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诸城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及其与小麦产量关系的模拟研究

2014-07-18刘淑云王丽丽张晓艳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模拟土壤养分小麦

刘淑云 王丽丽 张晓艳

摘要:对诸城市1981~2008年间的5种不同土壤类型(粗骨土、棕壤土、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养分变化及与冬小麦产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自然气候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养分聚类明显。对小麦趋势产量与土壤养分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因子对趋势产量的作用有明显差异,土壤速效磷含量与趋势产量关系显著,其次为速效氮;速效磷与其它养分因子的互作影响是趋势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磷肥的施用以及磷肥与其它养分的配比管理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

关键词: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小麦;产量;模拟

中图分类号:S512.1+S158.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077-05

土壤养分是影响产量的最直接因素,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土壤养分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关于不同土壤类型中养分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1~3],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小麦品种不同,其生理生化特征及产量和品质也不同。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指标进行配比施肥,是保证土壤养分均衡和获得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4~13]。本研究对县域尺度5种土壤类型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和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与小麦趋势产量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基本概况

诸城市位于山东潍坊东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5℃,全年总日照时数2 450 h,平均无霜期184天,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750 mm。地形属胶莱冲积平原南部的潍河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全市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0.1%;丘陵占22.6%;平原占32.25%;洼地占15.05%;水面占1.25%。境内最高点海拔670 m,最低点海拔19 m。全市土壤面积17.7×104 hm2,主要土壤类型有粗骨土、棕壤土、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等。其中,棕壤土为主要土壤类型,占56.55%,各乡镇均有分布。棕壤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活土层浅,养分含量不协调,水浇条件差,灌溉周期长。

1.2数据资料与分析

搜集诸城市28年(1981~2008年)5种土壤类型(粗骨土、棕壤土、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的基本养分数据和小麦产量数据,其中土壤养分包括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资料来源于诸城市统计局和农业局。对土壤不同养分与小麦趋势产量之间进行DPS统计分析, 其中小麦趋势产量由长序列小麦产量的非线性多项式模拟获得。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变化

对土壤养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1),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养分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变化幅度最小,其次为速效钾,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速效磷含量增长速率大于速效氮。粗骨土、褐土中有机质含量呈现出缓慢降低的变化,其它3类土壤表现为缓慢增长的变化;5种土壤类型中,速效氮含量均表现为增长,其中潮土增长趋势明显,砂姜黑土、棕壤土和褐土次之,粗骨土中的含量变化最小;速效磷含量变化差异不大,砂姜黑土增长最多,粗骨土增长最小;土壤速效钾含量,粗骨土中表现为缓慢降低,其它4类土壤表现为增长,其中,潮土增长最显著。

2.2不同土壤类型与冬小麦产量

首先对5种土壤类型的4种养分含量进行最短距离法聚类分析,土壤养分的距离(欧氏距离)分类清晰,有机质含量距离最短,聚为一类,土壤类型排序为粗骨土、棕壤土、砂姜黑土、潮土、褐土,距离依次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聚类距离变化规律明显,按粗骨土、棕壤土、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的顺序逐渐减少;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的距离差异较小,分析中归为一类;粗骨土速效氮含量距离独成一类。土壤有机质含量距离最短,速效磷含量距离次之,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距离最长,且二者距离差异不大。

对长序列的年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图2)可以看出,该聚类图表现出了3种距离分类。土壤类型的簇特征表现突出,按年度顺序,距离基本呈现先减少后持续增加的变化。3种分类中:第一类为1~6,年度包括1981~1986;第二类距离最短,类型编号为7~23,年度包括1987~2003,其中1995、1999和2002年除外;第3类包括15、19、22和24~28,年度包括1995、1999、2002和2004~2009。第1类6个年度的出现顺序为时间发展顺序;第2类的年度顺序,除有3年比较特殊划入第3类以外,顺序发展的8年(1987~1994)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有序出现,其它6年度的出现规律略有变化;15、22、24、25、19、28、27、26所对应年度的距离逐渐增长,这里划分为第3类,其中2006年度的距离最长。

2.3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

分别对5种土壤类型的4个营养因子与小麦趋势产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2)表明,小麦产量与5类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除粗骨土外,与其它4种土壤类型中的速效氮含量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棕壤土中4个养分因子与小麦产量的关系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潮土除速效钾外,其它3个养分因子与产量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2.4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与小麦趋势产量的回归模型

对不同类型土壤养分与小麦趋势产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的因子数量和种类不同,逐步回归因子与相关分析中显著因子类型基本一致。具体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见表3,因子组合的决定系数,单因子的粗骨土最小;同为3因子的组合,潮土最大。由因子的通径系数可以看出,褐土和砂姜黑土的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负值,由此可以判断,这两类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一直表现为失衡状态,已经影响到小麦产量和其它土壤养分的正常吸收和施用。endprint

