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并不“清”商机
2014-07-19严辉文
文_严辉文
清廉并不“清”商机
文_严辉文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一系列限制“三公消费”的“重拳”相继出台之后,官场奢靡浪费之风有了显著的改观。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国内许多相关行业却也似乎受到了“牵连”,陷入了无尽的噩梦期。以高端酒水业为例,飞天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仿佛在一夜之间跌下神坛,价格几近腰斩。在2012年年初曾飙至2000元的53度飞天茅台,如今的售价已不过千元;而52度五粮液则已经出现批发价和出厂价倒挂的现象。即使是春节期间,这些高端白酒也未能重现往日辉煌,仍在持续承受着降价和滞销的压力。
另外,根据美国高盛集团的研究,从澳门赌场贵宾室到豪华手表业,中国许多高端行业正面临业务量大幅走低的趋势。因此,高盛建议投资者规避与铺张挥霍有关的行业,如高端餐饮、奢侈品和房地产等,包括豪车经销、高端零售品牌等。
于是乎,有人就开始担忧了,提倡节俭是不是会伤及有效消费,从而最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呢?种种说辞理由似乎很充足:比如反对公款吃喝,会伤及高档餐饮业和娱乐业的繁荣;公车改革影响汽车业的兴盛;而房产登记和实名制改革,则会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甚至于有碍于社会城市化的进程……
粗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则不然。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央打击的是腐败浪费,限制的是“三公”,原本目的并不是针对这些高端行业的,可如今,这些企业却也纷纷掉进了冰窟窿,正所谓公款消费“一放就活,一管就死”。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出,它们昔日的辉煌竟是靠公款或者腐败消费所支撑!而假如一家企业必须靠官员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来生存,那它赚的钱显然是不道义的,是带有原罪的。
就拿餐饮行业来说,这些年,一些餐饮公司的发展早已偏离了正常轨道,出现了许多怪现状。一是打尽了天下有权有钱人的主意,在豪华餐厅雨后春笋般生长之际,一些餐厅公关经理的主要工作便是出入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国企的大门,重点攻关一些关键人物,腐蚀拉拢、打点行贿,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为了维系餐厅营销的辉煌;二是网罗天下奇珍异味而烹之,许多高档餐厅挖空心思搜罗山珍海味,真是越稀缺越“刺激”,甚至连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也给弄上了餐桌;三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哪怕在严管“三公支出”的时候,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诸多隐秘的高档会所,一些权力单位的机关食堂也成了应对治理公款吃喝的避风港,一度也客串着高档餐厅的功能,进可攻退可守,大大地消解了有关政令的权威。
其实,许多所谓的高端行业并不是一个正常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必需品,在一些发达国家,奢侈品行业的繁荣也多是靠中国消费者的推动,而且大都是“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实在非国家和社会之福。
中央密集出台管控“三公支出”以及官员行止的相关规定,这对于畸形繁荣的市场必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不过,这种冲击就一定是坏事吗?难道世风清廉了,相关企业就没有出路了?笔者倒认为,清廉政治的背后其实也蕴藏着无限商机。
还是以餐饮为例,老百姓日常的饮食,并不都需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传统的中式小吃、平民餐饮也具备足够丰富的营养,“惠而不费”同样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平民餐饮业同样可以做大做强,做成了不起的品牌。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只有平民消费群体所支撑的餐饮业态,才是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大部分产业都可以在由清廉政治所主导和还原的真实市场上找准正确定位,政治清明丝毫不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它只会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健康,市场秩序更规范,竞争环境更公平,从而使每个诚实经营者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不正是“中国梦”的内涵所在吗?
那些认为清廉会损害发展的担忧,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