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和发展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四维理论视角透析

2014-07-17孙立海吕万刚

关键词:非盈利公共服务理论

孙立海,吕万刚

(1.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系,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入,单位体制松动,社区体制建立[1],以基层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社区体育和单位体育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体育健身娱乐需求,于是就催生了独立于基层行政机构和单位体制之外的多种群众体育健身组织。我们把主要在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以联系、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健身娱乐活动为已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区体育公益(互益)服务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称为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现阶段,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已成为大众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主要载体,并在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迅速,但发展基础薄弱,发育不成熟。因此,研究这些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资源获取、组织演变、组织治理和公共服务四个视角透析建设和发展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组织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1949年美国学者塞尔兹尼克(Selznick)对当时美国最大的公共机构——田纳西流域当局经营绩效的研究,奠定了资源依赖理论的基础[2]。随后,汤普森和麦克埃文对组织间的依赖程度与提供资源的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70~80年代末,有关资源依赖的理论研究重点转向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相关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费佛尔(Pfeffer J.)和萨兰奇科(Salancik G.)。 1990年以后,相关的研究转向资源依赖理论的实践应用,期间的代表人物是杰伊·B·巴尼。虽然这些学者的研究重心不同,但却有2个共同的地方:其一,提出或暗含的基本假设相同,即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为了生存,所有组织都必须与外界环境联系,以获取关键性的资源。其二,确定组织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来源是他们分析问题的起点,寻找并获取资源的途径是研究的重点。资源依赖理论认为,获取和保持资源的能力是组织生存必不可少的;组织对外界环境之所以产生依赖是因为组织有获取资源的需求,而资源依赖是相互的,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程度或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取决于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程度、获得资源的难度、替代性资源的多寡等3个因素[3]。资源依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让人们看到组织为了生存和改变自己,可以采用多种战略来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根植在多种多样联系的社会网络中,对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组织开展活动所需要的诸多资源,诸如场地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等大都需要从外部获取。以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开展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场所来源为例,我们采用分区、分类和随机的方法对我国6大行政区的15个省市的479个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仅有1.88%的组织拥有属于组织本身的活动场所,更多的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还得依赖其它部门或组织提供活动场地(如表1)。进一步地统计分析表明,体育场地设施、活动经费和人力资源不足是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困难。因此,要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就必须着力解决组织资源不足的问题。资源依赖理论告诉我们,解决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资源不足的问题,既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又需要加强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表1: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开展活动的场所来源一览表(N=479;单位:个)

二、自组织理论

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自组织最初源于自然科学。1900年,法国物理学家贝纳德用蒸汽对流体物质加热时首次发现自组织现象,这一现象一经发现即激起众多物理和化学领域的学者们的兴趣,他们进而对液体物质自动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自组织的概念因此正式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后来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1969)使用自组织概念描述了那些自发出现或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并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1967~1971年,法国数学家R·托姆在研究胚胎的成胚过程时孕育了突变论思想。1976年,“协同学”创始人原西德科学家赫尔曼·哈肯比较清晰地比较了“自组织”和“组织”。随后,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相继诞生,并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因此,科学界一般把自组织理论看成是上述诸多理论的统称,其中耗散结构理论被视为自组织理论的核心。

社会科学中的自组织是指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条件下,由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而自主、自发、自愿建立起来的有序结构的群体,是相对于那些在外部干预下获得有序结构的他组织而言的。其实,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相互合作。因此,社会学的自组织理论重点关注自组织的形成、维持和演化的过程及其外部表现。苗东升教授认为,自组织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的演化过程。”吴彤教授把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区分为三类[4]:其一,由非组织到组织的演化过程。组织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将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其二,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演化过程,这是有序程度提高、组织层次跃升的过程;其三,组织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这是组织结构和功能水平提高的过程。自组织理论在社会管理领域不仅是分析组织演变过程的有利工具,还成为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方法的理论依据。

