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重症肺炎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4-07-18杨存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婴幼儿气道心率

杨存明

婴幼儿重症肺炎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研究

杨存明

目的 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吸氧治疗, 给予观察组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换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呼吸、危重症评分、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恢复时间、肺部体征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婴幼儿重症肺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血气分析指标

本院为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 提高婴幼儿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 将邓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吸氧治疗, 观察组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由哮喘、心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49例, 女37例, 最小年龄3个月, 最大年龄6岁, 平均年龄3.2岁;其中48例患儿为I型呼吸衰竭, 38例患儿为Ⅱ型呼吸衰竭;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PTCU常规监护, 并给予患儿常规抗感染、利尿、强心、血管活性药治疗, 病情严重者则应给予其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同时还应给予患儿吸痰、高频雾化等治疗, 从而确保呼吸道通畅;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选取合适的鼻塞, 将NCPAP气流量设置为8~12 L/min, 将呼气末正压设置为3~6 cmH2O,将吸氧浓度设置为30%~60%, 以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依据对呼气末正压值及吸入氧浓度进行调整, 在吸入氧浓度小于等于30%、经皮血氧饱和度大于95%、呼气末正压下降为2~3 cmH2O、血气分析基本正常、稳定12~24 h将NCPAP撤出, 然后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治疗, 并逐渐停止吸氧。对于鼻塞不耐受、张口呼吸、哭闹患儿应应通过口含安慰奶嘴的方式进行安抚, 如果需要可给予患儿静脉持续泵入咪达唑仑治疗, 从而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常规组患儿则行鼻导管吸氧治疗, 氧浓度应控制在23%~25%, 若患儿病情加重则应给予其面罩吸氧治疗, 若治疗无效则应给予患儿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在治疗前30 min及治疗后24 h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换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 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心率为(168±13)次/min, 呼吸为(68±7)次/min, 危重症评分为(68.5±9.4)分, 治疗24 h后心率为(130±10)次/ min, 呼吸为(45±5)次/min, 危重症评分为(88.3±10.2)分, 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心率为(170±12)次/min, 呼吸为(67±8)次/ min, 危重症评分为(67.5±10.3), 治疗24 h后心率为(158±11)次/min, 呼吸为(58±7)次/min, 危重症评分为(69.4±13.3)分,两组患儿治疗前心率、呼吸、危重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有所改善, 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组别例数PaO2(kPa) PaCO2(kPa) HCO3-(mmol/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36.5±1.67.6±1.37.4±1.76.7±1.618.6±4.322.4±3.5对照组436.4±1.46.6±1.57.4±1.67.6±1.317.7±5.218.7±4.4

2.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为(20.4±7.5)h, 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为(18.4±5.6)h,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30.8±6.4)h, 对照组患儿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为(40.6±9.5)h, 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为(46.4±8.6)h,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48.5±7.4)h,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43例患儿中3例发生心功能不全现象, 4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现象, 1例发生气管插管,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6%, 对照组43例患儿中6例发生心功能不全现象, 9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现象, 4例发生气管插管,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4.2%,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肺炎是临床上常见一种疾病, 患者多为婴幼儿, 重症肺炎病情较为严重, 且可发生呼吸衰竭、肠胃功能紊乱、心力衰竭、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1]。据调查, 全球每年约有350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肺炎, 其越占据了5岁以下病死儿童的28%左右;而我国每年因肺炎而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则高达35万, 而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则占据了全部肺炎死亡儿童的20%~30%, 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因此, 及时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传统的鼻导管、面罩吸氧治疗虽具有无创、操作方便等优点, 然而其氧浓度较低, 氧弥散不足, 且无气道正压, 难以减少呼吸肌做功。有创通气具有气道正压, 可有效的减少呼吸肌做功, 且其氧浓度较高, 可增加氧弥散, 然而该治疗方式有创, 且操作较为复杂,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等现象[3]。因此,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强胸腔内压力, 减少静脉回流量、降低每搏输量;从而重新开放萎陷的肺泡, 使弥散面积增加, 从而对通气流量比值及氧合进行改善;同时该治疗方式还有助于改善肺的顺应性, 有助于重新开放萎陷的肺泡, 且有助于肺表面活性物质释放。其在治疗心衰方面可有效的对通气及血流比值进行改善, 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增加心肌氧合, 从而促进心率减慢, 从而有效的延长心室舒张时间、增加心室舒张期充盈, 使心肌耗氧量降低, 进而有效的减轻心脏负荷[4]。此外, 该治疗方式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气道内阻力低于气管插管等多种优点,因而可有效的避免感染、气压伤等现象发生[5]。因而, 将其应用于婴儿重症肺炎的治疗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 给予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1] 张碧清,谢冰,李小梅,等.支气管纤维镜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12): 1550-1551.

[2] 俞蓉.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临床肺科杂志, 2013,18(6):1039-1040.

[3] 廖炀,李秀芬,朱军,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临床儿科杂志, 2013,31(2):117-119.

[4] 董金涛,梁丽红,熊静.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高危因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13,(2):225-226.

[5] 侯伟.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2,37(6):666-667.

474150 邓州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婴幼儿气道心率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心率多少才健康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