由表4看出,粗骨土速效磷含量的因子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5671;棕壤土的最优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6154,因子包括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的最优回归模型均包括3个因子,但因子种类略有差异,与相关分析中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的因子基本一致。同时,潮土的方程相关系数最大,达到了0.7622,表现为极显著。

2.5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互作与小麦趋势产量的回归模型

多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因子组合对小麦趋势产量的效应不同。潮土的7类因子(互作)的决定系数最大(0.9028),褐土次之(0.7590);除砂姜黑土的因子组合数为5个之外,其它4类土壤类型的因子组合数均为7。对粗骨土而言,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互作效应最大,效应为负,其次是速效钾含量,效应为正,其它因子效应较小;棕壤土速效磷含量对趋势产量表现出明显的正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互作影响次之,且效应为负;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的速效磷含量对趋势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其它因子,均表现为正效应,速效氮和速效磷的互作效应次之,都表现为负效应。对单因子效应而言,棕壤土的速效氮、褐土和潮土的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负影响。由表5看出:粗骨土和砂姜黑土养分因子对趋势产量的回归模拟效果较差,棕壤土、褐土、潮土的回归模拟效果较好,其中潮土最好,表明潮土土壤养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也为不同土壤类型的施肥和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了依据。 多因子互作的最优回归模型见表6,粗骨土的回归模型表现为显著水平,其它4类土壤类型均为极显著水平。分析结果表明:7类因子的组合回归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小麦趋势产量,土壤类型之间略有差异。7类组合因子中,互作因子的影响突出,占因子数目的比例平均在55%左右,表明土壤肥料施用要重视肥料配比,单种肥料的过多施用或不足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长序列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因子变化差异明显,各类养分含量大部分表现为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粗骨土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及褐土的有机质含量表现出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不同养分的变化除因施肥管理措施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之外,同时也存在不同土壤类型的水肥保持能力不同而导致的养分变化差异。这种变化结果可为不同土壤类型的施肥管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聚类距离清晰,表明了某类养分在土壤中常年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显示了土壤不同养分含量的基本稳定性,同时也与人们长期的栽培管理习惯和土壤性质有关;对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的趋势产量以时间序列为轴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结果呈先缓慢减小后逐渐增大的变化,部分年份的距离变化不规律,可能是人为栽培措施、气候条件变化等的干预而导致的结果,有待更具体、深入的系统研究。

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趋势产量的最关键因素,不同土壤类型表现出了相同的结果,这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 长期注重氮肥的施用,造成土壤磷素缺乏而产生的“木桶效应”;② 磷肥的肥效特征决定了土壤磷肥供应的局限性。

不同土壤类型中的不同养分与趋势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可能与肥料施用、保肥、保水及土壤质地等有关。最优回归分析中的养分因子作用效应,可以作为不同土壤类型小麦栽培肥料施用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政华,刘芳,介晓磊,等.不同土壤类型对不同筋力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4):898-903.

[2]陈力平,王正银,黄云,等.土壤性状和营养物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4,24(4):143-146.

[3]王文静,何金环.不同类型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中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活性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6(5):894-896.

[4]董鲁浩,李玉义,逄焕成,等.不同土壤类型下长期施肥对土壤养分与小麦产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3):22-28.

[5]王立河,孙斌,裴瑞杰,等.不同土壤钾素对强筋小麦物质形成和品质关系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9,40(2):352-358.

[6]刘志琴,林东余,丁桂云.潮盐土种植小麦施用氮磷钾效应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3):49-51.

[7]徐茂林.氮素供应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36(6):983-985.

[8]刘淑欣,熊德中.福建省主要土类土壤供磷特性的探讨[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4,13(3):219-230.

[9]闫鸿媛,段英华,徐明岗,等.长期施肥下中国典型农田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时空演变[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7):1399-1407.

[10]李彦,于兴伟,高弼模,等.长期施肥对山东三大土类钾有效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2008,16(3):583-586.

[11]王爱东,陈静芬,李良,等.小麦配方施肥氮磷用量与产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4,22(增刊):50-51.

[12]李建军,孙传军,杨爱友,等.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52-54.

