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听花开的声音

2014-07-17许英牛建伟

新课程·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赏析语文课堂

许英 牛建伟

一堂语文课,老师需要讲什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刚好前几天我听过一两堂课,讲的都是杨绛先生的《老王》。第一堂课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对人物的赏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与参考书上没有两样。可是,学生真的是会了吗?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师在课堂上再没有内容可讲。于是带领学生把“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为什么会愧怍”再总结一遍。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感兴趣吗?听另一位老师的课,学生展示完学习的内容之后,又表演“老王给我送鸡蛋”的一幕,学生很用心,找来了一块花布,包鸡蛋用的。同学和老师都说他们演得很精彩。可是,我分明看到很多学生笑得很开心。可是,此时学生心里真的对“老王”、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吗?我在想,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让学生学有所获,笑过之后,文本给学生留下了什么?

课堂要想让学生感兴趣,就应该让他们有收获,尤其是语文课,我们经常会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我们所面对的,是感觉什么都能看明白的“已知者”,是有着独特的个性创造与个性价值的文本,这些“已知者”大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文本中读出点什么。所以,如果教师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认知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帮助他们获得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情感,就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渐渐失去兴趣,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

其实,语文课不是没有可讲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要讲的内容。比如《老王》一课,学生能够读懂老王的凄惨,老王的善良,也能够读懂我的善良甚至我的愧怍。学生读不出来的,应该是对文本的深入赏析。如“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恶病”是“大约年轻时不老实”才会害的,应该是人的心灵或精神上犯的错误,而作者又刚刚经历过十年的精神浩劫。所以,在“我”看来,那应该是“更深的不幸”,“我”的潜意识里对老王是“不认可”的,所以,我一直并未真正地去关心过他。可是后来老王做的所有事情,在向我昭示着他的本性善良,尤其是他送来了鸡蛋和香油,让我无法面对这样一个曾经被我误解的人,更让我无法原谅自己。“我”的愧怍,绝不仅仅是给老王钱这样简单。当我们这样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候,我想学生们会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喜欢上语文的。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

一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语言,分析思路,理解主旨等”,这里不敢丢,那里不忍舍,结果课堂内容庞杂,知识像蜻蜓点水,对文本没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另一种课堂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环节:精美的导语、悠扬的音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等,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忽视了文本的价值所在,忽视了学生的真正所学。

第三种,过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展示。可是,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吗?他们的展示是复制教参还是真正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讨论是有价值的讨论吗?

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精巧和教师风采精美的余威下,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

教师对文本解读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文本解读能力低下,照搬教参,空话套话、简单机械的评析充斥课堂,造成了对文本解读的“认知趋同、答案统一、甚至唯一”。所以我觉得,如果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是无效而又无趣的。

古人讲读文章要潜心涵泳。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他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教”。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完成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有所获。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抛开各种参考书目,独立地完成阅读,并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本的形成过程、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解读文本内涵。如沈从文面对别人对《边城》的解读,很无奈地说:“我的作品解读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一些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带领学生进行解读。比如,《老王》和《珍珠鸟》两篇文章都写于1984年,都是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浩劫之后完成的,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有相同之处的。在经历那样的一场浩劫后,他们对外界的所有人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不信任,同时又渴望一种来自外界的温暖。老王对我们的尊重、关心,我们对老王的感激、愧疚;小鸟对我的信任、依赖,我给予小鸟的尊重、爱护,人与鸟的感情如同人与人的感情一样,深沉、细腻、耐人寻味。这样去解读,我想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当然,对文本的解读,要依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确定文本解读的方向,敞开文本解读的边界,还原语文课本来的面目,让语文课堂上弥漫着语文的芳香,让每个学生幸福地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黑旺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赏析语文课堂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