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途径
2014-07-17陈碧娥
陈碧娥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是智力的核心。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课堂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的活动过程,素质教育的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才能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学会”到“我会学”的转化。本文试图从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途径。
一、化学实验是有效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巧妙地设计生动、鲜明、有趣的实验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们应扬化学实验之长,以实验诱发思维,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实验。如,高一教材“钠”一节中,通过演示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教师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借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由于该实验新奇有趣,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学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十分踊跃,然后教师把答案归纳如下:金属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但很快变暗;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嗤嗤的声响;小球慢慢变小最后消失,滴有酚酞的水变红。教师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此时学生正处于一种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他们急于弄懂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因此会积极自觉地看书、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维,而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真知。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巧妙地给以“点拨”“诱导”,同时注意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金属钠性质活泼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保存?钠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钠着火了怎么办?自然界中钠以什么形态存在?工业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制备金属钠?在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规律。这种以实验诱发思维,以认知为动力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设疑、释疑是核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是高不可攀的,也不能是唾手可得的。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设疑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引入新课,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言不仅能起到新旧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萌发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新课的引入要展示矛盾,形成“悬念”,势必“引人入胜”,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迅速进入“角色”。如,在讲“焰色反应”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为什么节日燃放的焰花会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通过实验说明:多种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特殊颜色,“烟花”就是利用“焰色反应”的道理制成的。在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看书,思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加深了学生对“焰火反应”的理解和记忆。
2.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都应围绕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如,在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下面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启迪思维:氢氧化铝为什么显两性?制氢氧化铝为什么用氨水而不用氢氧化钠?Al3+、AlO2在水溶液中存在的酸碱环境是什么?如何除去氯化铝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氯化镁杂质?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铝溶液时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有两瓶失落标签的试剂,已知一瓶是硫酸铝溶液,另一瓶是氢氧化钠,不用任何其他试剂,怎样鉴别它们?这些充满困惑的问题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冲动,促使学生主动看书,专心致志倾听教师的讲解,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3.一堂课的尾声犹如“压轴戏”,不仅能起到“强化”和“反馈”课堂教学的作用,而且可以承上启下,为下一节新课埋下“伏笔”。可设计典型例题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如何应用在解题中。师生间不仅有追求真理的思维共振,也有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从中体验了认知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4.启发、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技能,既是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激发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把握发明创造的新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温馨、和谐、平等的氛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质疑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一方面要对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同时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习,以便产生更大的认知内动力。通过对问题层层剖析、步步推进,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高峰,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教师感到了欣慰。学生会从心理上感受师生是在友好合作关系中共同担负追求真理的任务,从而以更顽强的毅力自己解决疑难并发现规律。
三、联系实际、志趣是先导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才能精力集中,积极思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化学家的事迹与成就。如,讲述纯碱时,向学生介绍候氏制碱法,讲述爱国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讲元素周期表一节时,介绍门捷列夫的故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讲同位素时,介绍居里夫人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勇气。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科学的发展,如,“白色垃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如何用所学知识认识解释这些现象,进一步诱导学生提出合理的办法保护环境。这样使得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从有趣、乐趣上升为志趣,产生热爱化学终身从事化学事业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戴连久,阎蒙钢.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0).
[2]郭春芳.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3]徐叔炎.化学实验创新教育浅谈[J].化学教学,2002(11).
[4]谢志刚,宋仲容,王家平.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化学教育,2006(08).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三中学)
·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