减肥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一只翡翠手镯
银匠
失踪的手镯
设计感手镯
银匠和铁匠
千家锁
银器一试,鸡蛋猕猴桃有毒?
白银之美 曲水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