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4-07-17胡乔
胡乔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学生有统计资料显示,以往的学习中有10%的人因数学的美丽而踏上研究之路;有20%的人因为有数学而奋发向上;有55%的人因数学而远离学习。据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调查,数学是学生“最爱又最恨”的学科。数学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神秘莫测,枯燥费解甚至高不可攀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也乏味。学生刚进入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时,普遍对数学有兴趣,但没多久就开始厌学数学,学生的兴趣是在乏味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减退的。那么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数学课程的“繁、难、偏、旧”,二是“缺少兴趣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走近数学、了解数学。
一、还原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知识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不断抽象形成的。由于传统课程丢弃了社会实践的具体问题到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省略了知识产生过程,导致数学知识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故教学中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内容,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学生从步入校园就开始接触到数,数是数学的基础,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数的产生过程。数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扩大。刚有人类,数并没有产生。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捕鱼和采果为生,为满足食物的需要,必须顾及到人数、工具和收获物多少的问题,数的概念便逐步产生;由于计算的需要而产生十进制,进而出现了自然数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探索自然的不断深入,数也就不断扩大和延伸。又如,学生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接触到并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关心的足球队参加比赛净胜球的计算;每个企业年纯收入的计算,每个家庭收支的计算,等等,就是有理数的加法;学生所在班级的全体学生、所有的书、所有的衣服都构成一个集合;一个学生对于自己拥有的书本、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桌椅都建立起一个对应。由此可见,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努力把学生所学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家华罗庚说的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二、引入数学故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经典故事引人入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它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会起到不断激励的作用。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出一道题:1+2+…+99+100=?请学生计算,然后介绍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9岁时的奇妙速算方法,从首尾两项依次相加1+100,2+99,…,50+51,均为和101,故乘以数对的个数50,便得5050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此运算的规律。只要每位数学教师因地制宜地把数学的经典故事引入到数学教学中,一定会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增加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美主要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等,它广泛地存在数学之中。
1.数学中的对称美随处可见。几何中有中心对称图,如长方形、圆等;轴对称图形,如正方形、等边三角形、椭圆、双曲线、偶函数图象等。代数中著名杨辉三角、牛顿二项式、完全平方公式、集合的运算性质等,它们的对称都给人一种优美、舒适之感,正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2.数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方法、结果、逻辑上。数学方法追求精炼、简单,每一种简单、快捷的解题方法都给每一位解题者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回忆。数学结果也是通过简单的符号、公式、定理来正确表达,使结果简单、明了。
3.数学的统一美也是不可少的。如负数的引入,相反数概念的产生、有理数加法和减法得到统一为代数和的形式;有了倒数概念,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上它的倒数,乘法与除法得到了统一;在进行指数概念扩充,引入负指数,分式和整式得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引入分数指数,根式和指数式在形式和运算法则上都达到了和谐统一。又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面而得到,它们是统一的圆锥曲线的各个不同形态。
4.数学的奇异美主要反映在教学方法和结果新颖、奇特,颇有“出乎意料”而让人叫绝的意味。如人们以为所有函数都是连续函数,或分段连续函数,但是狄利克雷函数的出现,由于它在实数轴上处处有定义,但处处间断,这种奇异性的发现,使人们对连续性的美妙之处看得更清楚。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数学“看得见”,消除数学神秘感
数学知识是由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学生学习数学难免出现对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掌握,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甚至恐慌的感觉。因此,如果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当形象化,使数学“看得见”,打破数学的神秘感,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是有很大帮助的。如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几何体,学生不用单靠想象,还能直观、清楚地“看得见”,这对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数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使抽象数学内容形象化,打破数学的神秘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让学生“做”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摸得着”,没有畏惧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是被动的听众局面,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纸做的三角形,上课时要求学生动手,把三角形三个角剪下来,再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度量,发现三个角拼成的角为180o,并从中发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o的方法。又如,“位置”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学生个个成为演员,在自己的舞台上扮演各自角色,让学生与数学亲密接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触手可及。“分段函数”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家水费的计算、存款利息的计算,让学生发现“分段函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摸得着”的,它的存在就在生活中。
总之,教师要有热爱数学的精神,良好的数学修养,掌握高超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主动地学好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