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演化过程。依照组织形成的不同路径,可将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分为自上而下形成的组织和自下而上形成的组织,其中自上而下形成的组织是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推动下形成的,属于他组织;自下而上形成的组织则是在活动实践中自发、自愿形成的,属于自组织。尽管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形成之初有自组织与他组织之分,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政府社会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的界线正变得日趋模糊。运用自组织理论不仅能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演变过程,而且能为组织建设和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特别是在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不高、组织层次较低和组织联系不畅通的当前,自组织理论的工具性价值就更加凸显出来。比如,针对组织发展不平衡和发展无序的问题,根据国家关于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重点培育”的原则,由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规定的标准对活动类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启动和培育期内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财政和人力资源支持,并在经营活动中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增强这些组织的发展能力,促进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共同、有序发展。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朝圣山学会”的代表人物迈克尔·博兰尼最早使用“多中心”一词把社会秩序区分为指挥秩序和多中心秩序,阐明了社会管理的限度和自发秩序的合理性,从而开创了“多中心”分析问题的先河,建立了社会秩序理论。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夫妇在继承博兰尼的社会秩序理论的基础上,以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为核心内容对公共治理进行了研究,从而共同创立了多中心理论。多中心理论包含分析单位、制度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的知识,是关于多元社会中公共事物的治理理论[5]。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自发秩序和自主治理的基础性和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其中自主治理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现象、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6];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是指政府组织、政党组织、利益团体、商业组织、非盈利组织和个人都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近年来,多中心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

多中心治理主要是针对社会公共服务目标而构建的,是相对于单中心治理的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改变了过去只有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单一格局,形成了由多个权力中心共同组成的社会治理网络。多中心治理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调动社会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维系社会秩序、化解矛盾冲突和提供公共服务等,并通过政府与社会自主力量的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地方性问题;其次,有利于降低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成本;第三,有利于促进政府与社会相互调适和合作互动,拉近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社会内部充满活力,增强公民的志愿精神和公共责任感。实施多中心治理需要以规则的合法性为理论前提,以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调行动为保证,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目的。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仍与单位体育组织、政府体育组织相互交织在一起,政府管理、社会体育管理、单位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自治同时并存。从现实的制度安排情况看,为了限制发展和分散责任,我国对非盈利组织统一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不仅要接受各级民政部门的登记管理,而且要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或单位的业务监督管理。在登记管理方面,民政部门通过法规的规定和各级政府授权明确登记管理职能,并统一归口为登记管理机关。在业务管理方面,因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等都有管理体育事业的职能,所以管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业务的部门是分散多样的。于是,双重管理演变为多重管理。多重管理之下更需要各部门、组织之间相互配合与协调,需要在不同部门、参与主体之间建立和完善协调沟通中心,但事实的情况是沟通协调不畅、监督机制不健全、供给主体职能错位或缺位。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现实情况,笔者建议:第一,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各供给主体的职能;第二,在民政部门的登记注册管理之外,推行基层备案制,降低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准入门槛,增加组织自治的合法性;第三,在多中心管理主体之间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居委会和文化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为中心的三点式沟通协调中心。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21世纪初,美国行政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夫妇在理性反思传统公共行政和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他们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公共行政的中心,倡导重视民主、奉献社会、服务公共利益的价值理念[7]。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如下7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府的作用是划桨(服务)而非掌舵(管理)。这主要是针对公务人员而言的,公务人员的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而不是控制和转换方向。第二,追求公共利益是目的,而不是副产品。公共行政者要创造共享利益和承担共同责任,而不是在个人选择的驱使下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战略思考和民主行动。在登哈特夫妇看来,“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并且最负责的实施。第四,服务于民,而不是顾客。公共利益不是个人自我利益的整合,而是通过价值共享产生的,因此,公务人员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第五,公共服务的责任具有复杂性。登哈特夫妇认为,公民服务中的责任并不简单,所以建议公共行政人员要关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市场、规范、公民利益、价值观以及偏好。第六,重视人的价值。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民的参与和通过“人”进行管理的重要性,而不能只关注生产力。第七,公民权重于企业家精神。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注重企业家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的效率问题,如要更好地实现民主治理的宗旨唯有充分重视公民权。

公共服务现已成为我国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政府部门的一项新职能。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为公民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满足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提供服务和保障,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但由于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其作用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发展得还不成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政府、市场和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角色定位、职责划分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发展观念问题、组织治理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等,而解决这些问题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又缺乏系统的理论给予指导,在这种背景下,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出现不仅为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五、结语

在我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和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迅速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其发展意义不仅在于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满足社会分化后多元群体的体育需求,也在于促进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承接中国体育微观管理和服务职能,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对体育的“善治”。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需要科学理论进行指导,运用资源依赖理论、自组织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建设实践,将可促进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建设与发展研究》之子课题,课题项目:10BTY035)

[1]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

[2]胡杨成,蔡宁.资源依赖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动因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8,(3).

[3]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 [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36

[4]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10,48-49.

[5]陈艳敏.多中心治理理论: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J].?新疆社科论坛,2007,(3):35.

[6]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

[7]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5.

猜你喜欢

非盈利公共服务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公共服务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公共服务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健全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想法
英语阅读理解分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