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2014-07-18汪丹丹
汪丹丹
摘 要: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将小学教育模式应用在幼儿身上,这种行为不仅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还违反幼儿教育教学规律,给幼儿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小学化”倾向 应对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是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教育任务的两个教育场所,一般来说,幼儿园教育能够为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幼儿的学习意识和生活技能。但是当前幼儿教育却逐渐脱离这个方向,越来越侧重对小学知识的学习,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正视的问题。下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1片面追求教育的难度和深度。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学制式教育的发展阶段,由于面对的对象有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和好奇心旺盛等诸多特点,再加上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幼儿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游戏式教育模式。但是近年来,由于人才竞争不断激烈,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逐渐凸现出来,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以获得更多的生源,幼儿园开始向小学靠拢。主要表现为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中听老师授课,授课内容不仅仅是一些趣味性生活常识,更多的是拼音、生字和算术,这对幼儿来说无疑有很大的难度,很难接受并真正懂得。
1.2过于重视结果的评价。
幼儿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为了为今后更高难度的求知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教学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开阔视野。但是由于社会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考虑并重视的是幼儿学到了什么或者对教师讲解内容了解了多少,把结果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幼儿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幼儿教师不应该对幼儿进行系统的知识训练,而应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学习,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帮助其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并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1.3用小学制度管理幼儿行为。
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特点,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比较多,因此幼儿园安排的学习、运动和游戏等活动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劳逸结合的教育形式将给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幼儿园游戏和休息时间远远多于小学。但是很多幼儿园的管理模式与小学几乎一模一样,按照班级规划和管理学生,制定统一的作息时间制度,有着严格的教学安排,其中用于上课和特长活动的时间占幼儿在校时间的绝大比例。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幼儿不能体会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而是在高度紧张的时间衔接中逐渐对学习感到疲惫和厌烦。
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应对策略
2.1加强宣传,促进科学幼教观念深入人心。
幼儿教育之所以呈现向“小学化”方向靠近的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并没有被大多数人了解并接受,为了限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发展,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育观念的宣传,将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的核心思想展现给涉及幼儿教育的人群,如幼儿的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等。科学的幼儿教育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和成长特点,不能将他们单纯地等同于成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好奇心,为他们营造快乐成长的氛围,摒弃社会中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从而逐渐淡化教育者幼儿教育“小学化”思想。
2.2提高幼儿教师教学水平。
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除了幼儿教育观念不深入人心外,幼师队伍的不健全同样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幼儿教育作为其他学制教育的基础,应该对参加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单独特殊化培训,这是因为其他普通师范类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为了更适合学校教学活动的需求,一般比较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幼儿教师除了要具有基本教学技能之外,在舞蹈、绘画和表扬诸多方面也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身体力行地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引导和教育。增加对幼儿教师培养资源的投入,如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培养班,使彼此之间的经验得以交流,进而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
2.3深化幼教体制改革,完善幼儿教育评价体系。
坚持当前对幼教体制的改革,丰富幼教活动的开展方式,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化发展,促进幼儿向全方面、立体化的发展模式靠近,逐步消除“小学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全面构建幼儿教育评价体系,杜绝将幼儿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单纯知识储备环节,避免因为升学率而导致的幼儿教育机构之间的恶意竞争,重视教育过程而不是教育结果,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寓教于乐作为指导思想。
3.结语
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小学教育,不能揠苗助长,而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否则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会扰乱正常的学制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小青.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及危害[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2]徐青.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及纠正和预防[J].林区教学,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