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渗透策略
2014-07-18刘艳英
刘艳英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策略有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正确认知中学地理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教育价值;运用多种方式,有机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渗透策略
一、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此后,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们和研究机构纷纷对可持续发展作了精辟的界定。在各种不同的定义中,至今被各界最广泛采纳的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在布特兰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调研报告中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涵盖了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领域,系统界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观。
二、正确认知中学地理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教育价值
在布特兰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它对于解决当前愈演愈烈的人口激增、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全球化问题,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在相互协调基础上创造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也是调节人和自然在区域矛盾上的主要科学。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基于目的上的高度一致性,时代赋予了中学地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殊使命,即中学地理在国民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上具有重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学地理教育的好坏已直接关系到国民能否正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直接影响着未来经济、生态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学地理是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目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渠道,而学校地理课又承担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已成为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基础课程。
三、运用多种方式,有机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在初中阶段积累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表象及经验,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才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一般,地理教师可通过如下方式有机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1.课堂知识渗透
结合课堂知识教学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是教师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地理知识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视频、图片、图表、文字、数据表格等多种信息刺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感染和熏陶,在润物细无声的观察学习和理性思考中得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的教育。例如,在《人口的合理容量》知识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出示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打出一辆公共汽车,车上每个座位坐满乘客,过道上还站着几位乘客;第二个幻灯片打出还是一样的公共汽车,但是车内坐满了人,过道上挤满了东倒西歪的人,车顶上坐满了人,车外还有人在不断地涌向这辆车……学生看见第一个画面的时候没反应,看见第二个画面的时候,全班顿时沸腾了;接着第三张是漫画“苦难的母亲”——穿得破破烂烂的地球母亲背着几个孩子,手上抱着几个,旁边还站着好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全班学生看到后都陷入沉默和思索中……我抓住时机抛出问题:“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在那三张幻灯片的感官刺激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很快明白了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若超过地球的承载力,地球就会像那辆超载严重的汽车一样翻车——生态系统崩溃,导致我们人类走向灭亡。接着,在学生明确了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的基础上,我在教学影响因素的知识时,用幻灯展示了课本第12页图1.10“木桶效应”的图片,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各种资源的影响作用一样吗?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通过对“木桶效应”的热烈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小组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仅透彻理解到“各种资源决定着大小不一的环境承载力,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决定着环境人口容量,有限的地球资源只能供应有限的人口”的原理,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他们对“人口数量的增加必须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正确认知。
2.课外专题探究
围绕专题的课外活动是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通常,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以下专题课外探究活动:(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阅读报刊、杂志中收集地理知识卡片、图片,比如,学生可以把收集的各类火山图片装订成可爱的小册子,加深他们对火山与环境、人类关系的认识;(2)开展地理手抄报、墙报评比,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3)请一些专家作有关热点,如雾霾等问题的专题讲座,与专家互动,深入探究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3.实地调查与体验
实地调查与体验式活动就是让学生投身到真实的地理环境和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展开调查,做到亲身体验、亲眼目睹,验证他们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和理念的正确性。比如,为了真实地了解近年来我县在发展乡镇经济过程中对瓷土、钼矿、稀土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我利用五一假日组织带领学生到被污染的河流、沟渠、农田、果地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受灾农户和附近居民,请他们介绍环境污染前后的生产生活情况,发现虽然采矿为农民增加了收益,但是由于不少山里的厂矿就地洗矿、提精,含有硫酸草酸的废水肆意排放,它们给环境带来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污染和破坏,河中早已无鱼可捕,农户的田地无水可灌,连附近山地里的沙田柚也逐年减产。调查了解到这一情况,让学生真实体验了污染、破坏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到以牺牲环境效益换取经济效益的行为后果是多么可怕。在实地调查体验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矿业经济应如何健康发展才能造福家乡,并撰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在调查报告中纷纷列举了污染、破坏环境的现象和危害,提出了如何做到人地和谐共处、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因此,通过地理实地调查与体验式活动,不仅能丰富、充实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主动对当前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深入认知人与人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促使他们能从更理性的角度去确定人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树立其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段景春.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严志强.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
?誗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