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2014-07-18欧玉进
欧玉进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形成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起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景;自主探究;拓展应用;评价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初步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美国的教育观也主张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可见问题是思维的方向与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与教育科研的重要课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保障。时下,花哨的无实效、有形式无实质的数学课时有发生,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教学资源,适时引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从创设问题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
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激发了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请看我们校园的美丽图片,你们从中能发现哪些图形呢?除了能让学生欣赏到美之外,从这些建筑中学生还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建筑物中找到图形?学生自然而然就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并通过“指、找、画、辨、说”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就会产生一系列数学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感知中逐步建立表现,以学生生活经验、已有知识、问题情境“三个不同层次的比较”,引出“三角形特点”的问题,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问题”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子,多样化的问题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二、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数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分析思考,学会创造与体现,促进思维的多向拓展,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的内角和”时,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到底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大部分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因为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会产生误差,所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有没有尽量避免误差或没有误差的方法呢?于是就产生了拼的方法、折的方法,从而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在这样轻松、包容的学习氛围,进行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通过“想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并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这样,让学生在愉悦中引发数学思考,在探究中产生冲突,在思辨中完成顿悟,“化难为易”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学生思维深处。
三、从学生的拓展应用中深化数学问题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一定要通过练习。只有通过不同梯度类型的练习,才能在拓展中应用,从而深化数学问题,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在“小数乘法”一课中,当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0.6×7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推算0.6×0.7。学生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1)0.6×0.7=4.2;(2)0.6×0.7=0.42。当两种意见出来的时候,教师不动声色,而是让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1)对,有人认为(2)对。这样学生由疑惑到理解,思维由混沌到清晰,这种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对学生来说多么可贵!然而,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停下来,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乘法的积都会越来越小呢?这时教师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始终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而是给学生很大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测、试误、解疑中,逐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通过剖析算理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顺应。这样,学生从新问题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深化了数学问题,学生感受到探索问题的乐趣,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从学生的评价反思中升华数学问题
实践证明,师生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与提炼过程。教师只有把教学视为学习的场所,在不断反思、发现、研究过程中,方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教师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成为新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和发展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如,每一节上课的总结评价这个环节教师都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学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还有哪些疑问?所以,教师在总结延伸时的提高要全面有序,但提的问题不要“过多”,一节课上教师的问题过多,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提的问题不要“过宽”。为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有的教师问题设计过大、过宽,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提的问题“过难”,“过难”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所适从。长期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从而升华数学问题。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位的必由之路。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形成问题的能力,进而探求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通过教学的师生互动、平等对话,产生新的问题走出教室。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前沁逸夫小学)
?誗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