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对于学习倦怠感的自我心理疏导策略
2014-07-17谈黎吉
谈黎吉
摘 要:在现实观察以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学习倦怠的定义、表现症状及现状,从外部因素、认知因素、内部因素几个层面上分析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并根据原因总结出学生学习倦怠的疏导策略。
关键词:学习倦怠;原因;策略
在咨询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学生:小红的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后面,由于九年级的功课比以往难了很多,她的很多知识出现了脱节。虽然很想学,可是没有太大的毅力,在教室坐了半个小时不到就开始坐不住了,也不想做任何事情,只是发呆。期末考试前,很多同学都安心复习功课,但是小红说看着历史书就突然烦躁,心里想学,可就是看不下去,实在没办法,就选择到咨询室来求助老师了。其实在初中生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想学但是又毅力不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倦怠。
一、学习倦怠的定义
所谓学习倦怠感,是指在紧张与忙碌的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情绪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动,呈现出一种身心紧张或者调试不当的负面感觉。
二、学习倦怠的原因
1.外部原因:过于严格的评价标准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优秀一些,于是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特长等行为表现,为孩子订了很高的标准,并且常常拿其他孩子或自己过去的优异表现来做对比,在孩子表现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往往又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挫折感日积月累而形成了倦怠心理。对他来说,做得好是理所当然的,做得差就是自己不行,学习所能带来的只有惩罚,没有奖励或乐趣而言。
2.认知因素:对待学习活动的错误信念
曾经在一次课上,我问学生:“大家觉得学习辛苦吗?认为辛苦的同学请举一下手。”我本来以为会有很多人举手,因为我知道他们学习刻苦,但是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接着问:“认为自己学习不苦的同学举一下手。”此时几乎没有人举手。我换了一种方式问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更刻苦、更努力一些才能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请举一下手。”此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手。我最后问:“觉得自己的学习应该可以更轻松一些的请举手。”居然没有手举起来。
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在他们的思维里学习不应该是轻松的事,如果学习充满了乐趣,那是不对的。很多家长和教师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的时候,都喜欢采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会……”“如果你学习成绩上不去,就不能……”的说话方式,这种方式的潜在含义是“学习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避免失败”。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反而要一次次地接受失败带来的痛苦体验。如此一来,学生逐渐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和无力感。
3.内部因素:缺乏良好的个体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特别是缺乏毅力和意志力,是造成学习倦怠感的内部因素。
三、学习倦怠的自我心理疏导策略
对倦怠感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三方面入手:(1)让活动成为“想从事“的活动,不再是”被迫“进行的活动;(2)让活动不再成为“重复”进行的活动;(3)把身心应激反应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1.激发学习内部动机,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
当我们对一项活动充满兴趣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厌倦或乏味。因此消除学习倦怠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快乐地学习。
在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时候,要注意及时给予反馈,让孩子感受到努力是有效果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改变学生过去“学习是痛苦的“这一错误认知。其次,明确学习的意义。没有明确的学习意义,尤其容易产生倦怠感。第三,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从“避免失败”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2.创新学习任务,保持学习新鲜感
设想一下,每天同样的时间坐在同一个地方面对同样的人用同样的碗筷吃同样的饭菜,会有什么感觉?学习也是这样,有创新才会带来新动力。
首先,保持学习计划的弹性。注意不要将所有的余暇时间都排好日程表,不要把计划订得太死板,把学习内容按“重要”“较重要”“暂时不重要”分类,先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完成。其次,改变学习环境、变化学习内容,通过改变学习活动的环境来保持新鲜感。如把书桌挪一个位置、换个地方、换个同桌等。
3.学会处理情绪、调节压力
首先,应该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不要一味地自责,甚至放弃学业。其次,无论自己多么不喜欢学习,每天都要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即使只有10分钟也好,但绝不能完全不学习。第三,当不良情绪出现的时候,加上父母老师的责备、批评,会加重这种恶劣的情绪,不要带着这种情绪投入学习中去,可以适当地选择某种方式发泄之后,再投入学习中。
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对此,除了自身的努力改变之外,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心和支持,及时关注了解情况,正确地引导和鼓励。在缓解初中生学习倦怠的情况中,不是只通过某一方的努力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的,还是需要调动家庭的支持、学校的资源、自身的努力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晓丽.中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思考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1).
[2]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01).
[3]魏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