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酗酒后肝性脑病昏迷多致急性加重型酒精脑病

2014-07-18刘明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肝性酒精性脑病

刘明波

酗酒后肝性脑病昏迷多致急性加重型酒精脑病

刘明波

目的 分析酗酒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出现昏迷后诱发急性酒精性脑病的比例和病死率。方法 统计本院近3年急诊收治的酗酒后昏迷的患者34例, 剔除13例其他原因所致昏迷患者, 对第一诊断“肝性脑病”患者的诊疗过程、检查、病情变化、预后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至第3周诊断“急性加重型酒精性脑病”比例达85.71%, 死亡率达52.38%。结论 酗酒患者肝性脑病昏迷后多导致急性加重型酒精性脑病, 病死率高, 需早期防治。

酗酒;肝性脑病;昏迷;急性加重;酒精脑病;死亡率;早期防治

长期酗酒可致酒精性肝病, 并发肝性脑病, 也可致“酒精性脑病”等。近年发现此类患者发生昏迷后急症入院, 仅积极治疗“肝性脑病”, 多会出现预后差, 病死率高的现象。作者统计了本院近3年收治的“酗酒后昏迷”患者34例,经分析发现“酗酒诱发肝性脑病昏迷大多可致急性加重型酒精性脑病”, 这可能成为患者久治不愈或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将34例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4例患者剔除“急性酒精中毒”7例, “低血糖昏迷”2例, “饥饿性酮体昏迷”1例, “低钾低氯性昏迷”2例, “低渗性昏迷”1例, 余21例均第一诊断拟诊“肝性脑病”收治, 以这21例患者做为本次对比评价分析的研究对象。其中饮酒史最短的10年, 最长的30余年, 平均15年左右。饮酒量少者5~6两/d, 且入院前有过量饮酒史。饮酒最多的近1年每日均在10两以上, 每日多次饮酒。入院前曾诊“酒精性肝病、肝硬化”14人, 平日有“手抖动、反应迟钝、精神行为错乱、走路不稳”等相关症状的6人。

1.2检查与治疗措施 21人入院2 d检查结果:血氨增高9人;脑电图异常21人;肝功能异常17人, 维生素B1降低18人;颅脑MRI发现“脑水肿、脑萎缩”8人, 13人无阳性发现;扑翼样震颤阳性12人。主要治疗方案:①吸氧,甘露醇降颅压, 纳洛酮促醒;②采用鼻饲等方法控制蛋白质补充, 调节水电平衡;③醋酸灌肠, 乳果糖通便, 注射精氨酸等降血氨;④注射支链氨基酸、维生素B1;⑤保肝、冰帽脑保护, 适量镇静剂。治疗第7日复查颅脑MRI, 发现“小脑软化灶”4人, “脑干或小脑、基底节区点状高密度灶”7人,结合眼球震颤、精神障碍等表现, 新增诊断“急性Wernicke脑病”11人。治疗至15日复查MRI, 又增“丘脑、小脑出血”3人, “脑干密度不均”2人, 拟诊“急性酒精脑病”。到21日再增“延髓出血、小脑出血”各1人。共诊断“急性酒精脑病”18人, 其中11人死亡。余10人转慢性恢复期。

1.3转归与统计 见表1。

表1治疗周期内新增“急性酒精性脑病”发病比例与转归比较[n(%)]

2 结果

对21例患者诊疗过程中动态观察、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分析, 作者得出结论:酗酒患者一旦发生肝性脑病昏迷后大多会导致急性加重型酒精性脑病, 患病率高达85.71%,死亡率超过50%。

3 讨论

3.1疾病特点

3.1.1生活习惯 酗酒患者饮酒史较长, 可达十几年或几十年, 生活习惯很不规律, 饮食质量和数量无法保障, 极易导致身体营养缺乏, 甚至罹患多种疾病, 致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同时患者因酗酒不被亲人关心甚至漠视, 当被发现发病时送诊即已非常严重, 因此这类患者院前患“酒精肝病”和“慢性酒精性脑病”的恐怕不在少数。

3.1.2生理病理 嗜酒伤肝, 持续饮酒是导致肝细胞损害、肝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严重的并发症有肝性脑病和酒精脑病。肝脏是人体许多必需物质吸收、转化和代谢的重要脏器, 当肝功能损害不能被代偿时, 就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腹水、门脉高压、凝血因子缺乏、出血贫血、维生素B1吸收障碍、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肝性脑病”正是由于肝功能异常导致肠道毒性代谢产物“氨”不能被及时排出而透过血脑屏障引起的脑功能紊。而“酒精性脑病”除了乙醇对大脑皮质结构的直接损害以外, 维生素B1的缺乏是导致神经轴索变性和脱髓鞘改变的罪魁祸首。

3.2原因分析

3.2.1基础因果 当酗酒的患者发生急性“肝性脑病”时,多半会处于昏睡期或昏迷期, 而急性脑病大都会引起颅脑水肿、脑缺氧、脑组织细胞代谢障碍、神经组织功能受损。所以可能导致脑萎缩, 加重脑皮质损害, 破坏神经传导径路,抑制神经中枢兴奋性, 改变其应激阈值, 最后又会使原有的“慢性酒精性脑病”进入急性加重期。

3.2.2合并症 长期酗酒肝硬化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等, 当肝功能障碍导致凝血因子缺乏使出、凝血机制异常时, 在急性“肝性脑病”引起的“脑水肿、脑小动脉痉挛”等情况下, 会加重脑缺血、缺氧, 使血管脆性增加、内皮水肿, 出血或渗血几乎不可避免, 而一旦出血会形成一些破坏性病灶, 这容易刺激患者出现“癫痫”样等反复抽搐发作。而且出血灶对脑功能区域的压迫和直接损害也会集中加剧神经系统的受累症状。

3.2.3并发症 神经系统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严重损害最终会使患者处于“肢体瘫痪、神志淡漠、大小便失禁”等无法自理状态, 而长期卧床难免会出现“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或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这些危险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或是经久不愈。

4 结论

对酗酒患者“肝性脑病”后出现昏迷情况的处理, “降氨保肝”固然重要, 但脑保护和营养神经更重要。降颅压、降血压应立即进行, 这有利于减少脑组织细胞和神经中枢损害, 降低出血率;补充维生素B1适合所有患者;保持脑部低温, 延迟促醒时间, 会减少能量损耗, 更有利于脑细胞功能存留;选择适宜剂量和种类的镇静剂可控制躁狂、癫痫、痉挛抽搐样发作, 减少周围神经损害;采取措施早期防治并发症和有效的护理指导对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必不可少。

265402 烟台招远市蚕庄中心卫生院

猜你喜欢

肝性酒精性脑病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天麻素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