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萧洒可终身
2014-07-19朱晨冉
朱晨冉
摘 要:唐代是古代园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园林与文学、文化之研究是唐代文史研究领域很重要的一个议题,唐代园林诗更是被视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唐代园林诗中的仙境空间书写进行探讨。唐代园林诗中所营造出的仙境空间,根据园林归属的不同,可以分为宫苑皇家园林仙境、道观园林仙境和文人私家园林仙境三种类型。
关键词:唐诗;仙境空间;园林
李浩在《微型自然、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一文中首次提出唐代文学研究领域要引入园林文学的观点,随后在其《被遮蔽的幽境:唐代园林诗初探》一文中,阐释了“园林诗”的概念内涵,指出传统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的概念并不能准确概括它们所包含的诗歌题材,并比较了园林诗与田园诗、山水诗的异同。这就使得园林诗作为独立的题材类型跻身于传统的诗歌分类之中,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园林不仅是唐代文人日常生活的场所,而且还是唐代文人理想中的人间仙境。唐人常把园林比喻为蓬莱仙境,不必远涉蓬莱,就可以即地成仙。唐代园林诗中的神仙书写,通过描述出一个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仙境空间,表现了唐人对长生不老的企求,同时也表现了唐代道教神仙思想世俗化、人间化的特点。根据园林的所属主体的不同,我们把唐代园林诗中的仙境空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皇家宫苑园林仙境——帝王追求长生的人间实践
首先,我们把《全唐诗》中表现皇家宫苑园林仙境的诗歌及其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列表如下:
■
■
“神仙思想的产生,本是人类几种基本欲望之无限度的伸张。”至高无上的君王更是渴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帝位永祚。由于人类的情感和意识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现,他们就把对神仙的渴慕映射到皇家宫苑建筑中来,引水筑岛名其为蓬莱,来模仿蓬莱仙境。于是人造仙境便成为帝王求仙愿望的载体和物化形式。蓬莱三仙山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最主要的构建类型,可以说秦始皇是始作俑者。唐代多位君王曾有炼丹求仙的经历,他们也在皇家宫苑中模拟蓬莱仙境。我们可以说,历代皇帝都有着追求长生不老的渴望和实践,虽然明知长生不死是一个幻想,但是他们依然慕仙之心不死,通过在皇家宫苑中模仿构建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来抚慰对于死亡的恐惧。
上述表格所例举诗歌,自然是歌功颂德的奉承之作,但是透露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唐人认为皇家宫苑犹如蓬莱仙境一般。诗歌中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一方面与臣子对皇帝的恭维、奉承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皇家园林通过筑山引水的形式实现了蓬莱仙境的人间化。可以这样说,唐代诗人对皇家宫苑园林犹如蓬莱仙境的比喻,可以说是应和之时的溢美之词,这类诗歌并没有太大的审美价值。但是它有重要的一点,即这种神仙书写其时是唐代帝王追慕长生、渴望登临仙境愿望予以实践的诗歌显现。通过这类诗歌,我们可以形象地了解到唐代帝王皇家对于神仙的追求,也可以见出唐代道教对于统治上层产生的诱惑和吸引。
二、道观园林仙境——求仙修道者的本色追求
■
唐代是道教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帝王的尊崇,给予道教位居三教之首的殊荣和礼遇,道观和道士的数量不断增加,王公贵族舍宅为道观的壮举不断涌现,更有甚者,唐代有多位公主入道的经历。这些都极大促进了道教的传播。唐代文人中有许多是道教的信奉者,如如李颀、李白、顾况、戴叔伦等,另外道教徒中也有一些是文人,如司马承祯、吴筠、施肩吾、曹唐等。长生不死的追求和向往是整个道教思想的核心,仙境便成为求仙修道的道人所追逐的理想胜境。道观多建筑在郊外或深山,环境清幽,道观园林被视为仙境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唐代诗人多与道士交往,常常出入道观。他们视道观园林为仙境,一方面受道观环境的熏染,以及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另一方面,这样的比喻对于诗歌表现的主体来说,也符合诗歌的语境,属于“当行本色”之语。
三、私家园林仙境——文人惬意隐居的理想空间
除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以外,在唐代还涌现了大量的私家园林。著名的私家园林有王维的辋川别业、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和履道园、裴度的绿野堂和集贤园、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等,这一类园林的存在,对于唐人文人的生活影响更大。他们对于园林有着狂热的喜爱,徜徉其中,自得其乐。
“唐人不仅将大自然缩微于园林,同时也将各种乐园理想浓缩于园林中。”他们在园林诗歌中,视园林为仙境,并非想在此修炼成仙,如仙境般地园林给文士的隐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和土壤,作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向往、赞赏以及满足之情。园林诗中的仙境书写更多的是指称内心的价值观念。虽然道教中人希望修炼成仙,与文人隐逸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远离现实生活,静心自处这一点上二者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仙境也就成了遁世、世外的隐喻符号。而文人这种理想的实现,恰恰是园林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场所。
如果说前两种园林仙境的书写如果说还更大程度上保持了神仙思想的宗教规定性,契合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的话,那么私家园林或者说文人园林的仙境空间则更多表现了原始神仙信仰宗教规定性的淡化,呈现出文人意象的特质,不再以表现长生不老的愿望,更多的是表现对文人园林生活的惬意、自适、自足,表达的是对园林栖居的赞赏,如诗意般地生活在幽静的园林中,没有外界的喧嚣和纷扰,在里面可以修身养性。
当园林与隐逸、神仙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出唐人对于神仙仙境的看法,园林为隐逸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同时又是仙境实现的载体,而仙境书写又为隐逸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和满足,表现了唐人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调和,在园林里,可以没有政务的烦恼,没有尔虞我诈的心累,如同神仙一般的隐居着,也满足了明知不可求却又向往的求仙修道的心理,岂不快哉。而这一转变意义尤为重大,同时又是建立在仙境想象人间化、世俗化的基础之上的。
另外,私家园林或文人园林诗中的仙境空间开始呈现出文人化的特点。在这个时代,道教徒中多文人(如司马承祯、吴筠、施肩吾),文人中多道教徒(如李颀、李白、顾况、戴叔伦),因此,道教意象被诗人和小说家广泛使用着。唐代私家园林诗中的神仙书写,毫无疑问是受到了道教神仙话语符号的影响,但是它已经超越了原本的使用意义和范围,用以表达唐人对于仕与隐、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态度和观念。
总之,透过唐代园林诗歌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看出唐人对于道教神仙信仰的态度,神仙及仙境已经不再“烟涛微茫信难求”,它已经落地生根,在人世间即可以实现,完成了神仙信仰的人间化与世俗化。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持的价值观念对神仙信仰的渗透,使得神仙信仰呈现出文人化的特点,反映了在唐代道教与世俗交通背景之下的文人思想与价值观念的调和与折中。园林诗中的仙境书写为我们展示了唐人多彩的内心世界,同时世俗化、人间化、文人化的神仙书写突破了传统游仙文学的范畴,扩大了文学表现的题材。
参考文献:
[1]林继中.唐诗与庄园文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2]侯乃慧.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
[3]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4]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罗香林.唐代文化史[M].台北:商务书局,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