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外”中走出精彩
2014-07-18徐正祺
徐正祺
摘 要: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异常现象,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如何在课堂上巧用这些异常现象呢?它是所有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往往在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互相得到提高。
关键词:实验;异常现象;初中化学
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例如,因试剂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因试剂保存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等。由此可见,实验中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
一、利用实验“异常”现象,培养学生探“异”的科学精神
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往往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寻找未知、获得新知的奇妙过程中,显示了等待研究者去挖掘的知识价值。纵观近现代化学史,所有新元素、新学说、新理论的创立,无不与化学家们进行化学实验时的异常现象密切相关。通过化学史上化学家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发现真理的事例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面前不能有半点疏忽、懒惰和粗心大意,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敢于探“异”的科学精神。慢慢地学生就会自觉地在实验中观察一些异常现象,在遇到异常现象时就会打破思维定式,大胆质疑,敢于开拓新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在揭开“异常”面纱过程中获得知识真理。
二、利用实验“异常”现象,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程中已经广泛被采用,但是,探究素材的选取决定了探究活动能否得到学生的欢迎,更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化学实验的“异常”现象具备了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素材的种种要求,因此,在化学课堂上,不要将实验中出现的“异常”归结为“失败”,而应该进行整理研究,选择性地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思想。实验的异常现象的原因由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学生在学习中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说教获得解释,而是由自己亲身体验,通过一系列的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获得,这不仅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挖掘,而且心理上得到满足,获得成功体验,增进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利用实验“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自由的思想会为创新的翅膀插上丰厚的羽翼,创造性的思考建立在独立自主、摒弃常规的基础上,不受权威影响、不受传统束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意外实验现象可作为一条有效的探索途径。实验中若出现意外现象,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意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时,分别用镁条、铝片、铁钉与稀盐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几乎不反应,基本上看不到气泡。这一现象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否矛盾呢,这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疑惑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让学生等会儿再观察现象。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气泡,一旦出现气泡后,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温度很快升高,为什么要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气泡呢,学生开始讨论,铝与盐酸一接触就要反应,说明刚开始铝没有与盐酸接触,那铝片表面是什么呢?我再展示表面已被氧化的镁条,学生很快能答出铝片表面已被氧化,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必须将这层氧化物除去以后,铝才与盐酸反应。只要铝与盐酸开始反应,放出的热使反应速度加快,现象十分明显。实验异常现象往往呈现一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从多角度推测、假设和构想产生异常的原因,设计独辟蹊径的实验方案,采用新颖独特的实验装置。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异常”现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机会,充分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功能与教学价值,就可以取得从正常实验中所得不到的效果,达到用正常实验难以实现的目标。同时,实验“异常”现象也有利于促使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随时不能放松自己,多学习,常反思,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参考文献:
[1]诸葛彪,董克发.自主教学操作完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9-161.
[2]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261.
(作者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化学组)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