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高考试题命制的创新
2014-07-17田余萍
田余萍
摘 要:实施新课改以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备受关注的高考评价的变化尤为突出。作为评价工具的高考试题,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因此,地理高考命题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关键词:地理学科;新课程理念;高考试题命制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高考试题与考生平时所做的练习题或测试题雷同,尽可能地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当然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人员一直在努力地追求试题的创新。
地理高考试题的创新,一方面表现在试题为考生思考、作答提供的新情境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试题的新的设问角度上。
一、新情境
地理高考试题对新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为考生提供全新的文字内容、全新的考查地域、全新的地理图表实现的。
1.新的文字内容
引导考生关注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新近开工或完成的重大工程等热点问题,是历年高考试题努力的方向之一。所以,有的高考试题直接选取了介绍热点问题的材料作为命题素材。如2007年北京文综卷第5题直接选取了南堡油田的发现这一热点事件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2007年山东文综卷第4~5题直接选取了我国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等。此种命题方式多在热点问题本身与地理科学有较紧密联系的情况下采用。
2.新的考查地域
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地理高考试题选择与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应的热点区域作为考查区域。如在2006~2007学年度,中非关系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但中非关系本身应该属政治学科的范畴,与地理科学无甚关联。所以2007年的不少地理高考试题,为了引导考生对中非关系和非洲的关注,选择了以非洲作为试题的切入口。具体说来,有2007年全国文综卷Ⅱ第8~9题、天津文综卷第1~2题、重庆文综卷第39题、山东文综卷第1~2题、宁夏文综卷第1~2题等试题。
3.新的地理图表
地理学科的考试离不开对考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地理试题命制过程中地理图表的创新是地理试题创新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高考地理试题的新图表往往源于大学教材或参考图册、各机构的统计数据、学术杂志上的科研文章、国外资料、科普读物、网络和报刊信息等,甚至来源于中学阶段的地理教材或参考图册。试题命制者在命制试题时有时直接选取其中图表,如2007年天津文综卷第8~9题图就直接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但更多的时候可能由于命题人员看中的地理图表不必要的信息过多或承载的信息量过少或图表形式过于陈旧等原因,命题人员会对其进行裁剪、变形、抽取、叠加、转换等处理,让其更能满足命题的需要。
这种在原有图表基础上修改得来的图表虽是新的,但对多数考生来说应该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高考试题命制过程中对图表创新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此,有时还在试题中向考生展示一些新形式的地理图表。
二、新角度
此处的新角度指的是新的设问角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设问角度的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变静态为动态
即从动态的角度来考查教材中静态的内容。教材中涉及不少静态原理,如工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天气的判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交通运输线意义的分析等。地理高考试题在考查这些原理时可能不要求考生利用这些原理去做静态地分析,而是要求考生去做动态地分析或判断。如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第(4)题就没按常规要求考生分析辽宁省的工业区位因素,而是要求考生分析其近年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再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Ⅲ第36(1)题就没按常规要求考生分析A地的天气状况怎样,而是要求考生分析其天气的变化过程。
2.变空间为时间
考生可能对某些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规律比较熟悉,但却不一定熟悉这些地理事象的时间变化规律。于是有的高考试题在设问时便避开考生熟悉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转而考查考生不熟悉的时间变化规律。事实上只要考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考生是可以从教材中提及的空间分布规律中抽象出一般的规律性原理来,并应用于时间变化规律的判断的。这其实也是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如考生可能很熟悉“河流入海口盐度低”这一海水盐度空间分布特点,但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12题却不直接考这一规律,而是要求考生判断长江口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规律(Q点距大陆远近的变化)。
当然,事实上对地理事象时间变化规律的考查也可以转换为对空间分布规律的考查。
3.抽取
相对来说,这种设问方式较为常见,创新的特点不是很突出。
有的时候,如果对某一知识点按常规方式设问,要求考生答的内容可能就会太多,所占的分值就会过大,这一知识点就会挤占本该属于其他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空间,从而造成试题知识点、能力点覆盖面过于狭窄。这种情况下,命题人员可能会一反常规,只要求考生答出该知识点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即只要求考生抽取常规答案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来作答,这就是抽取。如2007年北京文综卷第36(5)题的设问就把答案范围限定在了第二亚欧大陆桥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上,而没有要求考生去答第二亚欧大陆桥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意义、对我国的战略意义、对我国的政治意义等,也没有要求考生去答该铁路在资源开发等其他方面的经济意义。再如2007年四川文综卷第36(2)题没有要求考生答出鹿特丹港成为世界大港的所有区位条件,而是仅仅抽取区位条件中的交通位置条件这一方面要求考生作答。
了解高考试题创新途径,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有助于教师在高三复习阶段在选题、命题时让习题或试题更贴近高考。只有学生平时做的习题或试题贴近高考,才能让学生对高考试题有更准确的认识,让学生在高考场上面对高考试题时不至于感到陌生,以致产生恐惧感。
(作者单位 成都市中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