[13]孙克刚,李丙奇,杨秩娟,等.河南省三大土壤类型区的平衡施肥研究[J].化肥工业,2009,36(3):30-32,49.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82~84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徐立华,等:低磷胁迫对4个玉米自交系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11-01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磷高效利用玉米杂交种耐低磷机制研究”(ZR2010CM05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ZR2009DM037);国家“863”计划项目“玉米DH工程化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究”(2012AA101203)

作者简介:徐立华(1971-),男,硕士,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E-mail:xlh7124@sina.comendprint

由表4看出,粗骨土速效磷含量的因子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5671;棕壤土的最优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6154,因子包括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的最优回归模型均包括3个因子,但因子种类略有差异,与相关分析中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的因子基本一致。同时,潮土的方程相关系数最大,达到了0.7622,表现为极显著。

2.5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互作与小麦趋势产量的回归模型

多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因子组合对小麦趋势产量的效应不同。潮土的7类因子(互作)的决定系数最大(0.9028),褐土次之(0.7590);除砂姜黑土的因子组合数为5个之外,其它4类土壤类型的因子组合数均为7。对粗骨土而言,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互作效应最大,效应为负,其次是速效钾含量,效应为正,其它因子效应较小;棕壤土速效磷含量对趋势产量表现出明显的正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互作影响次之,且效应为负;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的速效磷含量对趋势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其它因子,均表现为正效应,速效氮和速效磷的互作效应次之,都表现为负效应。对单因子效应而言,棕壤土的速效氮、褐土和潮土的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负影响。由表5看出:粗骨土和砂姜黑土养分因子对趋势产量的回归模拟效果较差,棕壤土、褐土、潮土的回归模拟效果较好,其中潮土最好,表明潮土土壤养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也为不同土壤类型的施肥和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了依据。 多因子互作的最优回归模型见表6,粗骨土的回归模型表现为显著水平,其它4类土壤类型均为极显著水平。分析结果表明:7类因子的组合回归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小麦趋势产量,土壤类型之间略有差异。7类组合因子中,互作因子的影响突出,占因子数目的比例平均在55%左右,表明土壤肥料施用要重视肥料配比,单种肥料的过多施用或不足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长序列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因子变化差异明显,各类养分含量大部分表现为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粗骨土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及褐土的有机质含量表现出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不同养分的变化除因施肥管理措施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之外,同时也存在不同土壤类型的水肥保持能力不同而导致的养分变化差异。这种变化结果可为不同土壤类型的施肥管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聚类距离清晰,表明了某类养分在土壤中常年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显示了土壤不同养分含量的基本稳定性,同时也与人们长期的栽培管理习惯和土壤性质有关;对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的趋势产量以时间序列为轴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结果呈先缓慢减小后逐渐增大的变化,部分年份的距离变化不规律,可能是人为栽培措施、气候条件变化等的干预而导致的结果,有待更具体、深入的系统研究。

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趋势产量的最关键因素,不同土壤类型表现出了相同的结果,这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 长期注重氮肥的施用,造成土壤磷素缺乏而产生的“木桶效应”;② 磷肥的肥效特征决定了土壤磷肥供应的局限性。

不同土壤类型中的不同养分与趋势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可能与肥料施用、保肥、保水及土壤质地等有关。最优回归分析中的养分因子作用效应,可以作为不同土壤类型小麦栽培肥料施用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政华,刘芳,介晓磊,等.不同土壤类型对不同筋力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4):898-903.

[2]陈力平,王正银,黄云,等.土壤性状和营养物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4,24(4):143-146.

[3]王文静,何金环.不同类型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中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活性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6(5):894-896.

[4]董鲁浩,李玉义,逄焕成,等.不同土壤类型下长期施肥对土壤养分与小麦产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3):22-28.

[5]王立河,孙斌,裴瑞杰,等.不同土壤钾素对强筋小麦物质形成和品质关系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9,40(2):352-358.

[6]刘志琴,林东余,丁桂云.潮盐土种植小麦施用氮磷钾效应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3):49-51.

[7]徐茂林.氮素供应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36(6):983-985.

[8]刘淑欣,熊德中.福建省主要土类土壤供磷特性的探讨[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4,13(3):219-230.

[9]闫鸿媛,段英华,徐明岗,等.长期施肥下中国典型农田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时空演变[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7):1399-1407.

[10]李彦,于兴伟,高弼模,等.长期施肥对山东三大土类钾有效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2008,16(3):583-586.

[11]王爱东,陈静芬,李良,等.小麦配方施肥氮磷用量与产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4,22(增刊):50-51.

[12]李建军,孙传军,杨爱友,等.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52-54.

[13]孙克刚,李丙奇,杨秩娟,等.河南省三大土壤类型区的平衡施肥研究[J].化肥工业,2009,36(3):30-32,49.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82~84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徐立华,等:低磷胁迫对4个玉米自交系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11-01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磷高效利用玉米杂交种耐低磷机制研究”(ZR2010CM05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ZR2009DM037);国家“863”计划项目“玉米DH工程化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究”(2012AA101203)

作者简介:徐立华(1971-),男,硕士,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E-mail:xlh7124@sina.comendprint

由表4看出,粗骨土速效磷含量的因子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5671;棕壤土的最优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6154,因子包括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的最优回归模型均包括3个因子,但因子种类略有差异,与相关分析中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和显著相关的因子基本一致。同时,潮土的方程相关系数最大,达到了0.7622,表现为极显著。

