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摄像机的嘎玛
2014-07-18
肩扛摄像机是嘎玛洛卓的标准动作,看起来他就像一个摄像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9年,扛机器成了嘎玛的职业病。前不久,他被调到西藏山南地区担任曲松县委宣传部部长,但嘎玛还是像一位普通记者一样,经常追在一队人马后面作“摄像”。
50岁的嘎玛在阿里电视台干了19年,后来调到山南电视台做台长,一干又是10年。说起自己的故事,嘎玛笑称“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嘎玛出生在阿里的革吉县,成长在普兰县,他对自己的出身很是自豪,“不仅是正宗的藏族,而且是正宗的阿里藏族。”
阿里位于西藏西部,地处偏远,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0.2人。当年,那里根本没有正规的路,所谓的路,嘎玛形容“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1981年,嘎玛乘坐解放牌汽车从阿里到拉萨,路上走了13天。那时,对于拉萨人来说,阿里像火星一样遥远。“现在好了”,嘎玛一脸开心地说,“乘飞机从拉萨到阿里,只要1个半小时。”
从遥远的阿里考入拉萨技校,是嘎玛人生中的一个“拐点”。毕业后,嘎玛回到阿里,刚好成立电视台,他就成了电视台的一员。在那里,他什么都做过,“包括电工、发电员、播音员,最后一直做到台长。”
因为出色的个人才华,加上肯吃苦耐劳,1988年,嘎玛被选派到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参加一年的播音培训。如今,仅仅憑口音,很难听出嘎玛是一个藏族人,能用流利的汉语和藏语播音是嘎玛的拿手绝活。
说起自己新闻生涯中的收获,嘎玛如数家珍,在山南电视台工作的10年间,他们所制作的新闻节目被采用率连续4年保持自治区第二名。
山南有一个金鲁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人文素质都是地区一流,早年却藏在深闺,不为人知。嘎玛首次推出了关于这个村庄的报道,使得这个小小的村庄逐渐声名远扬,最终成了山南地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为此,嘎玛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优秀新闻作品奖。
谈起西藏新闻发生的变化,嘎玛感慨:“过去的新闻,多是一些‘面上的报道,现在,我们注重的是深度报道。”他举例说,“比如我们县,从年初开始,就有一个很详细的年度新闻策划。”
2014年1月,嘎玛策划了几十个报道选题,内容涉及兑现农民工工资、农牧民技能培训、免费体验等,这些选题多与基层有关。他提出,把镜头对准基层,基层新闻所占比例要达到90%以上,让老百姓自己现身说法。
嘎玛每天都很忙碌,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桑日县一个寺院做事,小儿子2013年初中毕业,被昆明陆军学院录取。如今,嘎玛一家在山南有一幢200平方米的房子。“从小没吃没穿,现在却有这么大的房子,而且家庭美满,衣食无忧。他感慨,“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2013年,调到曲松县工作的第二天,嘎玛就去了海拔4500米的江塘村驻村蹲点,帮助贫困村争取资金和项目,如今的江塘村,路、电、水、广播电视样样齐全,“甚至晚上的路灯都通了。”说起这些,阿里藏族嘎玛洛卓笑得十分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