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52例疗效观察

2014-07-18张富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8期
关键词:黄体酮孕激素先兆

张富林

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52例疗效观察

张富林

目的探讨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2例, 对照组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不良反应, 分别于孕8周内和孕9~12周内对患者的孕激素(P)、雌二醇(E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进行检测, 同时以B超监测孕妇胚胎的发育情况。结果孕8周内,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P、E2、HC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9~12周,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足月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流产率、新生儿畸形率、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疗效较单用黄体酮更显著, 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妊娠结局良好,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作为妊娠期常见多发病, 其发病原因多样且复杂, 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能造成妊娠终止, 给孕妇身心带来巨大伤害[1]。因此早期诊断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先兆流产患者, 年龄20~37岁, 平均年龄(26.5±2.5)岁,孕周6~12周, 平均孕周(9.1±1.1)周。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2例, 对照组采用黄体酮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B超监测, 对照组肌内注射黄体酮20 mg, 1次/d, 持续2周。观察组每日交替肌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 U与黄体酮20 mg, 持续10 d, 若未见明显先兆性流产症状, 单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量减少至1000 U(每3天1次, 维持2个孕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保持卧床休息, 实施心理疏导, 并禁止性生活。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采血, 并实施各项激素检查、B超检测以及孕检。

1.3疗效评判标准[2]足月分娩即为成功保胎, 流产即为保胎失败。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感染、臀部硬结、皮疹等。分别于孕8周内和孕9~12周内对患者的P、E2、HCG进行检测, 同时以B超监测孕妇胚胎的发育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的比较 孕8周内,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P、E2、HC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9~12周, 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妊娠结局及临床不良反应的比较 观察组的足月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流产率、新生儿畸形率、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孕9~12周内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时间P(nmol/L)E2(pmol/L)HCG(U/L)观察组52孕8周内 58±19124±27 1825±541孕9~12周内124±31a911±202a69824±342a对照组52孕8周内 61±20123±21 1821±531孕9~12周内 60±17172±4412051±323

表2 两组妊娠结局及临床不良反应的比较[n(%)]

3 讨论

先兆流产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指的是停经后阴道少量流血, 伴有或不伴腹痛, 没有妊娠物排出的一种妊娠症状, 早期先兆流产即怀孕12周之前出现流产先兆, 在妊娠人数中占10%~15%, 在自然流产人数中所占比例高达85%[3]。早期先兆流产原因较多且复杂, 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因素(孕妇过度劳累、免疫功能异常、体质虚弱、生殖器异常等)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开放和人类个性的释放, 女性人工流产次数不断增多, 导致先兆流产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为此早期诊断先兆流产,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对先兆流产患者常以黄体酮肌内注射治疗, 但疗效欠佳[4], 患者容易出现硬结、红肿、皮疹等临床不良反应。本研究以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 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良反应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产妇早期先兆流产的主要原因中, 黄体功能不全所占比重较大[5], 因此,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仅对妊娠黄体给予了很好的支持, 还促进了孕激素与雌激素功能, 为孕卵着床和发育创造了良好的内膜环境[6]。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还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功效,可对受精卵予以保护。

本研究中, 自排卵后2~3 d即给予黄体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 结果表明, 孕9~12周内, 患者的的血清P、E2、HC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研究表明[7],单以黄体酮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对先兆流产的保胎成功率提升不明显。本研究中, 以黄体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治疗至第12个孕周方才停药, 表明长时间持续用药对患者自身妊娠黄体的成熟度有明显提升, 伴随P、E2、HCG水平的提升, 相当于一个正常生理性的渐变过程, 提高了保胎的成功率。

临床研究表明[8], 虽然单用孕激素有助于孕激素的提升,但孕妇子宫内膜组织细胞无法有效摄取这些孕激素, 以致效果不甚理想。由于激素需要通过受体发挥作用, 若激素与受体功能异常或减少, 则可能造成子宫内膜的不正常发育, 因而引起流产。因此可以推测, 先兆流产患者排卵后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不仅有助于雌激素的分泌, 还使子宫内膜中的受体含量得到提升, 对内膜的反应性予以了改善, 充分发挥孕激素的效应, 为子宫内膜的造成发育提供了保障, 孕卵着床更佳, 降低流产的发生率, 提升了足月分娩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 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疗效较单用黄体酮更显著, 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妊娠结局良好,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孙晓海, 李东升.黄体酮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先兆流产的效果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19):2536-2537.

[2] 曹杰.血清孕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测在早期先兆流产中的临床意义.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5(3):185-188.

[3] 柯国女, 张娜, 林维, 等.地屈孕酮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先兆流产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20):61-62.

[4] 孙燕.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伍天然黄体酮针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 16(1):80-81.

[5] 黄芳, 宁华丽.淋巴细胞主动免疫与黄体酮及HCG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7):184-185.

[6] 齐梅英, 赵允.黄体酮胶丸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3):168-169.

[7] 施毓碧, 罗丹丹.黄体酮与绒促性素联合用于复发性流产53例疗效观察.福建医药杂志, 2011, 33(1):107-108.

[8] 张雪梅.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及B超监测在早期先兆流产中的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1):75-76.

2014-05-26]

456500 河南省林州市城郊乡卫生院

猜你喜欢

黄体酮孕激素先兆
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对比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警惕!这8种梦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先兆流产,别害怕
保胎药须小心服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分析
黄体酮是保胎的“灵丹妙药”吗
黄体酮序贯疗法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