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2014-07-19马燕萍
马燕萍
摘 要: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具有相通之处,可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提供有利启示。我们有必要合理借鉴西方成熟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找到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现实的切入点,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多元一体理论
世界范围的移民潮致使曾经的民族国家开始接受多民族国家格局的现实。不同族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代表本族群利益的理想与诉求。多元文化教育是对这种挑战的应对。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包括少数族文化裔,还包括主体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必须使年轻人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在保存他们对本民族和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要发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获得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和机会。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平等的文化间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越发稳步并更加理性。这种理性表现为抵制糟粕能力的提升,对中国现状理解的加深,以及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当今社会多元的趋势日益发展,新形势为少数民族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机遇,这就是以少数民族教育为基础,借鉴吸收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以建立我国本土的多元文化教育。
一、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共同特征
首先,西方和中国教育学学界需要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各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意识到了社会阶层分化、种群认同、国家归属感、文化认同等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目标,是保持差异和文化多元化的同时又使少数民族较快发展,这是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的世界公民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和平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行动策略。
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独特性
西方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其国家统治,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也需要顾及主体民族的部分特权,因此其多元文化教育政策需要找到考虑少数族裔利益和主体民族利益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是一种妥协式的政策。而中国的各民族利益相一致,国家有望实现彻底而有效的少数民族教育。西方的少数民族群体主要是移民的结果,而中国的少数民族为世居民族而非移民。我们需要解决的矛盾不是各民族利益之间的冲突,而是在社会现实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共同进步与共同富裕的问题。同时,施行少数民族教育的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采取的是因地制宜,具有当地特色与本土创新性的教育方式。
三、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1.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应顺应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趋势。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现在已经不再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区,它成为了教育全球化的一种趋势。国家多元一体教育也同样不应该受限于国家主权范畴,而应在教育全球化高度对其进行思维和重新定义。这意味着应增加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与国际多元文化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机会,以使我国少数民族教育顺应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趋势。这需要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概念、内涵进行拓展,使少数民族教育与主体教育之间实现整合。在此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两种错误观念:首先是“言必希腊”,错误地全盘接受西化思想,我们在引入时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同时也要避免“闭门造车”,对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趋势视而不见,走不必要的弯路。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引入符合当地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引入不是简单的课程增加。单纯增设课程会使少数民族教育成为孤立的单元,无法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的增加应该与目标教育地区现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学校现有的教学内容中,以实现双重效果。一为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感受本民族在学校教育中所受到的尊重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为主体民族可通过学习当地民族文化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情。
3.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改造。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在各国具体实践的不同,是各国针对本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而进行本土化改造的结果。我们同样有着具体的现实任务。少数民族教育中种种新的问题与挑战都需要通过对本土化改造来完成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之间的整合。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首先需要借鉴性的新思想和新实践的引入,对特定问题的解答需要我们自己思考并实践,“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能一味依赖西方的教育,而需要自己的探索与思维。这需要在多元教育本土化过程的研究中找准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切入点。
4.在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各个少数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认同和融入国家的主流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的范畴要大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范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中非主体多元文化群体内包括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以外的各类社会弱势群体。所以,我们有必要改变整体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与族群、不同性别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将不同的多元弱势群体纳入经过有机整合的教育框架,在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对其他群体文化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牟岱.多元一体文化概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3).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