2.5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互作与小麦趋势产量的回归模型

多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因子组合对小麦趋势产量的效应不同。潮土的7类因子(互作)的决定系数最大(0.9028),褐土次之(0.7590);除砂姜黑土的因子组合数为5个之外,其它4类土壤类型的因子组合数均为7。对粗骨土而言,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互作效应最大,效应为负,其次是速效钾含量,效应为正,其它因子效应较小;棕壤土速效磷含量对趋势产量表现出明显的正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互作影响次之,且效应为负;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的速效磷含量对趋势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其它因子,均表现为正效应,速效氮和速效磷的互作效应次之,都表现为负效应。对单因子效应而言,棕壤土的速效氮、褐土和潮土的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负影响。由表5看出:粗骨土和砂姜黑土养分因子对趋势产量的回归模拟效果较差,棕壤土、褐土、潮土的回归模拟效果较好,其中潮土最好,表明潮土土壤养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也为不同土壤类型的施肥和小麦栽培管理提供了依据。 多因子互作的最优回归模型见表6,粗骨土的回归模型表现为显著水平,其它4类土壤类型均为极显著水平。分析结果表明:7类因子的组合回归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小麦趋势产量,土壤类型之间略有差异。7类组合因子中,互作因子的影响突出,占因子数目的比例平均在55%左右,表明土壤肥料施用要重视肥料配比,单种肥料的过多施用或不足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长序列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因子变化差异明显,各类养分含量大部分表现为缓慢增长的变化趋势,粗骨土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及褐土的有机质含量表现出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不同养分的变化除因施肥管理措施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之外,同时也存在不同土壤类型的水肥保持能力不同而导致的养分变化差异。这种变化结果可为不同土壤类型的施肥管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聚类距离清晰,表明了某类养分在土壤中常年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显示了土壤不同养分含量的基本稳定性,同时也与人们长期的栽培管理习惯和土壤性质有关;对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的趋势产量以时间序列为轴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结果呈先缓慢减小后逐渐增大的变化,部分年份的距离变化不规律,可能是人为栽培措施、气候条件变化等的干预而导致的结果,有待更具体、深入的系统研究。

土壤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趋势产量的最关键因素,不同土壤类型表现出了相同的结果,这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 长期注重氮肥的施用,造成土壤磷素缺乏而产生的“木桶效应”;② 磷肥的肥效特征决定了土壤磷肥供应的局限性。

不同土壤类型中的不同养分与趋势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可能与肥料施用、保肥、保水及土壤质地等有关。最优回归分析中的养分因子作用效应,可以作为不同土壤类型小麦栽培肥料施用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政华,刘芳,介晓磊,等.不同土壤类型对不同筋力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4):898-903.

[2]陈力平,王正银,黄云,等.土壤性状和营养物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4,24(4):143-146.

[3]王文静,何金环.不同类型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中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活性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6(5):894-896.

[4]董鲁浩,李玉义,逄焕成,等.不同土壤类型下长期施肥对土壤养分与小麦产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3):22-28.

[5]王立河,孙斌,裴瑞杰,等.不同土壤钾素对强筋小麦物质形成和品质关系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9,40(2):352-358.

[6]刘志琴,林东余,丁桂云.潮盐土种植小麦施用氮磷钾效应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1(3):49-51.

[7]徐茂林.氮素供应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36(6):983-985.

[8]刘淑欣,熊德中.福建省主要土类土壤供磷特性的探讨[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4,13(3):219-230.

[9]闫鸿媛,段英华,徐明岗,等.长期施肥下中国典型农田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时空演变[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7):1399-1407.

[10]李彦,于兴伟,高弼模,等.长期施肥对山东三大土类钾有效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2008,16(3):583-586.

[11]王爱东,陈静芬,李良,等.小麦配方施肥氮磷用量与产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4,22(增刊):50-51.

[12]李建军,孙传军,杨爱友,等.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52-54.

[13]孙克刚,李丙奇,杨秩娟,等.河南省三大土壤类型区的平衡施肥研究[J].化肥工业,2009,36(3):30-32,49.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4,46(5):82~84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6卷第5期徐立华,等:低磷胁迫对4个玉米自交系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11-01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磷高效利用玉米杂交种耐低磷机制研究”(ZR2010CM05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ZR2009DM037);国家“863”计划项目“玉米DH工程化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研究”(2012AA101203)

作者简介:徐立华(1971-),男,硕士,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E-mail:xlh7124@sina.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拟土壤养分小麦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不同施肥模式对油茶植株营养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广灵县平川区土壤养分变化及施肥建议
一个高分子模拟计算网格的作业管理
工业机器人模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浅析
浅析柔道运动员的模拟实战训练
虚拟机局域网组建技术应用初探
稻蟹共作模式下稻蟹产出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