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愧怍”,让人性的光辉闪耀

2014-07-17李莉琼

新课程·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杨绛课文文章

李莉琼

【教学背景】挖掘文章人文内涵,温润心田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文章,其中几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深沉博大而又最朴素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对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缺乏了解或许只有最朴素的恻隐之心,从来没有真正去触摸过他们的感受,不知道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深深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读出老王的“苦”与“善”

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讴歌了一种善良的人性。文章中老王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平凡的人,虽然不被别人重视,但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老王的苦不仅体现在生活条件差,身体不好,更表现在老王的孤独无依,作为单干户,他在自己的同行里找不到友情的温暖;眼睛瞎掉一只,另一只也不好之后社会上许多人侮辱他和不敢坐他的三轮车,他的心中更是缺少社会的关爱。可见老王是一个苦不堪言的人,我们应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弱者的这种苦。就是这样苦的一个人,身上却闪烁着善良的光辉。他需要钱,做生意却从不多收一分钱;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读出“我”的善良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的生活,老王的三轮车改成平板车,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计。

3.读出“我”的愧怍

按照常理来说,作者一家对老王也够好了,可是文章的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几年过去了”说明这份“愧怍”之深重,一直在作者心头郁积着,这主要体现在文章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至文章结尾部分。

作者的“愧怍”体现在:当老王临死前送鸡蛋和香油时,当僵尸一样的老王突然“镶嵌”在门框时,我害怕的糊涂了而忘却了对老王的亲近。只是对他“强笑”和给他钱。这些举动无疑让老王感觉作者对自己很“生分”,或许只是主顾与车夫罢了,没有亲朋好友般的温暖,而临死前的老王多么希望杨绛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老朋友或者亲戚,作者为此而内疚;当老王离开后,“我”因为“没请他坐坐”而感到歉疚;闻知老王去世后,一直追忆,反复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其实是在为自己那颗愧怍的心灵寻求一些安慰和解脱。虽然也找到了安慰自己的借口,“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我想他是知道的”。然而作者终究没办法原谅自己“总觉得心上不安”。抓住了文章中这些细节,才能具体真实地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愧怍”。这份深深的“愧怍”中闪耀着作者的悲悯情怀,闪耀着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

【教学过程】涵泳作家个性语言,体验温情

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出这些内涵,体会文章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主要采取对话式教学。采取“整体感受——重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1.在导入时,采取谈话式,营造亲切氛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人和事

我问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最关注、最喜欢谈论的人是哪些,学生大多提到家人、朋友、伟人、明星、自己。我意识到学生和我预设的一样,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尤其是弱者缺乏关注,于是因势说了一段心灵剖析的话:明星是因为头顶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伟人因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朋友因为相互理解关心我们关注……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其实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也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学生恍然大悟似的齐声说杨绛笔下的老王。从学生的眼神和回答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认同了需要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的普通人,这样既营造了对话式的课堂氛围,也开启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更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提高。

2.在整体感知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从情感上和内心深处触摸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

设计了如下交流的问题:

自读课文,试用词语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做出说明。师生进行交流总结。在学生交流之中,着重抓住老王精神的苦和内心的善良,如很多学生都提到老王的孤苦无依,生活没着落身体又不好,很苦。我及时小结说老王可谓是一个孤残老人,不幸之至。并在幻灯片上呈现这样一句话。巴尔扎克曾说“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呼吁‘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这句话。学生读后都能说出如果我们不关爱不幸者,那么像老王这样的人就永远享受不到他本该应有的生活的权利。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开始思考他们该怎样享受他们生活的权利。我接着问文章中有哪几个人是善良的,哪些事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善良。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感悟老王的善良和作者善良的环节。学生都能说出老王和杨绛一家人都是善良的人。在说到善良的事情时紧扣文章内容。先说老王,虽然生活极其不幸,但是身上仍闪耀着宝贵的人性的光辉。如,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别人大,让学生感悟到老王身上的善良朴实真诚的光辉;杨绛的善良也在文章中很容易找到,学生还关注到了一个细节,当老王的三轮车改为平板三轮的时候生意不好做,作者一家不仅关照他生意,还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计,可见作者极其关心老王的生活并付诸行动。这说明学生已经读到了文章中两位善良的人在苦难的环境里因为有着关爱而倍感温暖,读懂了人间的温情是相互的,需要用行动去传递。

3.在重点突破部分,主要研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至文章结尾部分,紧扣文中最后一句话,感悟作者“愧怍”之情,挖掘“愧怍”之内涵

教学过程如下:

研读空白,深入老王的心灵。文章是杨绛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老王的心理就成了文章的空白。设身处地地揣摩老王的所感、所想,不但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老王的形象,还能加深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感悟,为读懂“愧怍”之情做铺垫。因此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1)病重的老王可以让同院的老李将鸡蛋和香油给作者捎来,为什么他还要艰难地拖着病体亲自来送?

(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联系前文对老王身世的交代,想想看,老王最渴望得到什么?

(3)回家的路上老王会想什么?试以第一人称说说他的心理活动。

通过这一组问题的交流和思考,学生感悟到老王对杨绛一家所给予他的关照是非常感激的,在临走前还要亲自送东西,既是很郑重地表达感激,也是临终前的一次探视和挂念或者说是告别。说明老王已经在内心深处把杨绛一家当成自己最信任的亲朋好友。他在生前最渴望的不是钱,而是亲情和友爱,或许给他钱还不如让他坐坐聊聊更让他安慰。可是作者却因为害怕得糊涂了而忘记了请他坐坐喝喝水,因此老王临死前内心也许有着失望和落寞。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关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同情,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生活上的关爱,一种心灵上的平等付出与给予,一种精神上的尊重和鼓励。

揣摩文章词句,解读杨绛的愧怍。杨绛的文章,语言平淡简洁却富有表现力,往往于不动声色的叙述和描写中蕴藏深意,细心品味文章语句才能感受作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1)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老王的愧怍,从哪些词句当中可以看出作者有这份“愧怍”之情,请把它们画出来品味。

(2)作者为何愧怍?作者做了什么“愧怍”事情吗?在第1个问题探讨时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并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词句。如“几年过去了”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愧怍是刻骨铭心的,那份愧疚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逝去,从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而第2个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描写,从而感受作者“愧怍”的缘由和内涵。学生关注到了我“强笑”及连用两个“谢”字(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好鸡蛋)可以看作者当时对老王失去了往日的亲切和热情,让老王觉得很“生分”。就这样的举动,杨绛一直没有原谅自己,从中可见杨绛的自省精神。

【教学反思】直面语文,触摸人文深情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这也就是说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和课文的语言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是既要有对文本思想主题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思想主题的分析和挖掘如果离开语言的依托,那么文本丰富的精神内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也一样。

整个教学过程中,文本思想内涵的层层挖掘也是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的,如第一个整体感受环节中,对老王和作者的感受,都是通过品读文章的细节达成的。而在重点突破部分,更是紧扣文章最后一句话展开的。在体验“愧怍”之情时,更是抓住了作者的一些言行举止来探究和设身处地的联想来达到目标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在对语言的充分品味涵咏后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灵上都受到一种人性光辉的冲击和洗礼。这样的德育比枯燥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的事例列举教育都更动情和刻骨铭心。这样,我们就能让学生在母语悄无声息的浸润中触摸到人们心底那最柔软、最美好的温情,让人性宝贵的光辉闪耀于每一个角落。我想这就是语文无可替代的魅力,这更是语文老师无法言说的幸福所在。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

猜你喜欢

杨绛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选择
选择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