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
2014-07-18和锡健冯兆丽
和锡健 冯兆丽
摘 要: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的具有地域优势;云南高校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建设具有云南高校特色的体育教育,等等。并提出建议:组建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建设小组;在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中逐步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 引入
1.引言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目前云南除汉族外,共有彝、白、哈尼、傣、壮、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景颇、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蒙古、水、满、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1]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由于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多数地级市都属于民族自治区。从而形成了云南除昆明地区以外的高校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区域的特色。这一现状对于云南省高校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分析云南省高校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及有待改善的措施,对传承和弘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建设具有云南高校特色的体育教育具有积极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特点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羌、濮、越”三个民族是云南最早的先民,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各民族立体分布比较明显。[2]由于生存、战争、宗教信仰、文化交往等的需要,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各民族的体育活动。每个民族都有数十种甚至近百种体育娱乐活动,而每一种同名目的体育娱乐活动,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称呼,使用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及竞规则。云南省目前已从民族民间挖掘、整理出可推广的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400多项,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名录》的40%以上,构成了庞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系,由云南省推出的射弩、陀螺项目早已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出版发行了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省民族运动会和陀螺、霸王鞭等一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音像资料[3]。
目前云南省高校体育课程中一般设置的项目有:球类项目(足、篮、排、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田径(跑、跳、投、定向运动)、武术(长拳、太极拳等)、游泳、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瑜伽、飞盘运动等,大概也只有30项。占云南省现有的400多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可见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丰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提供了较大选择空间。
2.2地域特点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面,属于中国地势三个梯级的第二阶梯西南山原,山岭与谷地高差极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样性。居住于坝区或河谷的有白、回、纳西、蒙、壮、傣、阿昌、布衣、水、满和少部分彝族共11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龙舟、秋千、赛马、武术、丢包、东巴武术、霸王鞭等,坝区由于水土肥美,生活相对富庶,传统体育项目多体现为娱乐性和健身性;居住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景颇、布朗、德昂、拉祜、基诺和部分彝族共9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射弩、秋千、扭棍、摔跤、拔腰、布朗球(藤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多为生产生活的再现,主要为传授生产技艺和劳动技能;居住于高山、高寒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和部分彝族共7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吹枪、爬杆、溜索、上刀杆、打陀螺、芦笙舞等,这些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的后裔,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险恶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勇敢、强悍的性格,传统体育项目也多表现为狩猎、攀爬和与大自然的抗争及对民族性格的培养等。[4]
云南地域特点导致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有特色,它有利于分布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盛行的项目,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以外,还可以到本区域的少数民族群众当中更进一步学习和体会其中的文化含义。通过不同区域地方高校不同项目的开展,从而形成全面普及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的局面。
2.3人力资源
云南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除了为参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准备的训练之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群众里面不乏传统体育方面的能手,但是他们自己是运动的能手,可是他们不具备到学校里教学的能力。从少数民族区域出来的在读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参与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对于运动的组织、规则具有一定的了解,能辅助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但是,他们也不具备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较好地引入学校体育教育的能力。
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除需要具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的能力,更需要相关的专业课程作支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进行更深入、规范的研究。因此,必须吸取人才,不断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学科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发挥其最大效果。但是,现实情况是云南省体育教师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个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较注重理论性方面,对应用性方面较少关注,忽视了进入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领域。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拓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由此可见,云南地方上和高校里都具有一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者,缺少的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和专业课程。只要把这些基本具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者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者联系在一起,进行培训、学习、探讨、研究,是可以解决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的。
2.4特色体育教育办学
云南高校教学总体落后于外省市,要想有一席之地,特色是关键。云南最宝贵的资源是民族,最经典的品牌是民族,最耀眼的名片还是民族。[6]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纳入高等学校教育合情合理且势在必行。云南各高校依据课程开发原则和实际,开发出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是学校特色凸显的有效和快捷途径。如地处彝族自治州楚雄的高校可以依据开发出关于火的民族——彝族的传统体育课程,包括耍狮子、打陀螺、踢毽子等项目;地处滇东南的高校可以开发苗族的抛花包、哈尼族的双拐等。同时,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可使部分对少数民族体育感兴趣的学生脱颖而出,学校也可以借机建立相应的学校宣传代表队,如舞龙队、耍狮队、双拐队等,在恰当的时候参与高校的一些交流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可宣传学校,可谓一举多得。[7]
2.5民族文化的相互间学习和民族团结
云南各高校招生面向全国多个省市,在各高校里形成了各民族大聚会的局面,来自云南省以外的学生对于云南省及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是有限的,即使是云南本土的学生只要跨越了地州,对民风民俗的了解也甚少。高校没有开设相关介绍云南省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公共课程。体育教育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成了了解云南、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唯一公共教学课程。通过以下教学例子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如何增进民族文化学习。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其中许多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如蒙古族的赛马、彝族的摔跤、塔吉克族的叼羊等,这些体育竞赛的广泛开展,可以使人们的攻击心理得到有效宣泄和引导,成为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直接手段。[8]在高校里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学习,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而且在共同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
2.6云南省高校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就
民族体育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加强培养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提高竞技、表演水平,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民族体育项目基地,经常性地培训运动员。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开设民族体育专业或民族体育课。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从2001年起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开始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2002年起改为基础课程,并保持每学期36个学时,2006年,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2005年该院获得民族传统体育硕士学位授予点资格,200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对稳定队伍、保证传承、长期训练、水平提高等具有重要作用。[9]地州高校也尝试性地开设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如:大理学院建立了舞龙舞狮队和民族健身操代表队,面向体育专业学生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课及部分实践课,有效推进了云南高校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思路。可见,当前云南高校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略有成效。
3.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布具有地域特点;云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一定了解者颇多,但是缺乏专业人才;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有助于建设云南高校特色体育教育;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有利于促进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组建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建设小组,统一规范整体布局。
参考文献:
[1]张宏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云南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152.
[2]吴玲,王世瑛.中国旅游地区概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EB/OL]http://www.yn.xinhuanet.com/topic/2010-11/09/content_21350398.htm
[4]方祯黄,光伟.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6(5):91.
[5]句艳东,赵静冬.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开的教师调查分析[J].学理论,270.
[6]陈曦.云南26个民族的经典节庆Happy?快乐[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7]赵黎.论云南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开发[J].华章:54.
[8]贾效学.传统体育文化对构建少数民族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0:18
[9]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